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启蒙老师董保林
作者/谢爱民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对辛勤的园丁——教师最恰当的描写,也是对我的启蒙老师董保林最真实的写照。
——题记
几年没回老家,那年春天回去后听说董保林老师已去世,我潸然泪下。他爱岗敬业,教授我们的情景一幕幕涌到眼前。
我的启蒙老师董保林,生于1940年,是平乡县常河镇乡闫屯村人。到我们村任教时,大约20多岁,身材修长,体态轻盈,有一双和善、亲切的眼睛,但他慈祥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不惧困难的坚韧和刚强。
20世纪60年代初,谢庄村是个60多户不足300口人的小穷村。村子处三乡交界,距公路乡镇较远,交通不便。1962年前分来几位老师,报到时看村没有固定的教室,没有桌椅板凳,待了十天半月都走了。三年自然灾害时,学校已停办。
62年秋后,董老师来了,村子的学校才正式开办起。当时办学条件极差,几乎什么也没有,董老师克服困难,坚持逐步改善。没有教室和住房,他与村干部共同协调,找了一处闲院三间配房盘土炕当宿舍;没伙房自做自食,找三间土坏房做教室;没桌凳,他发动上学适龄儿童自带;没有黑板,用木板订做添黑当黑板;晚上没电灯,点煤油灯照明。
教具齐全了,可没有学生来学习,他就一家挨着一家家访做工作,动员适龄儿童上学。仅两个月,他把全村50多名适龄儿都动员入了校。根据年龄大小,他把学生分为一二三四年级办成了个复式班,分时段轮换讲四个年级的语文、数学课。开始把我分到一年级读,当时我已9周岁了,提出愿上二年级,不然就不上学了。根据我的意愿,董老师又把我分到二年级读三册。
为了巩固入学率,他采取“一帮一”包人的办法,让年龄稍大的学生带小学生,上学来时同来同走,小学生学习、生活、思想有什么困难问题,年龄大的学生帮助了解解决,不能解决及时向老师汇报,让老师帮助解决。
董老师不仅是我们知识上的启蒙者,还是我们思想上的引路人和生活中的益友。因为所有学生都没有上过学,基础差。董老师从头开始,教我们拼音、识字、算数、唱歌、 朗诵、课下教做游戏,给学生讲故事等。每一堂课要换几个年级课程,他从不懈怠。
当时除课本以外没有其他读物,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展知识面, 董老师自己用白纸订了一个厚本,抄写几十篇800字左右的优秀作文,让三年级以上学生传抄背诵。我对语文和写作产生兴趣,也是从那时开始的。
教书先树人,树人先树德,塑人先塑魂。为了塑造学生心灵,课下他经常给学生讲故事。讲长征故事,让我们坚定信念,艰若朴素,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勇往直前;讲刘胡兰、方志敏革命烈士,让我们学习他们英勇不屈,敢于牺牲的献身精神;讲雷锋的故事,让我们学习雷锋做好事做善事,做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的事;讲《西游记》故事,让我们学习孙悟空明辨是非曲直,善恶美丑,主持正义和公道,顽强拼搏,敢斗邪恶,不屈不挠的精神。我的性格形成与董老师早年的启蒙教育是分不开的,走上工作岗位几十年,无论干什么工作,始终保持了这种精神状态。
董老师还十分关心我们每个学生的成长,就像慈母细心地照顾自己的宝宝,又像园丁精心地培育祖国的花朵。还记得每到四年级,董老师都让学生搬到他的炕上,与他一起住,利用晚上给学生开小灶,补习功课批改作业,及时发现问题,答难释惑。第一个四年级只有两名学生,经过他辛勤耕耘,不到一年时间学完了小学全部课程,升完小时,两名都升考入县城重点完小。
他的教学成效得到了家长的好评,更得到了村干部及乡教肓部门领导的认可。第二年,村干部集体商量刨了棵大槐树,做了20张三人桌和一些凳子,改善了办学条件。董老师教学更加努力,第二个四年级两名学生,第三个四年级四名学生,第四个四年级三名学生,毕业考试都名列乡校前茅。
他结婚后,学生不能与他一起住了,晚上他就把学生叫到家里学习,自己买罩子煤油灯让学生做作业,遇到没听懂或不会做的问题,随时讲解辅导。当学生学累了,他带着学生跑步或做广播操,振奋精神,然后再学,直到每个学生把当天所学的课程理解,把作业做完为止。一天,有个学生晚上做作业时,光摇头叹气,董老师看到他为难的样子,语重心长地说:“xx同学,你这道文字题,其实不难。遇到困难不要气馁,要有信心能克服困难,只要沉下心来认真阅读分析,理解了很简单。”老师就耐心地给他一步一步分析解释,他理解了题意,很快就把做业做完了。
董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是知识道路上的启明星,是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在我们村从教六年间,受到他启蒙教育的学生,先后有14名走出了农村,参加了工作,6名成为科级干部,2名成为处级干部。
我离开培育我的母校三年后,董老师仍于往常一样干劲不减,日夜操劳,终于撑不住了……病倒了。董老师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教育事业,把最深的爱献给了学生,而留给自己的却是两鬓秋霜多病的身体。 此后病魔长期缠绕,他再也未能重返心爱的课堂。2011年2月25日(阴历)离开人世,享年71岁。
虽然敬爱的董老师离开了我们,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董老师传授给我的书本知识,永远也忘不了董老师教给我做人的道理,他的音容笑貌依然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
我的学校生活,遇到了不少老师。每每想起老师,我都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感谢老师,特别感谢我的启蒙老师们董老师,感谢我生命中的那一盏“启明星”。 斗转星移,世道万变,但不变的是那份闪着金光的师生情,那颗饱含复杂感情的感恩之心。 那是恩,是教育之恩,是启蒙之恩,是滴水当以涌泉相报的师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