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话、唠嗑”有学问
小时候听过一个关于“金口玉言”的故事。说的是姜太公(姜子牙)小时候上学要路过一条小河,姜子牙的母亲问儿子:河好过吗?儿子说,有一个老头天天背我过河。母亲说:“她为什么背你过河呢?”子牙说不知道。母亲让子牙问问老头:为什么总是背你过河呢?
子牙问过老者,老者说:“天机不可泄露”。
子牙的母亲觉得奇怪,便逼着子牙,一定要问个清楚。在子牙的再三要求下,老者说:“看你就是一个诚实的孩子,实话告诉你,你是一个真龙天子,上天要我来下界保护你,不过这件事你不能对任何人讲。”
由于母亲再三追问,年纪不大的子牙不知利害,终于对母亲说了实话。从此姜子牙的母亲一反常态,非常傲慢地对待街坊邻居。有一次在菜板上剁菜的时候,越想越兴奋,便一边剁菜一边自言自语:“等我儿子当了皇帝,我有仇报仇,有冤抱冤。”
这话让上界知道了,决定免去姜子牙作为皇上接班人的决定。老者心疼子牙,也埋怨子牙的妈妈不该这样说话。便对子牙说,皇上你是当不了啦,当你有一天浑身疼痛的时候,你一定要咬紧牙关,怎么疼都不能张开嘴巴,这样能保住你的金口玉牙。果然不久,姜子牙浑身疼痛难忍,在床上翻滚,被“抽筋拔骨”,但是他始终咬紧牙关,终于保住了自己的“金口玉牙”。后来才有了姜子牙“封神”的故事,若不是“金口玉牙”,他一个道人,怎么可能去封神呢?其“龙骨龙筋”被抽掉后,就不能当皇帝了!你看,不注意说话,多耽误事!
当然这是神话故事,但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说话不可口无遮拦,不可过份过满,更不能愤世仇人,谦虚谨慎才是正道。
说话是一个正常人的生理本能,是表达自己思维意思的语言方式。“唠嗑”,是东北方言。表示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唠嗑”是说话的一种情景,不是说话的全部概念。
查阅百度,对于说话的解释和指导还真是很多,但都是“报告、讲演、谈话”等等向外发散的形式应该注意的问题和提示,和本文所说的“说话、唠嗑”不是一回事。
“说话、唠嗑”是民间常用词汇,指的是非正规场合的思想交流、感情沟通,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方面。细细地想一想,仔细地总结一下,感觉会“说话、唠嗑”,还真是一门学问。
我的邻居徐姐,是我见到过最会说话的人,也是我打心眼里敬佩的人。她曾工作在市级日报社,知识分子一枚。当过编辑,作过领导,干过广告部主任,交往甚广。外交场合侃侃而谈,滴水不漏。私下交往,判若两人。
徐姐的丈夫是我的同事,过去我们两家住地较远,和徐姐的接触很少。前几年我们搬到一个楼里居住,和徐姐的接触多了,发现徐姐不但是一位热情、淳朴、宽厚的老大姐,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榜样。榜样的特点就在徐姐的“说话、唠嗑”上。
和徐姐进行语言交流真是一种享受,总是让你感到舒服。一是语气柔和,说话不紧不慢、不急不躁,多上火的事她都是畅快表达,不让听者有急促感。二是身价放低,叫你在她面前,永远没有必须仰望她的意思。明明她知道的东西,在你面前总是先听你的述说,还“是么?”“真的!”这样接话,让你很有自豪感。三是不会轻易表态,定论式的句子,否定式的句子很少从她的口里说出。
明明她知道的东西,还能以小学生的姿态听你诉说,让你尽情表达,不能不佩服徐姐的为人处世之道高深可敬。徐姐是一个城府很深的人,可望而不可及。遇见这样的朋友,算是自己生活中的一种荣幸。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一种知识面很宽,学识很丰富的人,平时不大言语,来了兴致便滔滔不绝,把自己所知所懂的,都尽量表达出来,这也无可厚非。最不该的是爱和人争个高低上下,好像不把别人辩倒,就咽不下这口气。这样的人短时期感觉他知识丰富,头脑里有“玩意”,但长时期相处,尽管他的知识是正确的,也容易给人以“表达过分”,得理不让人,尽显其能的印象。
我朋友的孩子就是这样一位“才子”,大学毕业,头脑反应快,技术性的东西,一看便知,博览群书,记忆力超群,不唠嗑便罢,唠起来真是什么问题都难不住他。但是,和他同一个单位的同龄人L,已经提职二年,朋友有些不忿。我对L也有了解,论年龄、学历、资历和工作经验,都不相上下,论对技术的精通程度,朋友的孩子还要比L精灵一些。成长的步伐为何不同步?除了组织有其他考虑的因素,我仔细分析,相比之下,L的优点在于,平时不与任何人争论高低,闲聊时不在人群中显示自己的长处。而这,恰恰就是L的长处。是一般人不易学到、不易掌握的长处。
我和朋友的孩子很有交往,知道他最应该注意的便是,容得别人意识的不一致和知识的不完美,不可以当众纠正,可以过后单独巧妙地纠偏。因为,我们平时的相处和交流,和老师给学生判卷子不一样,老师判卷不可以有任何的模棱两可和似是而非。我们的交往交流、说话唠嗑,大可不必锱铢必较,给对方留一点面子,比“判卷”重要。
人的一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在求解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严格审视自己,善于解剖自己,尤其不能把自己的一生毁在言语不当这个看来不是大是大非的问题上。真正研究一下如何说话、唠嗑,也许会改变我们的生活。
我倒是想,徐姐能不能办一个“说话、唠嗑培训班”呢?我会是第一个报名参加的。

作者简介:曾工作在中石油管道局,现已退休。热爱写作,常有文章见于报刊和新媒体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