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一个上午,我开始在郑州火车站附近寻找原日本驻郑州领事馆旧址。 最终,在“二七商圈”的某个“点”,找到了那处灰色建筑。 院子大门紧闭,几十辆共享单车,商贩的电车,货运车辆,临时摊点......紧紧围堵着这个当年小日本的“情报机构”。如今,这个院落仿佛是一粒尘埃,在郑州人眼中如此渺小而卑微。 这处隐藏在现代化建筑和购物中心脚下的院落,占地1.92亩,共有南、北两座两层小楼构成,砖木结构,每层各有10余间房屋,两座小楼通过地下室连通。灰色的墙砖、红色的木窗、堡垒状的主楼,颇有几分神秘…… 日本驻郑州领事馆设立于1931年初,先后经历建立、撤离、恢复、再撤离的过程,是日本在中原腹地建立的唯一外交机构。最初位于福寿街109号,隶属于日本驻汉口总领事馆。 “九一八”事变后,在郑州民众抗日救国浪潮的冲击下,日本领事馆全体人员撤至汉口,领事馆停止活动。1933年,日本驻郑州领事馆恢复,日方选定东三马路为新址。第二年,爆发“一二·九”抗日爱国运动,郑州学生也走上街头声援,领事馆再次关闭。最后一次恢复,是在1936年1月1日。 当时,郑州还只是“郑县”,日本人为什么偏偏看中了一个“县城”? 我从历史中了解到,1904年,郑州火车站建成;1906年,沟通南北的京汉铁路全线通车;1908年,横贯东西的陇海铁路通车。 京汉铁路与陇海铁路的相遇,“郑县”成为中国铁路的“心脏”。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 当火车开进郑县,那些留着辫子的男人和裹着小脚的女人,做梦也想不到,铁路不仅秒杀皇城开封,而且很快使郑县会变成郑州。 若干年后,小日本看中了“郑县”在交通上举足轻重的作用! 野心勃勃的日本人企图以“郑县”为据点,搜集中国军事机密、从事特务活动,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做准备。 1936年1月1日,日本驻郑州领事馆再次恢复时,改名为“日本驻郑县领事馆”,选址东三马路,租借金城银行郑州分行楼房,领事是佐佐木高义,武官增田繁雄。日本驻郑州领事馆一直隶属于日本驻汉口总领事馆,总领事名叫三浦。先后入驻郑州领事馆的日本人有:负责社会调查的平山勇、小德林一,负责文件处理和交际的大轮知博,负责情报收集的宾中隆博,汉语翻译昌山正一、罗发森(华人),武官增田繁雄、成田贡,负责商务的松井益太郎以及山田勇、大泽重英、山野宗松、成相一郎、饭山定雄等人。 这个领事馆披着合法外衣,从事非法活动,开设“商店”贩毒,转移当局视线,配合日本侵华搜集政治经济、军事情报,进行策反及间谍活动等。 1936年夏天,由日本驻天津的驻军策划,日本人志贺秀二、田中教夫、山口忠勇奉命来到郑州,在大同路通商巷9号百花银楼后院,以开办“文化研究所”作掩护,设立特务机关,在豫陕甘三省收买汉奸,收集情报。 1937年1月2日,郑州当局在大同路通商巷9号查抄了百余份重要秘密文件,包括策划黄河以北各县独立的计划,勾结土匪、供给枪械、预谋暴动的活动方案,以及日本人搜集到的中国军事秘密文件、地图等,还有窃取中国电讯的计划和活动等文件。 这起间谍案涉及的情报,全部通过日本驻郑领事馆向外传送。 1937年1月25日,当时的中国政府向日本大使馆提出了强烈抗议,并于当月的31日,枪决了汉奸赵龙田。日本驻郑州“文化研究所”和“日本驻郑县领事馆”先后关闭,领事佐佐高义、警察长平山勇被引渡回国,志贺秀二受斥责,在华总部剖腹自杀。 1937年8月9日,日本驻郑州领事馆在“七七事变”爆发一个月后的一天夜里,降旗闭馆,悄悄撤离郑州。 2001年,河南省文物局下发文件,将旧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底,郑州市对“原日本驻郑州领事馆旧址”内的建筑物进行了翻修和整理。 2006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万卿,笔名李理,南阳人,现居郑州,新闻策划人,独立评论人,专栏作家,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有500万字作品问世。现任河南省某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转载公号文章请加我微信LWQ666369,转载请注明来源“特稿哥李万卿”。不拒绝商业写作与策划。
编辑: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