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山赋》
作者:吴兴文
时序秋阳,故乡情怀,随友畅游。以斯追昔,心冀集远。将之自葛根塔拉,车行百灵庙草原,趣意未尽,又奔圣水梁。武川北沿缘二十里,取径而东,既至大青山下。旁人嘻云:“苟离城四十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遂从盘山路而上,绝迥陟达,境开舒怡。眺山阴叠嶂,赭石裸露,峰入云际,感生态之森林、灌丛、绿地俯卧镶嵌而阔远。是时红日西催,云光瀛海。益露奇境:景观凝睇,迷漫覆被。然天下之境,欲求余味,岂独青山也哉!于是游览既年,体静心闲,聊以赋怀。
夫中华肇创,北疆至膂,农牧阜赡,千年昌焉。廓长生天以福祀,皓漠乾坤之脈兮。臻若大青山者,雄踞鰲立,始皇启象,考兴图于东西,势判狭长也。山壑依叠,橫互阴山之中脊,北阔南妍,农耕游牧之分疆。然岩峭兮陡壁以岌岌,积健为雄,朔漠屏障,腹抱包呼集。嗟其峻极之状,邈矣荒原,然草药之孕稀之兴,动物之轨躅之寻,岂虚也哉!山前之湄,遗麓南之嘉澍;山后之阿,悭峤北之膏泽。追匡梨荒之德,贤达永范;怀仰雕弓之勋,周沾惠民。蹇扼东牵灰腾梁,西吻昆都仑沟,南眺黄河涛卷及北望草原圹埌,披云絮之蓝天,搏蓄势之翠塞。
大青山者,盖山岳之七百里也。昔北疆先民兴作于此,往古轨躅七十万年矣,可及原始石器之所场,有大窖文化遗迹存焉。阴山岩画惊世元,道元记述烁古今。县治归绥,秦汉长城。夫陟临大青山烽火台上,仰观俯察,魏帝行宫、甸城盘错棋布。是以北国重塞,阻匈奴之臂脊;戍境关通,忌千秋之狼烟。览大漠而屏幽燕,扼中原之喉衿。至若马族角奔,戎马长嘶,朝代更迭,十代帝王。焉不默之地利,恃其封疆。暨朝贡封地,玉帛交驰,百族融冶,移民混同,斯大风走西口之薮也。
登高临以骋怀,乘物游而感增。叹青山之巍峨,聆黄河之铿訇。良骥风驰入秋冥,胸臆怀芳;尝停白云于林表,牧歌响亮。慨黑水以流澌,荆卿而追昔。蒙古史卷,墨客跌宕。太史公之史记,离骚之刻记阴山。木兰巾帼,搏厉黑山之烈;乐府旧题,扬咏余音之歌。边塞诗作,亦什阴山之歌;少伯出塞,存唐人英概之风。耶律楚材,握金石以流逸响;明宗康熙,历三归化民族睦。敕勒古韵,传遗风千古雄气。昭君青冢,续汉匈亲赓传承。稽千载于胡语,人杰腾骧;赴紫台之朔漠,草原天堂。
大青山辽阔而奇挺,自然妙有,融而植物之地;气宇雄壮,提挈山阜之纲。由是峭岭峥嵘,掩以绝域。蜈蚣坝岸佑商旅,万丈绝冥;九龙湾下卧水瀑,滑石银汉;白石头沟水库异,天半悬磴;小井沟索攀逸路,弈脚匹健;乌素图林掩杏坞,喇嘛仙家;哈达门蒙笼迅征,度假福庭;昆河南下舫鹿原,翠岭萦怀。明清古刹古松聆涛,分布芸崎。黄花沟,石林环列,拱辰景观,浑厚天然。观之大青山,其山壮哉,雄浑中深藏妩媚,雄、奇、险;其水奇哉,潺湲里蕴涵静谧,秀、美、幽。游之其地矣,极苍穹而小天下,其朝阳耀兮,收晴翠于一望,巍巍不尽古今。
天壤物盛,地蕴矿藏。渥惠青山,冠誉钢城,乳都、皮都。由是经纬绮流形,披草昧而发蒙;精芒默运,青山秀于莽原。溯洄大青山于洪炉,仰韶呼和浩特、包头、集宁,茲以金、铜、石棉、石墨、沸石、珍珠岩、紫砂之藏,矿井矿坑之址证焉,窅深及目,叹为观止,当属神州矿之地蕴。嗟夫!盖古之冶铸,炽火腾腾,或助以锋杵助士,国是定焉;或资以铸鼎陈物,民是安焉。历史倥偬,过隙千载,物阜充其体,文明卓其用。马背民族,大汗堙祀,朝堂统辖,载承一统天下为鉴,岂止中华为衣冠?
