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头乐
文/石岩磊
图/来自网络
过了寒露,秋高气爽给人们带来好心情的同时,天干物燥也往往令人多有皮肤瘙痒的烦恼,最近我的案头就常备一柄“痒痒挠”,后背不适时便将其探入衣领内,用力上下划拉几个来回,顿时倍感痛快和舒爽,而且这种感觉还能让人上瘾。今天早上,背部虽然没有痒意,可我还是习惯性地抓起“痒痒挠”,顺手一通往复运动后,心情都为之一振,像是到密林里吸过氧似的精神了许多,而头脑里迅速闪现出这个物件的诸多别称。
“痒痒挠”还唤作搔杖、爪杖、痒扒子、不求人、老头乐、麻姑、谈柄、握君、木奴、执友、如意等等,可谓是琳琅满目雅俗共存,搔杖、爪杖、痒扒子、老头乐之称未免太俗气,没有什么想象空间,而麻姑、谈柄、握君、木奴、执友又都包含着许多历史典故,有些艰涩难懂,所以我最喜欢“如意”和“不求人”这两个称呼,它们不仅朗朗上口富有韵味,并且典雅吉祥满含哲理。

“如意”之名源于佛经,《音义指归》中称:“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或用竹木创作人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背脊有痒,手不到,用以搔爬,如人之意。”可见它之所以能称人心意,就在于人们总会遇到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地方,只得借助于“如意”以弥补自身的不足,其遂人心愿的功效最为弥足珍贵,所以搔杖后来演变为饰有云纹的灵芝形状,逐渐脱离了实用器的本来面目,而化作社交场合的贵重礼器,古代帝王常馈赠外国使节玉如意,以示尊敬和友好。
“不求人”的称谓特别贴切,并且在生动形象中还有一些值得玩味之处。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最忌惮的便是求人办事,人们只要有求于人就会气短三分,内心先含了几许怯意,或刻意逢迎,或屈尊降贵,或敢怒不敢言,此等憋屈之事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无数次,因此人们有种“不求人”的强烈渴望,便将这一愿望寄托在了“爪杖”身上,能够完全为我所用,可以毫无顾忌地在难以企及的部位纵横驰骋。

通过“如意”,我们望见的是平凡中的经典,一款日常用具竟然升华为了国礼,显示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透过“不求人”,我们看到的是世事沧桑间的艰难,一柄小小的解痒之物就能宣泄众人不易释怀的心结,彰显着中华文明的高深莫测。于是,“求人不如求己”的古训与万事如意的祈愿完美地邂逅在了“痒痒挠”上,疏解的便不只是皮肤上的刺挠,还有人生旅途中的困厄,可谓是集小用于大成的杰作,完全有资格跻身世界“有形文化遗产”之列。
我仔细地端详着手中的“痒痒挠”,见其身形修长,一端为木制小锤,具有敲打健身功效,另一端为骨质爪头,使用时过瘾而不伤皮肤,且制作非常精巧,我越看越喜欢,可反复把玩中突生困惑,该叫它什么好呢?如意?还是不求人?尽管这些名称有着千般解释万条寓意,但当生理上真正出现问题时,都不过是过眼云烟毫无意义,只要能使人舒服不难受就足矣,所以还是叫“老头乐”最现实吧。
2020.10.9

读石岩磊君散文《老头乐》
文/常原平
图/来自网络
天干物躁皮肤痒,
案头常备“痒痒挠”。
上下划拉心情悦,
闪念物件多名称?
搔仗瓜仗痒扒子,
麻姑谈柄或握君?
琳琅滿目雅俗共,
最喜“如意”“不求人”。
“如意”之名源佛经,
遂人心愿功效真。
搔仗演变于外交,
馈赠外宾示友好。
称谓贴切“不求人”?
凡事求人怯三分。
愿望寄托“瓜仗”身,
难企部位任纵横。
平凡经典见“如意”,
中国文化博大精。
一柄物件释心结,
古训祈愿集大成。
使用过瘾不伤肤,
敲打功效利健身。
反复把玩生困惑?
名称定位谁更准?
生理真有问题出,
名称再好如烟云?
使人舒爽已足矣,
“老头乐”当负盛名。
[强][强]

石岩磊:河北满城人,年龄已到知天命,心性一如少年,满眼的童趣,满怀的憧憬,无怨无悔不知傻,无忧无虑不懂悔,在微信里觅到一处清静之所,在文字的组合中发现了一片蓝天。2018年于无意间闯入了朗诵的天地,又寻到一个令人神清气爽的新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