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忽悠印记
文/石岩磊
图/来自网络
今年的9月24日,我写了一篇题为《“忽悠”忽悠》的文章,从军事评论员张召忠的雅号“战略忽悠局局长”说起,谈到当前多个知名的“侃爷”,有文物收藏界的马未都,有音乐娱乐圈的高晓松,还有文学领域的王朔,令我大感意外的是,该文在《今日头条》掀起了小小的轰动,点击量超过40万,并引来众多的评议,且主要集中在两点上:“局座”是不是真的在忽悠?高晓松是不是个“卖国贼”?
张召忠或许具有天生的语言天赋,他在海军做翻译工作时,其能说会道的特点就十分出众,我的一位同事到他办公室办事时,竟然被聊了两个多小时,不免有些生厌。他海阔天空式的漫谈常招来非议,所以其在系统内的口碑很一般,但不可否认的是,张召忠具备难能可贵的长处,他博闻强识而且特别好学,这为其日后在中央电视台崭露头角打下了坚实基础,再加上其丰富的阅历,更是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视野。
“局座”主持的节目别具一格,他侃侃而谈常常能说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另外风趣幽默的语言特色又吸粉无数,但他有时也会漫无边际地信口开河,甚至掺杂一些自吹自擂的成分,便不免产生负面效应。比如他曾讲“雾霾是对美国激光武器的最好防御”“可以用渔网缠住敌国的潜艇”等等,尽管这些观念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它们超出了一般人的常识,再经过“局座”夸大其词的解说就显得貌似不可信了,这也是人们封其为“忽悠局长”的一个原因。

对高晓松最大的争议源于其国籍问题,起因是2011年他酒驾被抓时,新闻报道称其向交警出示了美国护照,而高晓松后来多次辩解说是错拿了外国驾照,但网友一直对此存疑,真相也从来没有权威说法。我对高晓松的印象尚可,因为我们几乎是同龄人,见证了相同的时代变迁,对他的一些看法能感同身受,他近年来主持的脱口秀节目我都一一看过,比如《晓说》《晓松奇谈》等,从中受益匪浅,尤其是其对外国风土人情的介绍令人大开眼界。
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高晓松具有音乐天赋,因25岁时为《同桌的你》填词、谱曲而一炮走红,后来又创作出《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越过山丘》等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然而成名后的他也经历过年少轻狂的阶段,做出过许多离经叛道的“劣迹”,比如泡吧、裸奔、三角恋等等,所以尽管高晓松的成就斐然,但其在大多数人眼里仍是个另类与痞子,给他的差评明显多于褒扬,而我由于对高晓松比较关注,从他众多节目中还读出了其优秀的方面。

高晓松有善良仁慈的本性,他始终没有对背离自己的朋友或恋人施以打击报复,总是好合好散“相濡以沫”于江湖,靠他资助的女大学生与其缠绵的同时又和师兄如漆似胶,高晓松并未怀恨在心而是大度地主动退出,并以此为题材拍成了电影。他的可贵之处还在于能客观地评价历史以及敌对国家的闪光点,这也是他倍受争议的地方,许多人大骂其卖国,然而抛开感情色彩看他的主张,就会发现其的确有独到见地。也因此有网友说我在为高晓松“洗白”。
我之所以未对《“忽悠”忽悠》后面类似的评论进行争辩,一是出于尊重所有的不同见解,二是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服他们。许多人对张召忠、高晓松等“名嘴”的评价往往仅仅是基于表面印象,并没有深入了解他们,便人云亦云横加指责,或是添油加醋地诋毁,其实这是一种害人害己的行径。当人们更多地关注他人的长处和优点时,大概就能得出比较公正的评判,也才能从别人身上汲取营养丰富自己。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伟人不也是功过并存吗?总是盯着他人的短处看,结果只会是多了无脑的喷子,而社会也将沦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灌木丛。
2020.10.11

读石岩磊君散文《忽悠印记》
文/常原平
“忽悠”文章引关注,
众多评议理清楚。
(高)晓松是否“卖国贼”?
“局座”是否真忽悠?
局座语言有天赋,
博闻好学是长处。
丰富阅历阔视野,
崭露头角缘基础。
侃侃而谈观点新,
语言风趣粉无数。
信口开河掺自吹,
负面效应或时有?
晓松争议缘国籍?
真相网友存质疑。
主持节目多获益,
大开眼界身同受。
《同桌的你》成名作,
大量佳作脍(炙)人口。
年少轻狂非异类,
节目之中读优秀。
善良仁慈是本性,
客观评史有主张。
倍受争议当细论,
人无完美应见谅。
尊重众议不怕辩,
评价名人忌表面。
更多关注人长处,
汲取营养公正判。
伟人尚且三七开,
莫盯他人短处看。
无脑喷子期绝迹,
莫让个性受摧残。
[强][强]

石岩磊:河北满城人,年龄已到知天命,心性一如少年,满眼的童趣,满怀的憧憬,无怨无悔不知傻,无忧无虑不懂悔,在微信里觅到一处清静之所,在文字的组合中发现了一片蓝天。2018年于无意间闯入了朗诵的天地,又寻到一个令人神清气爽的新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