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起潮落人从容
文/石岩磊
图/来自网络
对于退休老同志来说天天都是节假日,所以没必要在“十一”长假期间出去凑热闹,最近几天我就一直宅居在家,但身未动心已远,天天通过网络视频跟随游客观赏祖国的大好河山,神游了众多名山大川,也包括闻名天下的钱塘江大潮。每逢农历八月十五,钱塘江下游都会迎来波澜壮阔的潮水,其场面甚是惊心动魄。
从游人拍摄的短视频中可以看到,远处一条白线迅速飘过来,恍若晴空雁阵般整齐划一,待到百米开外,即能看清波涛踩着波涛急切地一路狂奔,仿佛千军万马似的轰隆隆地滚滚向前势不可挡,而窜到眼前时已化作两三米高的水墙,齐刷刷地列阵一闪而过,并毫不留情地扇着堤坝的耳光,激起千堆雪的同时也招来游客的大呼小叫,来不及躲闪的人们有的被掀翻推上了马路,有的惨遭反卷倒吸至护栏边,有惊无险中多的是畅快的欢笑。我在被这些滑稽场景逗乐的同时,大有身临其境之感,也联想到古人观潮的场景该是如何呢?
唐朝诗人李廓的《忆钱塘》有云:“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可见千年之前的大潮同样具有雷霆万钧之势,令人胆战心惊诚惶诚恐。宋人杨时描写的就更加生动了,在他的《过钱塘江迎潮》中便有佳句:“银潢翻空际天白,鲲怒鹏骞海波击。涌云噫气声怒号,万马驰车随霹雳。”而苏轼的《观潮》诗最能体现我此时的心境:“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大概许多人有过相似的体验,无论是名胜古迹还是自然风光,未去之前,人们通过景点介绍或他人的推荐,感觉那就是仙境、那就是天堂,于是生出无限神往,恨不得立马飞过去,可真的身处其中时,往往大失所望,就像我的一位朋友在八达岭长城上发出的感慨:“不到长城非好汉,到了长城真遗憾!”更有网友雨中登黄山,在抬头看腚、回首见顶的绝望中大呼:“我想回家!”我在庆幸自己没有遭受磨难的同时,也难免心生一丝遗憾。
这帮人的卖惨是不是多少有点炫耀的成分呢?就像苏轼那样尽管“到得还来别无事”,可假如他没有去过庐山,怎会写出千古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呢?也许这就跟我们的人生经历一样,小时候大人们总是千叮咛万嘱咐,“不能吃陌生人给的糖”“不能听生人的话”,仿佛世上没有好人,人人都是居心叵测的坏蛋,生怕孩子上当受骗,可我们每个人不都是一路跌跌撞撞地走过来的吗?吃的亏全化作了灭活后的疫苗,增强了我们的免疫力,可以沉着冷静地面对波折与坎坷了。
“庐山烟雨浙江潮”对于苏东坡来说是历经沧桑后的豁达,而我却在他平淡无奇的诗句中读出了峥嵘,古往今来,所谓的“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悲鸣不过是无力回天的自嘲,所谓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不过是难以融入官场的另类,所谓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不过是不合时宜的无奈罢了,何必耻笑他人的浑浑噩噩,何必指责别人的勾心斗角,何必不屑于某些人的蝇营狗苟,“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或许,没经受过艰难困苦就别看不惯老辈人的节衣缩食,没涉足过影视圈就别一棍子打死称其为大染缸,没体验过电玩的乐趣就别责骂儿孙的不上进。我们不可走遍大江南北游完七大洲,也不可能事必躬亲尝尽世间百态,“庐山烟雨浙江潮”足以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年年岁岁潮相似,不到钱塘心不死,岁岁年年景不同,潮起潮落人从容。走过千山不过一个“累”字,览过万潮只道一个“值”字吧。
2020.10.8

读石岩磊君散文《潮起潮落人从容》
文/常原平
图/来自网络
“双节”宅家身未动,
心随网络山川行。
钱塘(江)大潮名天下,
波澜壮阔时惊魂。
白线飘移齐划一,
清波踩涛急狂奔。
万马奔腾势难挡,
水墙撞坝雷万钧。
古人观湖何为景?
十万军声喻潮声。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自然风光或名胜,
介绍推荐恍仙境?
身处其中多失望,
庆幸之余遗憾生。
卖惨似乎带炫耀?
身临其境少卖弄。
人生经历似相似?
历经坎坷学冷静。
历经沧桑渐豁达,
东坡诗句读峥嵘。
无力回天多自嘲,
不合时宜生哀鸣。
未受艰苦蔑勤俭,
未曾涉足勿妄论。
莫怨儿孙不上进,
事必躬亲不可能。
年年岁岁潮相似,
潮起潮落人从容。
走过千山不言累,
览过万潮富人生。
[强][强]

石岩磊:河北满城人,年龄已到知天命,心性一如少年,满眼的童趣,满怀的憧憬,无怨无悔不知傻,无忧无虑不懂悔,在微信里觅到一处清静之所,在文字的组合中发现了一片蓝天。2018年于无意间闯入了朗诵的天地,又寻到一个令人神清气爽的新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