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俭”入“简”
文/石岩磊
图/来自网络
昨天看到网友的一篇文章,说她近期制定了减肥计划:不吃主食,一日两餐,并加大活动量,可半个月下来体重不降反增,究其原因还是没管住嘴,怕家人过生日剩的蛋糕变质,赶紧三下五除二地打扫了战场,舍不得扔掉小孙子啃过一口的炸鸡腿,又风卷残云般地消灭了。她最后总结出的失败教训是:美食的诱惑大于自律。我在文后留言说:减肥止于节俭。
我讲的自然是玩笑话,可网友的勤俭在大部分的家庭中能觅到踪迹,尤其是上世纪的困难时期,“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不仅传为了歌谣,也成了老一辈人记忆里刻骨铭心的痛。眼下,面对日益严峻的外部国际环境,政府提出节约粮食的号召,既是迫不得已的大势所趋,也是我们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扬。古诗有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对此就深有体会。

虽说父母害怕耽误我的学习,很少让自己干农活,但在假期还是会偶尔下地帮忙,切身体验到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不易,而最令我头疼的有两件事,一是推小车,二是给玉米施肥。老家的独轮车应用很普遍,用它可以送种子和农家肥,也可以装麦秸与豆杆,有时还能运土填坑,但我总是驾驭不好它,推起来歪歪扭扭地不走直道,经常一不小心就翻到沟里,引得周围的村民哄堂大笑。

而盛夏时节给玉米撒肥料更是一种折磨,高过人头的棒子丛里密不透风,人们仍要穿长衣长裤,因为看似柔弱的叶子边缘有许多细小的锯齿,像利刃一样可划破皮肤,遇到淌下的汗水便似刀割般地疼,每次钻出庄稼地,我的脸颊都会肿成大红苹果。于是对朱子家训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感触颇深,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惜物。

剩菜剩饭不会轻易倒掉,盖上保鲜膜放到冰箱里,第二天加热后继续吃,破损的纸袋也要先取下提绳再丟弃,瓜果蔬菜更是根据每日的消耗量计划着采购。节省已不是费尽心思的刻意为之,而是在下意识中形成的习惯,更大的变化还在于头脑里少了对物质的贪念,不再奢望能开豪车,不再祈盼可住别墅,也不再垂涎山珍海味,安步当车自有漫赏花草之乐,紧凑居所满含温馨舒适之气,白菜豆腐足以填充口舌之享,节俭的“俭”字便慢慢幻化为简单的“简”。

思想里的简约或许比身体上的减肥重要得多,简朴是历经沧桑后的达观,是深谙稼穑艰难的持重,是对所有辛勤付出的尊崇,更是超越形制之上的自律,看重了一粒米一根菜,即会看淡浮世奢华,便会愈加珍惜眼前的每寸光阴。所以我给这位朋友的劝告是,只要能天天高兴时时安康,即使心宽体胖又有何妨?
2020.9.13

读石岩磊君散文《由“俭”入“简”》
文/常原平
网友减肥反增重?
管不住嘴是主因。
教训诱惑大自律,
减肥止俭或切意?
网友勤俭觅踪迹,
困难时期铭记忆。
盘中粒粒皆辛苦,
传统美德当承续。
假期偶而干农活,
脸朝黄土体不易。
最令头疼两件事?
施肥推车难驾驭。
玉米撒肥经折磨,
脸颊肿成红萍果。
一粥一饭思不易,
半丝半缕愈珍惜。
节省意识成习惯,
少对物质生贪念。
白菜豆腐填舌享,
“俭”字幻化变为“简”。
思想简约胜减肥?
简朴历经通达观。
天天高兴体安康,
心宽体胖又何妨?
[强][强]
石岩磊:河北满城人,年龄已到知天命,心性一如少年,满眼的童趣,满怀的憧憬,无怨无悔不知傻,无忧无虑不懂悔,在微信里觅到一处清静之所,在文字的组合中发现了一片蓝天。2018年于无意间闯入了朗诵的天地,又寻到一个令人神清气爽的新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