致谢,我的人生摆渡人
刘旭
“人的一生中关键的就那么几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这是我最崇敬的路遥先生在《平凡的世界》中写下的非常著名的一句话。根据我称不上丰富多彩的、几十年的人生经验,在迈出那最关键的几步之前,如果能够得到前辈高手的及时点拨,必能少走许多弯路,人生之路也将顺畅不少。那些能够在关键时候指引我们的人,其实也就是我们的人生摆渡人。人至中年,堪堪回首,我的摆渡人,基本都及时出现了,不可不谓幸运和幸福。
我们这代人,生在文革动乱后,长在改革春风里,比起祖辈、父辈历经的战争、动乱、饥荒和坎坷,应该说是比较平安顺利。对我们来说,人生的第一个考验,恐怕就是高考。我父母都是“老三届”,文化底子很扎实,在下乡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期间均当了十年民办老师,所以在学习方面我算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了。不过,这并不是指他们会如同我们这茬父母现在这样,每天陪同、督促甚至监管子女学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的学习状态大多都是“散养”的。我的幸运在于,从小到大,在潜移默化中,父母让我认识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考学当时是(事实上现在也是)中国社会最公平最直接最便捷的成功之路,不读书当然也能成才,但肯定倍加艰辛;他们也告诉我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不能做死读书的书呆子,“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更重要的,在那个千军万马齐挤高考独木桥的年代,他们并没有给我太大的压力,也从未给我定过什么人生指标,他们只是让我知道,努力了、尽力了、未放弃,就好,毕竟“七分靠打拼,三分天注定”。记得高考前一天下午,我还踢了一场球,一身泥水回家后,父母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只是给我讲了讲考试时应该注意的事项并嘱咐我早点睡。或许正因为如此,我的学习成绩也一直尚可,即使在高手如林的省级重点高中里也始终没有被众多大神甩掉太远,高考时更是凭借稳定的发挥、特别是非常好的心理状态,一举实现了“准学渣”的逆袭,成绩竟然超过了重点线,并考入当时很是热门的军校。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用自己的经历和言行,春风化雨般教育和引导了我,使我能够迈出了人生最关键的第一步,实现了良好开局。
由于是被军校录取,我入学即入伍,其实就相当于提前进入了社会,而不是如同其他读地方大专院校的同学,要待到专科、本科,甚至是研究生毕业后参加工作才真正进入社会这个更大的学堂。部队是个大熔炉,军校也是人生竞技场,因为校友有我这种由高中生直接参加高考录取的,也有参军当兵后参加军队内部考试录取的,还有作为部队优秀士兵代表直接推荐免试入学的,后来还有地方大学毕业后参军入校培育的,生源可谓五花八门,各方各面的竞争与压力甚大。而我作为刚刚迈出高中校门的学生,社会经验几乎为零,人生阅历几为小白。这时,小舅及时充当了我那个人生阶段的指路人。有句老话叫做“娘亲舅大”,或许外甥与舅舅天生就亲近。我从小就与小舅谈得来,不仅因为他是我唯一一个生活工作在本地的舅舅,更因为他那时就是我的人生偶像:读书中途随家庭下放到农村插队,他没有甘心埋没于乡野之间,先是凭借着在生产队的优异表现被煤矿录用,接着一步一个脚印,从最普通的采煤工做起,由井下青年突击队长而矿机关干部,由工业局领导秘书而县领导大秘,当我进入军校时,他已经担任乡镇领导正式步入仕途。当然,直至今日我还尊重小舅并非因为他仕途顺畅,而是他身上的那种奋斗精神,那股永远不服输的劲头。一件小事可见一斑,他在我现今这个年龄的时候,突然对自己的字不满意,大概是觉得影响领导形象吧,于是利用一年的业余时间硬是练出一手好字,退休后愈加揣摩后基本自成一体,竟有资格经常与本地几位小有名气的书法家交流学习。