朝步更迭,纪元替典。应国之昭,天然屏障,奈何狼烟,怎阻争霸兵患,风卷云聚难灭。宁国御敌,筑长城而安疆域;扼隅守隘,固社稷之根柢。马族角奔,锋镝所向,荣衰几度。中共奋庸,肇荡寇之外侮。伟人云泽,拯黎民于水火。迨乎故事久远,千古传闻不倦。橫通商古道,十万峰驼集地。演文化遗存,铸中华精魂。攒萃集智,率亿兆之宅心。涅槃重生,奠开国之基趾。幸甚至哉,朝溺分野,域化肇基,屡罹曲艰,奋庸逾坚。百族融聚,民意振奋。环顾内蒙古,处处进军声。斯是大观,昔日荒蛮可瞻,今岁塞外昌隆。
嗟夫,有青山之腴而有城池之立,乾内蒙古解放于七二载,坤兴厚德,惟民不息而自强,僭越自励。牧壤之治,惠泽黎庶,卓然复兴在今朝。习李大政,淘熔腐败顽疾,打虎拍蝇,踵事增华,冀望蕙顾之后辈。描崛起蓝图,待扶摇直上。堪复兴重任,绘富强憧憬。噫嘘吁,大青山者,大青山物也;大青山人者,大青山精魂也。民族同心肝胆映,和衷共济歌同声。草原钢城、中国乳都、北方皮都,三城市同谱出时代佳音。“丝茶驼道”、“丝绸之路”一脉相承,青山儿女,怀昔抚今。千秋伟业,勒肇创之功;力展鸿猷,崛世界之林。
注解:
1、大青山:位于内蒙古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一线以北。早在二千四百多年前,先人对它已有确切的记载。秦汉魏晋时称“阴山”,隋唐称“秦山”,“大斤山”、“青山”,辽、金、元时以“阴山”代称。 “大青山”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明代嘉靖年间。据《大清一统志》:蒙古语叫作“漠喀喇”(意为“黑山”)。在《归绥识略》中对大青山描述有着这样一段记载:“归化城北二十里,南北百余里内由松柏林木,远远望之,岚光翠蔼,一带青葱,如画屏森列。”因此得名“大青山”。
2、圣水梁:位于呼和浩特市机场往东25公里保合少镇面铺窑村。大青山深处,海拔2000米,是一片亚高山草甸,植被茂密,景色优美,圣水梁草原被谓为呼和浩特市的后花园。这里还是七十万年前古人类打石场发掘地“大窑文化遗址”。这里有高山草原、成吉思汗影视城遗址、森林、峡谷、水库。
3、格根塔拉草原:位于达茂旗。这里水草丰美,资源丰富,地理位置显要。名胜古迹众多,有喇嘛佛教活动中心普会寺、广福寺;有元代古城遗址,金堑壕、木胡索卜日嘎古城遗址、汉代长城、康熙营盘;有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纪念碑。这里是草原小姐妹 “龙梅、玉荣”的故乡。希拉穆仁草原,已经成为达茂旗对外开放的窗口。
4、大窖文化遗迹:位于大青山保合少乡大窑村南山坡上,发现了原始人石器制造场。一九七九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大窖文化”。距今已有五、六十万年之久,即相当于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的时代。大窑文化遗址发现于1973年10月,当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石核、石片,石斧等387件,为旧石界时代早期的遗迹,有“大窑八景”,内蒙古地区最早有人类活动的遗迹。
5、明清古刹:在明代又修建了乌素图召、美岱召、华严寺,清代修建了五当召、西喇嘛洞召。山里还有不少庙宇,保存着许多岩画、字画、碑文。
6、秦汉长城:战国时期七雄之一赵的越武灵王,曾经在大青山修筑的长城至今还留下了不少的烽火台。大青山中还有行宫、甸城。
7、昆都仑沟:属大青山山脉西段。位于包头市西北15公里,因流经景区的昆都仑河古称“石门水”而得名。目前是国家风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8、灰腾梁:亦称灰腾锡勒。属大青山山脉东段。东西走向,西接大青山,东接大马群山,横亘于集宁4旗县。地广人稀,村庄较少。但水草丰美,是天然的优良牧场。
9、哈达门:属大青山山脉中段。位于武川县,距呼和浩特市27公里。森林覆盖率82.5%,占地38平方公里。园内峰峦叠嶂,沟壑纵横,怪石林立,飞瀑滚玉,林密草深,遮空蔽日,优美的自然风光。是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避暑纳凉的道选之地。
10、九龙湾:属大青山山脉中段。位于呼和浩特红召乡境内,西距呼市40公里。因山水风光和始建于清朝的红召宝华寺而闻名区内外。峡谷呈南北走向,蜿蜒曲折,龙转蛇行,象九条龙状,故名"九龙湾"。
11、白石头沟:属大青山山脉中段。五一水库沿瀑湖而上,青山葱郁,山花烂漫,美不胜收。是700里大青山唯一的以"大青山"命名的公园。
12、小井沟索攀:大青山山脉中段前坡。位于呼和浩特市东北25公里处,山上建有大青山国家健身登山步道。
13、乌素图:属大青山中段前坡。位于距呼和浩特市9公里,乌素图国家森林公园内有战国时期的赵长城、汉通漠北的古白道及驿站,宋、元、明、清时期的"老爷庙"。其中"杏坞番红"景色宜人,杏树连片,一望无际,春季杏花开放,秋季红叶,漫山红遍,成林尽染。
14、九龙湾:属大青山中段后坡。距呼和浩特30公里,在旗下营镇和红召乡境内。九龙湾蜿蜒曲折,因其自然形态宛如九条龙横卧在大青山间而得名。九龙湾旅游区以其山、溪、瀑、泉而著称。
15、蜈蚣坝:属大青山中段后坡。呼武公路17公里。"白道岭",自古以来作为沟通阴山南北的一条重要的通道和关隘,周围分部有秦汉长城、魏帝行宫、吉鸿昌悬崖提词、老爷庙旧址等古迹遗址。
16、飞禽走兽:有百灵、画眉、野鸡、石鸡、狍子、野狼、狐狸、青羊、猞猁、旱獭等飞禽走兽,在山地草原上,牛、马、羊等牲畜群如云朵流动。
17、野生药材:大青山上主要有柴胡、防风、秦艽、芍药、大黄、黄芩等近200多种,另外,有沙棘、樱桃、山杏、红柳等,很具有开发价值。
