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是二胡独奏曲。位列中国二胡独奏曲十大名曲的榜首,是我国民族器乐曲中不可多得的传世之作,蜚声国际乐坛。曲中二泉,即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创作者瞎子阿炳,是一位街头流浪的民间艺人,因其音乐艺术修养深厚,原创乐曲精良,演奏技术高超,被后世公认为民间音乐家。
瞎子阿炳,先是坊间所传外号,后被作者定为自己的艺名,他的原名为华彦钧,是正一派道士。他一生创作颇丰,每首乐曲都深受大众欢迎,是当之无愧的民间音乐家。他生于1893年 8月17日(清光绪十九年)的无锡城,逝于1950年12月4日。终年57岁。其父华清和是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阿炳3岁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了小道士。他先在私塾读过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便能演奏多种乐器,并且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18岁时,他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25岁时父亲去世,他继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后因交友不慎,一度沾染恶习,35岁时因患眼疾双目先后失明。为谋生计,他身背二胡,走街串巷,自编自唱,说唱时事新闻,沦为街头艺人,开启了黑暗悲惨的后半生。从此,他愁多乐少,尝尽人间悲苦,性情大变。他终日游走于旧中国底层社会,生活在穷苦百姓中间,逐渐深入了解到民间疾苦与磨难,创作出许多深受大众欢迎的乐曲。今日蜚声国际乐坛的《二泉映月》,就是他在这个时期创作的精品。
在暗无天日的岁月里,一无所有的阿炳结识了一些正直的朋友和善良的贫苦人,在饥寒交迫时受到过他们的帮助。40岁时,他与寡妇董催弟同居度日,相依为命。有了董催弟的照顾,瞎子阿炳得以保持一个民间艺人的美好形象。虽然代表身份的那件长衫破旧,早已是补丁摞着补丁,但是被董催弟洗得干干净净的,穿在阿炳身上看起来清清爽爽。这样,阿炳每天都可以骄傲而体面地去街头拉曲卖艺了。无论走到哪里,多才多艺的阿炳都深受群众欢迎。他素以不卑不亢的态度示人,大高个子往街角一站,那颇具仙风道骨的不凡气度,总是让人肃然起敬。那时的中国,正值民国时期。每天下午,他都去崇安寺三万昌茶馆门前围场,演唱当日上午收集并且改编成说唱形式的新闻。他敢于切中时弊,抨击社会黑暗,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吸引听众。夜间在街上拉着二胡,演奏他创作的《寒春风曲》。他的琴艺十分高超,可将琵琶放置在头顶上弹奏,还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息、欢笑以及鸡鸣狗叫的声音。
为了生计,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冰雪满地,阿炳都得在老妻董催弟的牵引下,跌跌撞撞地出无锡城拉曲卖艺。阿炳是所谓的“六场通”,笛、箫、笙、唢呐、琵琶、三弦、京胡、二胡、高胡、板胡、锣、镗、鼓、板锣等等无一不会。阿炳上街卖唱除了带上琵琶二胡,在腰际还有一布袋,内贮笛、箫等乐器。当时阿炳在卖艺时随身有一本“折子”,上面开列有各种曲名随客点奏。这张单子上有国乐“汉宫秋月”、“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等;江南丝竹“三六”、“江南好”等;广东音乐“小桃红”、“昭君怨”、“三潭印月”、“雨打芭蕉”等,各种曲牌如“柳摇金”、“柳青娘”等。大套琵琶收费是最高的,曲目主要有“龙船”、“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大浪淘沙”、“旱天雷”等。阿炳还会反弹琵琶的技艺,但是很废力气,难度比较大,如果有客人想看这个独门绝技,那么就得多加一些钱才能满足愿望。
一二八事变发生后,阿炳又编唱《十九路军在上海英抗击敌寇》的新闻,并用二胡演奏《义勇军进行曲》。在抵制日货的运动中,他用激情澎湃的语言激发着人们的爱国热忱。他说唱的每一篇新闻歌曲都唱出了人民群众的心声,激起了大家的共鸣。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他以音乐为刀枪,以说唱宣传抗日。满怀爱国之心的他,以及他的所有创作,都深得广大市民的喜爱。每到晚上,他便开始走街串巷,手执二胡,边拉边走边唱,曲调时而低回忧伤,时而激越铿锵,表达出一个流浪艺人深沉的爱国思想和家国天下的情怀,甚是感人。这一时期,名传十里八乡的瞎子阿炳除了出去卖艺谋生,就是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力求使自己创作的每一首乐曲都日臻完善。除此之外,他还广泛研究并吸收了大量民间乐曲,不断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虽然他双目失明,终日生活在黑暗的世界,没有阳光,也没有色彩,但对他来说,二胡就是他最亲密的伙伴,音乐就是他的一切,是他心中明媚的阳光和斑斓的色彩。音乐给他快乐,也给他力量。他把毕生的热情和精力都倾注于音乐创作和研究,一生共创作和演奏了270多首乐曲。留存后世的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还有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其作品渗透着传统民族音乐的精髓,情真意切,感动人心,余味无穷,充满了艺术的生命力。其中《二泉映月》最是感人至深,令人百听不厌,倾听一次,便终生难以忘怀。
