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 人 与 诗 人 》
易 之 中
这次的诺贝尔文学奖再次奖给了诗人。但却是外国诗人而不是中国诗人。为什么中国诗人与诗词总是无缘问津?估计是那班评委不会读唐诗宋词。尤其是不会读平仄。这真是有点可惜了。亚洲第一个获得此奖项的诗人是泰戈尔。老泰对中国诗的评价很高,可惜他不是评委。若论诗的历史,恐怕中华民族的诗词的历史是最古老最悠久的。可惜方块字在世界的流行度远不及英文。于是,读英文诗的国家远比读中文诗的国家要多很多。因为文化的习惯,我读不懂英文诗,那怕是第一首获该奖项的《荒原和爱情之歌》,或是这次获奖的诗人的诗。这次获奖的诗人,据说她的诗的最大特点是细腻地描写了孤独与死亡。我是很不喜欢读孤独与死亡的这一类题材的诗的,那怕是获奖了,我也不恭维。读外国诗,往往是读了头不知尾,读了尾忘了头。如果论“诗韵”,外国的散文诗与自由诗,似乎比不过中国的唐宋诗与格律诗。
这次有诗人再次获诺贝尔文学奖,诗人的获奖,会不会令到今后我们的国家会在高考中考诗词呢?这次诗人的获奖,让人想起什么是诗人的课题。什么是诗人?这个定义怎么去介定?诗人有没有外国与中国的标准划分?我是英文盲,不知外国的标准。但在中国,什么是诗人?却是审死官。在当今的微信上,有很多人自封为“现代诗人”。有些人的诗后的简历,甚至说自己是国际诗人、世界诗人、全球诗人。
什么是诗人?只要写诗就是诗人。N0!N0!N0!那怕你写了一万首诗,如果你用“常人之境界”写诗,你也不是诗人,你也只是“常人”。如果你用“诗人之境界”写诗,那怕你只是写了一首诗,你也是“诗人”。什么是“诗人之境界”?什么是“常人之境界”?诗词的“境界说”是王国维先生提出来的。王国维认为诗人之境界是“无欲无我”的境界。我们如何理解这种说法?其实也不并复杂,常人写诗,功利心太重,诗人写诗,功利心淡薄,甚至毫无功利可言。从目前的手机诗来看,诗词的功利心也实在太重太重了。诗人因情动而写诗,是发自内心的世界,所发之情也纯也真。常人却因名利去写诗。很多人去写诗,是为了投稿,是为了上头条,是为了点赞,是为了有粉丝,是为了“博彩”。而不是为了精神的愉悦,境界的提高,学习的努力。
诗人的境界,是诗人所独有的。也只有诗人才能完成的。诗人之境界,政治家与道德家也不可能具备这种境界的。现在的手机诗,缺乏春花秋月的真情味,而政治味却太浓太重。现在的手机诗,缺乏“她在丛中笑”的“高格高致”味,而“我我我”的自我之味太浓太重。诗人之境界,是为公为众去抒情的境界,常人之境界,是为私为己去抒情的境界。
“诗人”与“常人”的“境界”差别在哪里?《词话》认为,“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这一“结论”,是可信可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