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创作漫谈
绝句 美学艺术与创作实践
李孟书
㈠绝句起源及发展
绝句是中华诗词的一朵奇葩。可是,曾有人把它称之为“截律诗一半”。这是完全错误的解释。
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绝句之义,迄无定说,谓截近体首尾或中二联者,恐不足凭”;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说:“有云绝句者,截取律诗一半,或绝前四句,或绝后四句,或绝首尾各两句,或绝中两联。审尔,断头刖(岳音)足刑人矣”。因此,我们只有从绝句起源上来分析。
“绝句”名称起源于南北朝文人联句。这时,文人雅集,联句风生炽热。其方法同作一诗,一人开头,依次同作四句。蝉联而下,合为连句。如一人先作四句无续作,仅存四句才为绝句。
“绝句”虽然起源于南北朝,但经历漫长发展过程。《诗经》四句一章,五言四句到南北朝,可谓蔚为壮观。因商业经济繁荣,妓女大量产生,音乐文艺蓬勃发展,出现南歌和北歌。南歌清新婉约,北歌刚健朴质。
如:同样青年女子恋歌,你看:
南歌:“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但闻欢唤声,虚应空中诺”(《子夜歌》)是清新婉约。
北歌:“阿婆不嫁女,那得儿孙抢”:这坦率泼辣,在南歌少见;“腹中不愁乐,愿作郎马数”。这显然比南歌炽热奔放。
“绝句”也是从民歌中汲取营养而发展,以“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的即兴歌唱,朝含蓄凝练,音节和婉的方向发展,为唐代近体五绝的产生提供孕育条件。
根据现有文史记载,七言诗起源并不迟于五言诗,只不是五言歌谣采入乐府比七言早得多。七言诗,在唐以前,无论数量与质量都不能同五言相提并论。
唐代经济大发展,诗词艺术大繁荣,加之七言兴起较晚,其陈规束缚较少,以字多、易状物、易抒情、在委婉曲折,摇曳生姿,倍受人们青眯。这使七言绝句异军突起。《全唐诗》,49403首,据施子愉先生统计:五绝2140首,七绝7070首。
“绝句”艺术,在唐代可谓登峰造极。这是为什么呢?除经济繁荣,生产力大发展这个先决条件外,还有多种功能,如⑴短少,⑵整齐,⑶便记,⑷声美,⑸宜唱,⑹奔放。它以这六大特征与功能,颠覆了古代诗歌,并向山水、纪行、宴游、赠别、宫愁、闺怨、边塞、怀古等等领域延伸。
㈡绝句的美学艺术
绝句是一种特定诗的美学样式,其美学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我们认为主要在于三个方面:
⒈具有包孕性
绝句具有包孕无限的艺术效果。短20字和28字,能传递给人无穷无尽意象,释放其精美的感染力,使“文已尽而意有余”(钟嵘《诗品·序》)“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品一首绝句,其评论远远超过绝句字数的本身,这其实就是诗词评论家在给读者释放包孕无限的优美的艺术效果。主席写绝句有两首,如《为女民兵题照》28字,其包容题解470多字,注释570多字,如进一步评论超一千或二千字,这是自由诗即新诗不能及的。
如金昌绪《春怨》,就是从动作入手:“打起黄莺儿”,即刻形成片段:“啼时惊妄梦,不得到辽西”,你看其包孕性:少妇有多少说不清的千言万语的复杂感情,让你在多少思念、多少惆怅、多少欣喜、多少恼恨中道不清那少妇的多少离别与忧愁。
包孕性与琐碎性是相对。如王绩《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到“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菜”,共12联,虽然殷情得到流露,但不具包孕性,就不及王维“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你看王维4句诗是包孕无限,更为感人。我们伟大诗人在遵义会议上,就充分运用了绝句的包孕无限性,用“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唤醒了与会们,彻底批判了不懂中国国情,套用洋理论,瞎指挥,使红军由十几万人,一下子失败而减少不到二万人的实质,顺利取消了“三人团”,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
⒉具有建筑美
当然,诗词歌赋都具有建筑美。建筑美也不是创作绝句的“专利”。可,好的绝句,在建筑艺术结构上,比其它诗词曲赋更显得精致巧妙。绝句仅仅四句,只要在“转”上精美,便高潮迭起,波澜壮阔。元代杨载《诗法家数》曰:“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宫商自谐。”这其实是道出了绝句在“起、承、转、合”中创作的张力。主席的绝句就有“运用之妙,寸乎一心”的艺术效果。如:“暮色苍茫看劲松,乱石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这诗于一九六一年所作,描写的场面虽小,但却我国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的内外矛盾交迫,使国内局势出现恶化,国家困难重重,同伟人在大革命最艰难时的宏伟气魄,泰然处之、从容不迫,迎挑战而上、而担当的心态,通过高超的“起、承、转、合”创作技巧融为一体了。