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谈中医
作者‖罗靖
3年多以前,由于身体突发疾病,这些年每隔几个月我就会去中医那里开些药来服用。在服药的期间,我的病没有复发。这是不是中医的功劳呢?其实我个人的感受并不那么深刻。这个问题一度让我很迷惑,一方面服药能给我带来一定的安全感,另一方面古话有讲“是药三分毒”,我接下来该怎么办?恰好前几天听了一期有关中医的音频节目,主持人对中医的总结与分析一下子让我感觉拨云见日,这是到目前为止,我认为对中医最透彻的认知。因此,我将主持人的播客内容,同时结合我自己的理解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如下。
一是中医与西医在治病方面哪个更强?在没有西医之前,中医一直承担着我们这个国家治病救人的职能,那些对中医作用嗤之以鼻的人也无法否认,中医在历史上对我们国家正常繁衍生息所作出的贡献。但西医发展以后,确实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抗疾病的能力,也逐渐地接替中医成为了我们保障健康的重要方式。此时,如果还是一味强调中医要比西医强,那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有一些和我患有同样疾病的人,不愿意接受西医的治疗方案,只接受中医中药,结果非常不好。所以,有了疾病,还是一定让效率和精准度更高的西医来进行诊断和治疗。
二是中医不能治病又为何要保留和传承?既然现在西医在治病救人方面强于了中医,是不是就应该摒弃中医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认为先应弄清中医真正的作用。前面讲过,在历史上中医是能治病救人的,但由于其效率低,所以古人一旦患有疾病,死亡率非常高。那么古人又是靠什么能顽强地生存和繁衍的呢?结论是靠中医。大家其实心里对中医的“医”这个字有个惯性思维的误区,总会认为“医”就是治病。但中医的“医”并不全是治病。一直以来中医所追求的都是“治未病”,就是说中医的目的是预防,而非治疗,整个庞大的中医中药体系其实都是在围绕这个目标而构建的。说通俗点,中医就是告诉你如何才能不生病的一门科学,虽然挂的是“医”字,但讲的是“养”的理论,这一点西医无论如何都没有中医做得好。所以,中医在当代社会仍然非常有价值。
三是当代社会中医的定位。在区分了中、西医的职能和作用之后,当代中医的定位就十分清晰了。当代中医不应夸大自己治病救人的作用,即使是有些老名医能治疗一些疑难杂症,那也只是个别现象,不具备普遍推广的意义,不要去和西医PK治病这个领域的内容,而应该去踏踏实实地做好教人保养身体这个工作。由膳食、作息、适当运动(含理疗)这三大领域入手,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教育人们如何才能不生病,在这才是中医的正道。
四是中医为什么有作用?首先,中医的理论基础是正确的。中医认为,平衡才能获得健康。这是个公理,所以出发点完全正确的。其次,中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所传承下来的一些知识和方法也是正确的。这些知识和方法包括有专门的著作来讲述各种动、植物的类型以及作用,也有专门的理论来论述什么时间、什么环境下要干什么事,还有专门教人活动身体和放松肌肉的方法等等。另外,中医还强调因人而异,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平衡方法,不是千篇一律。所有这些方法的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人们自身肌体内部的平衡,以及人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平衡。
五是现在中医存在哪些问题?第一是过分夸大了中医在疾病治疗领域的作用,这点无需赘述;第二是中医定位不清楚导致对中医功效的争论很大,严重影响了中医的发展;第三是中医治病这个传统观念使得中医的产品和手段很难推广。
六是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医?首先,应该重新定义中医的作用。包括中医的从业者在内,要让所有的人都要看到中医在当代的优势与局限性,不将中医神化,而是要将中医生活化,甚至可以将中医更名为“健康学”,纳入到各级教育之中。其次,应该引导中医在优势领域发展。要将中医产品商品化,强调用户体验,尽可能将个体化产品大众化。
回到我个人关于服药不服药这个问题上。基于以上体会,我现在的认识是,在没有出现疾病复发的时候,可以不服药,但应该在饮食、生活作息等方面按照中医理论和方法来生活。
2019年7月21日

作者简介:罗靖,湖南长沙人,一个对生命对价值对社会都有很深思考的人,喜欢用文字记录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会计师,曾长期在铁路单位担任财务负责人,5年前因病离开财务岗位,目前专业是生活,副业是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