18、矿产资源:大青山境内有稀土、沙金、脉金、石灰石、大理石、铁矿石、褐煤等,其中石灰石储量大。
19、匈奴:大青山为中心第一个建立国家的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就曾以这里为根据地,公元1122年,辽最后一个皇帝天祚在金军的追赶下,与金军作战三年,直到最后战败灭亡。
20、大青山根据地:井尔沟曾是大青山抗日司令部驻地,中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21、伟人云泽:乌兰夫,曾用名云泽。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塔布村人,蒙古族。上将军衔。曾任国家副主席、统战部部长等职。
22、人杰腾骧:成吉思汗、冒顿单于、阿拉坦金戈铁马。王昭君、三娘子女中真杰。
23、文化遗存:蒙古族的马头琴、好来宝,呼麦长调无愧非物质文化遗存。
24、十万峰驼集地:归化也称驼城,古时候千万物资由此转运,全靠走驼人。骆驼云集十六万峰,大盛魁号,辉煌二百五十载,驼运业称雄领军。
25、蒙古史卷:蒙古史学著作之《蒙古秘史》、《蒙古源流》等。
26、木兰巾帼:花木兰:姓魏,名木兰。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十二载,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回朝后,封为尚书。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
27、乐府旧题: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特别是《木兰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一起,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28、边塞诗作:著名边塞诗人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王昌龄,尤以所作边塞诗最著,其《出塞》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29、耶律楚材:辽朝贵族后裔,元初受到成吉思汗和窝阔台重用,在朝中任事近30年,官至中书令,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和诗人。
30、明宗康熙,历三归化城:康熙皇帝第3次出塞亲征,彻底消灭噶尔丹叛乱势力后,使呼和浩特迅速发展成为繁华的商城,驼运业随之兴旺。
31、归化城:呼和浩特是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市"。康熙三十三年,在距旧城东北五里处另建一驻防城,命名为“绥远城”。新城(绥远城)城内主要是军营;旧城(归化城)内则聚居着居民。清朝末年,将归化和绥远合并,称归绥。1954年4月25日起,归绥市改名为呼和浩特市,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
32、敕勒古韵:北朝乐府民歌“敕勒歌”,其主歌部分“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起承转合一气呵成,副歌部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一唱三叹,同时兼具雄浑、自然和悲慨等三种境界。
33、十代帝王:呼和浩特这个地方被称为"帝王之乡",先后出了10个皇帝。从武川起兵发展起来的北周、隋、唐帝王共有10位。他们是北周文帝宇文泰、孝闵帝宇文觉、明帝宇文毓、武帝宇文邕、宣帝宇文赟、静帝宇文阐;隋代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唐朝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
34、昭君青冢:蒙语称特木尔乌尔琥,意为“铁垒”,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呼清公路9公里,大黑河畔,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代名妃王昭君的墓地。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
35、走西口: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来到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从事农业、商品交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36、丝茶驼道:早在辽代,北方草原上已经存有“丝茶驼路”,它是在辽代大唐通西域的基础上,而开拓出来的以上京为中心联络西域以及东方高丽、日本等国的“草原丝绸之路”。清代至民国时期从呼和浩特起始沟通内地与西北贸易的草原丝路——丝茶驼道。
作者简介:
吴兴文,男,呼和浩特市人,高级工程师。呼和浩特市作家协会会员,酷爱文学,长期坚持写作,喜欢旅游摄影采风,偶然提笔写作,我手写我心。个人为人心怀感恩,用文字诠释生活感悟。作品发表散见报刊网站等媒体平台上,尤其擅长词牌、诗歌、散文、辞赋等题材为主,发表200多篇原创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