通过绝句建筑美,我们从触景生情,借景抒怀中可以领略到主席“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悠闲自得的超然风度。主席的诗词艺术成就远远超过了古人。又如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这首绝句是他贬居江宁之后,晚年心境的写照。王诗围绕着杏花的是满塘的春水,岸上的花,水中的花影,都是那么地鲜艳动人。即使被无情的东风吹落,飘飘似雪,也应飞入清澈的水中,胜过那路旁的花,落了,还被车马碾作灰尘。一二句写出了北陂杏花的娇媚之美,后两句,也是诗第三句最关键,在承交相辉映中,别出心裁,笔锋一转,表现了杏花高洁的品性之美,作者寄情于物,体现出他刚强耿介的个性和孤芳自赏的人生追求。
⒊具有传神美
情景交融是所有诗词歌赋追求一种境界。但绝句往往因字少,以情景交融而传神。从一律一词看:律有流传千古的一联或一句,词有流传千秋一句或一韵。而绝确有流芳百代的一联或全句。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认为一方面,绝句往往以阳刚之美而传神,短少篇幅能释放作者通过气象雄浑,景色壮阔,意境苍茫,不可小视的遒劲豪情。如张旭《山行留客》:“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入亦沾衣。”一个“纵使”让你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一个“亦”让你在即使天气晴朗,进入云烟深处,不也要弄湿衣服中联想,使诗意大大拓展,不停留在山行留客之境界,警示人们切莫陶醉“云烟”而弄湿“衣服”,使绝句曲折婉转,引人入胜。另一方面,绝句常常以阴柔之美而传神,少量文字能在声容交响,气韵生姿,感怀喟叹中彰显含蓄恬淡之情结。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之所以全句千古传诵,视为佳作,是因为人们一读就明白易记,诗人写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仔细品味,后两句则妙笔生花,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恭敬笑问的场面,正是戏剧人生的传神感叹。久“客”伤老,激荡人的心扉。
㈢绝句创作的实践
在谈绝句艺术时,已涉及创作实践。纵观绝句创作艺术,我们认为唐代成就最高。以王昌龄、李白、杜甫为代表,其品味和和风格是炉火纯青,光照耀眼,折服后人。
⒈给读者广阔想象空间
“诗家夫子”——王昌龄,在创作时做到了这一点。虽然古代书中有王昌龄“诗天子”的说法,但大都考证为制版工匠将“夫子”刻成了“天子”。 历史上有诗仙,诗圣,诗鬼,但很少有跟皇帝沾边的,因为那自古以来就是忌讳。因此,王昌龄有“诗家夫子”美誉。他常常以冷静而客观的态度书写人生感悟,呈现“委婉含蓄、曲表纤旨”的艺术风格,在深藏不露中令人回味无穷,留给读者广阔想象空间。如《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别看诗是写春宫之怨,却无怨语怨字。王着力于背面敷粉,以侧面打光的手法,使其明暗清晰。诗明写新人受宠的情状,暗抒旧人失宠之怨恨。虚此实彼,言近意远:似乎无怨,怨至深;似乎无恨,恨至长。实弦外有音的手法。“帘外春寒赐锦袍”,写新人承笼,收到君王“不寒而寒,赐非所赐”(王尧衢《古唐诗合解》)的特殊眷顾,则失宠旧人孤寂、愁惨、宫怨之情留给读者去想象。
又如他的边塞诗《出寒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意是: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诗的艺术辩证法便跃入眼前。
⒉给读者直率表达意象。
“诗仙”——李白,生性豪放,是个“四敢子”,即敢怨、敢怒、敢想、敢说。他在绝句创作上,具有“自然直露,豪放不羁”鲜明风格。他依时代脉搏而跳动一颗毫不掩饰的赤诚的心。如《长门怨二首》:
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
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
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
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
诗意是:
北斗七星高挂在西楼,寂寞的金屋只有萤火流动。月光即使照到长门宫殿,恐怕在凄凉的深宫后院,也只是会生出许多哀愁。
桂殿哀愁的生活,长久得已记不得多少年。屋内四壁,已积起秋的尘埃。夜里青蓝的天上高挂着镜子一样的明月,只照射着长门宫里那孤寂的情怀。
李在创作直点“愁”,通过拟人、移情手法把愁绪倾注到“月光”中去,宫女似乎在怪月光,为何不照他人,而“独照长门宫里人”。因此,在绝句创作上要学习“诗仙”,在直率表达意象中写出富有强烈情感色移的诗句。
又如李边寒从军诗《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其一:
六博争雄好彩来,金盘一掷万人开。
丈夫赌命报天子,当斩胡头衣锦回。