或许因为我是表兄弟姐妹中性格最对他脾气的,亦可能他觉得我尚有几分培养价值,因此小舅一直比较关心我的成长,即便我离家入军营学习,他也经常通过书信、电话或是假期小聚时长时间聊天等方式,始终与我保持联系,当然我也经常向他请教。即使是现在,他当初指点我的一些“金句”仍然记忆犹新,如“好男儿当志在四方,不可胆小恋家”、“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就要做大事不惜命,做小事不惜财”、“宁可得罪一百个君子,不可得罪一个小人”等等。尤其是在军校毕业后去向、机关与基层之间的选择、如何处理与上下级关系等实质性问题上,他更是给过我许多高明的指导意见。现在回头看看,这对我当年尽快完成由一名学生官向基层军官的身份转换,扎扎实实走好军旅之路,都是难能可贵的。
称夫人是自己的摆渡人,恐怕难免有溜虚拍马之嫌,但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人生际遇,因此也算情有可原。我本是个胸无大志且安于现状的人,当年军校毕业时恰巧分配至驻地位于自己家乡的部队,保家卫国一举两得,既圆了自己的从军梦,又实现了“忠孝两全”,一度日子过得无比惬意心满意足。那时还是女朋友的夫人却很有闯劲,硬是从北国考到南方读研,我又正好遇到所在部队整编撤销,于是半是追随半是无奈地也入金陵城读研深造,此后一路走来直至今日在这里落地生根。虽然嘴上不说,但咱得承认,没有夫人当初的坚持,我现在八成就要终老于那个大山环抱之中的东北小县城。虽然说大都市有大都市的烦恼,小县城有小县城的快活,但从为子女前程打算计、从实现人生价值出发、或是仅从世俗评估眼光看,当年跟着夫人走是正确的选择。更关键的,是夫人几十如一日的关心和提醒。由于算是青梅竹马,彼此甚是熟悉,她总会恰当地在关键时候给我非常必要的提醒:事业顺遂时她会冷脸警示我不可得意忘形,偶遇挫折时她会温言鼓励我不要轻言放弃;赴任新职前她会告诫我不可因小失大搞什么腐败,因为“家里不缺你弄回来的那点不义之财”;酒醉神迷后她会告诉我年纪不饶人啦,别再“以四五十岁的心态和风格去拼二三十岁的酒量”;在我离开奋斗多年的军营转业地方工作,处于人生蜕变状态的那段艰难时光,她更是给了我必要的宽容和安慰。特别是我军旅生涯近三十年,无论是在机关工作期间还是离开家庭赴外地任职,大多终日忙忙碌碌,照顾家庭甚少,而夫人都是毫无怨言无愧于“军嫂”的称谓。军人不易,军属更难,正因为夫人默默地把好了家庭这艘小船的舵,我才能心无旁鹜地安心部队工作,并最终也算功成名就解甲归田。古人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能有一个优秀知心的家庭摆渡人,确实需要前世修为的。
我是幸运的,人到中年,人生前半程总能在关键时刻遇到自己的摆渡人。我更是幸福的,因为这些摆渡人总会及时出现,适时拯救我于人生迷途。当我终于人生转向,重新在地方机关工作时,竟然又遇到了一位与自己有相似经历的领导,又能够时时得到他的指点与指导,使我尽快完成由一名军官向一个地方机关干部的身份转换,使我能够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和人际环境,能够比较顺利的实现人生旅程的二次起步。
在每个生命的每一段旅程中,大概都会出现一个悄无声息的摆渡人,帮我们度过困难,伴我们走过低谷,给我们的快乐增添色彩,让我们的成功锦上添花。有的摆渡人会陪伴我们很久,有的却只是短短一程,但无论多久,我们生命的摆渡者都值得感恩和致谢。
希望我还是总能有自己的摆渡人,也希望我能做做别人的摆渡人。
作者 刘旭(江苏省作协成员,供职于省级机关,军事学硕士。爱好写作,目前已在《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军事史林》《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扬子晚报》《南京晨报》《金陵晚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成果近百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