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电影
文/廖晓梅
图/来自网络
闲来无事,常常在电脑上看电影,特别是对二战片,情有独钟。一则消磨时间,二是还可以了解一点历史。当然,在电脑上看书也是一大享受,只要想读,随时都能找到。
说起看电影,就常常会想起小时候在乡村里看的“露天电影”。从能记事起,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吧,那时候还是大队和生产队的时候,基本上没什么娱乐活动,如果能看看电影,那是很热闹的事了。那时候,乡村很少有通电的,夜晚都是一团黑,照明都是用煤油灯,昏黄的灯光,如豆一般,而且煤油还限量供应,于是村里人早早就睡觉了。

那时候放电影一般都在队里的晒谷坪上,找个比较高的地方挂上电影幕(大白布,四周黑边),一会儿四周的人就都知道晚上要放电影了……晚上某地要放电影,这信息如风一般一传十、十传百,四周村里的人都知道了。如果是自己的队里放电影,那可得早早去占位置,小孩子用条凳放好位置,晚饭后早早就去了,等着大人一起来看。有时候,还可以看到周边村里的人陆续来了,蜿蜒的山路上,手电筒的光一闪一闪的,好像星光在闪亮,一串串就如同长蛇一般。

晚饭后,人来得差不多了,放电影的发电机要启动了:用绳子一拉,发出“嘟嘟”的响声。电灯亮了,往往发出一片欢呼声。电影镜头要调焦,往往有人会举着手,对着那镜头的光做着各种古怪的动作。快放映了,大队长或生产队长有时候也会说上几句,满口方言,说了几句,下面有人就叫了“快点说啊!”于是草草收场,队长不敢多说了,怕下面的人骂他。放正片之前,往往还会放《新闻简报》,无非就是国家成就什么的,再放正片。我记得我看得最多的是“三战”(《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还有《洪湖赤卫队》《祖国啊,母亲》》《春苗》,当然也有“八个样板戏”了。总之,不少电影是看了无数次了,对那里的台词、情节都是可以背出来了,但依然还会去看,因为当时实在没什么好玩的。

在乡村里,放电影可是件大事。男女老少都会出来看的。当然,年轻人和小孩子还会到别的村里去看电影……虽然放的电影都看过的。小时候,常常跟着我大哥和姐姐他们一起去,带着手电筒,走上几公里山路,十几人二十人,有点浩浩荡荡,也如同长蛇一般。到了那放电影的村子,就站着看电影,有时候还在银幕的背面看……效果好像也没什么不同。看完电影后,再一路浩浩荡荡回家。现在想起,感觉还是兴头十足。

小时候看露天电影,也常常会有不少趣事。比如看战争片,早上有人就会起来到放电影的地方去找子弹壳,心想:打过战了,总会留下子弹壳吧。而当一部电影放过,会成为乡村里很长时间的话题,特别是孩子,玩游戏特别是玩打战的游戏,便有了新名词。常常会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说:“我是八路军”、“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我是志愿军”之类的。当然,也有不少年轻男女会在放电影时谈情说爱,只是我那时候太小,听到的也不多。
十几岁后,我在县城读书,看电影就容易多了,当然露天电影也还是有的。但那种纯朴的感觉好像少了,也没有那种乡土气息了。以后到了大学,看电影越来越多,电影院也更高档了,但小时候看电影的那种感觉也渐行渐远了。

有人说,等到你都常常回忆过去了,你就是老了。这话很有道理。的确如此,我也常常回忆过去,老就老吧,但我还是愿意回忆,因为回忆总是温馨的,悠长的。
廖晓梅,男人女名,教书匠一枚。偶尔写写消遣文字,但一直无所成。素喜健走徒步,亲近自然,陶醉于清山绿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