诗意是:六博要想获胜全凭好采,筹码往金盘上一掷众人高叫如排山倒海。大丈夫决胜负应该在战场,用生命报效天子,手斩胡人的头颅立功归来。诗在大声疾呼,毫不遮掩,大有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
⒊给人涵蕴深厚之感
绝句之繁荣发展就在于创作风格之多异。“诗圣”——杜甫的绝句常常以“涵蕴深厚、纵横跌岩”的创作风格激励后人。有两个方面为者下绝句创作与实践产生启迪作用:
⑴以议论入诗。杜100多首绝句,以议论入诗占比大。因为恰当好处的议论往往能拓展诗的意蕴,增添诗的份量与厚重感。如《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是历代传诵五绝名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国风·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以情感代替政策,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这最后是神来之笔,包含着极其深刻的历史反思。
⑵联章组合。联章是古代制作韵文的一种体,由两首以上同调或不同调的词组成。杜甫35首五言绝句中联章23首,108首七言绝句中联章83首。杜用联章,为解决绝句容量不够而采用的特殊形式。这为时下绝句创作提供创作与遵循。我们应学“诗圣”围绕一个中心从不同角度落笔,相互映衬,相互补充。如《绝句漫兴九首》: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谓谁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肠断江春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懒慢无堪不出村,呼儿日在掩柴门。
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水春风野外昏。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舍西柔桑叶可拈,江畔细麦复纤纤。
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这组绝句写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题作“漫兴”,有兴之所到随手写出之意。不求写尽,不求写全,也不是同一时成之。从九首诗的内容看,当为由春至夏相率写出,亦有次第可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当下,有很多写“论诗”,这里把杜甫《戏为六绝句》:
其一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庾信的文章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了,其笔力高超雄健,文思如潮,文笔挥洒自如。当今的人讥笑、指责他留下的文章,如果庾信还活着,恐怕真会觉得你们这些后生可畏了。)
其二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杰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他们的作品已经达到最高的造诣。四杰的文章被认为是轻薄的,被守旧文人讥笑。你们这些守旧文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本微不足道,因此只能身名俱灭,而四杰却如江河不废,万古流芳。)
其三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
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即便是王杨卢骆四杰操笔作诗,作品比不上汉魏的诗歌而接近《诗经》《楚辞》,但他们还是龙文虎脊的千里马,可以为君王驾车,纵横驰骋,不像你们一跑长途就会跌倒。)
其四
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
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你们的才力应难以超越上述几位,现在谁成就能超出他们?你们这些人所作的浓丽纤巧的诗文,不过是像翡翠飞翔在兰苕之上一般的货色,缺少大的气度,而没有如掣取鲸鱼于碧海之中那样的雄健才力和阔大气魄,只是一些小灵小巧的玩意。)
其五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你们学诗要爱古人但也不能鄙薄像庾信、四杰这样的今人,要把他们的清词丽句引为同调。如果你们要在内心里追攀屈原、宋玉,应当具有和他们并驾齐驱的精神和才力,否则就会沿流失源,堕入齐、梁时期那种轻浮侧艳的后尘了。)
其六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那些轻薄之辈不及前贤是毋庸置疑的,继承前人、互相学习的优秀传统应该是不用分先后的。区别和裁剪、淘汰那些形式内容都不好的诗,学习《诗经》风雅的传统,虚心向前贤学习,老师越多,这才是你们真正的老师。)
这组小诗发大议论,开以绝句论诗之先河,进而较系统阐述诗歌创作的理论与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