新中国成立后,瞎子阿炳也迎来了自己人生和艺术的春天。他的传奇故事与宣传抗日的事迹,传遍了中国大江南北,引起国家和音乐界的重视。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当时,《二泉映月》这首二胡独奏曲还没有定名。刚开始准备以演奏地二泉命名,后来阿炳说不如叫二泉印月,教授建议改“印”字为“映”,说“二泉映月”更有意境,阿炳赞同,于是最终定名为《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经过精心录制后,名声大噪,好评如潮,国际瞩目。但不幸的是刚刚过上好日子没几天的阿炳,却在同年12月4日因病离开了人世,人们听到噩耗无不为之叹惋。
瞎子阿炳带着一生苦难深重的记忆离开了世界,世界却因一曲诠释人间沧桑与悲凉的《二泉映月》记住了他。现在,《二泉映月》已经成为一个倾诉苦难与忧伤的音乐符号。无论电影电视或是综艺节目,抑或是一段配音视屏,凡是表达苦痛情感的地方,总要剪辑播放一段《二泉映月》的精华部分,用以烘托悲凉气氛。
《二泉映月》因其独特幽美的风格和感人肺腑的音乐穿透力,多次获得荣誉,蜚声乐坛。后来此曲还被授予“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的最高殊荣。1959年,中国对外文化协会还把它作为外国民族音乐代表作之一送给国际友人。就连国际高层人士对这首曲子的评价也是极高的。比如:法国总统密特朗一生只爱《二泉映月》这一首二胡;著名音乐家小泽征尔更是在听完《二泉映月》之后泪流满面地评价说:“此等二胡应当跪下来听”;在发到太空的声音里,所选中国音乐只收录了《二泉映月》。1958年,《二泉映月》还在美国灌制出唱片,位于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榜首。1991年,一位英国音乐家在美国听完这首曲子后,盛赞阿炳是中国的贝多芬,说《二泉映月》是中国版的《命运交响曲》。
我初听《二泉映月》时年纪尚小,不懂人间沧桑与悲凉,只能听出一种悲伤的感觉。曲调婉转凄凉,听得人心里难受,却又觉得非常好听,不舍得放弃。再听《二泉映月》已是成年,对人生有了一定的体验和理解。再加上研究了瞎子阿炳的身世经历,以及了解创作背景之后,便听出来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那般孤愤忧伤的情绪,不可抗的命运之神对人的无情打击,生活犹如乌云遮顶看不到太阳,翻开从前短暂的美好记忆,更觉得现实残酷,忧愤至极,希望一次次破灭,苦难一天天加剧,艰难生活的挤压下,终于迸发出了极其悲怆的情感,如洪水决堤,一泻千里;又听出来以作者为代表的旧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人生,那种即将被压碎的痛苦呐喊,还有那一丝丝慢慢透出的悲凉意味,一点点深入骨髓;还听出来一个双目失明的流浪艺人那绝望中的一点点微不足道的盼望,然而,那一点小小的盼望却总是被新的绝望填满,风雨飘摇更显老人孤苦无依,漂泊不定的日子看不到希望,心头蒙尘,跌入人生谷底,绝望而又无助的黑暗无边……然而,蝼蚁卑微,尚且恋生;蜜蜂身小,尚懂反击。作为主宰地球拥有高级智慧的人类,怎会颓废等死?所以,那个一无所有的流浪艺人瞎子阿炳,最终以一曲荡气回肠的《二泉映月》,向世界证明了自己命如草芥的顽强不屈,也向自己的人生交上一份最圆满的答卷。
朋友, 跟我来!听《二泉映月》如何诠释人间沧桑与悲凉。先焚一炉香,再烹一盏茶,戴上耳机隔绝尘音,闭上眼睛放下尘心,随着开曲前的过门音乐,慢慢地用耳去细品,缓缓地用心去感受……这时,你时而会变成一个精灵,轻盈地飞上天空,俯视着那个孤独的流浪艺人,陪他一段苦乐年华;你时而又化作瞎子阿炳,进入盲人黑漆漆的的黑暗世界,亲历他的人生苦痛。不知不觉中,那美妙的乐曲如一股甘冽的清泉一点一滴流淌在你心灵的净土,滋润着你久已干涸的心田……曾经沧海,转眼桑田,曾经辉煌,一瞬悲凉。问苍天,天渺渺无语;问大地,地茫茫无路。面对黑暗岁月,不知生命所归。爱在何方?路在何方?沦落街头,潦倒无望。但是,面对命运打击,我怎能懦弱承受?面对残酷现实,我怎能逆来顺受?我要反抗,我要斗争,只要有口气在,我就不能趴着,即使前面是万丈悬崖,也不停止前进的脚步。我要告诉人们:精神不倒,你便不垮;精神不灭,你便永存。
《二泉映月》共有六个乐段,是单一形式的变奏曲式。作者运用二胡五个把位的演奏,配合多种弓法的力度变化,流露出压抑悲怆的情调。全曲由一个引子和六个乐段构成,以一个音乐主题为基础,经过五次变奏发展,旋律抑扬顿挫若高山流水之势,曲调低徊婉转如平沙落雁之妙。音乐速度变化不大,但音乐力度的跨度很大,使作者那种苍凉忧愤的悲情和顽强不屈的意志得到充分发挥。音乐如波浪般起伏不平,扣人心弦。
首先,乐曲的引子以低沉轻微却引人注意的音调作为开端,一下子抓住听众的心。正如后世所评,引子凄楚一长叹,开头便是“断肠音”。恰如其分地形容了短短一句引子的思想感情。
随后,继短小的引子开曲后,附点音符和旋律迂回下行呈微型流动,恰似作者端坐在泉边沉思往事,心中有诸多思绪萦绕,感慨万千。第一乐段旋律宁静、平稳,是一个沉思的、叙述性的段落。仿佛与人倾诉作者那无限忧伤而不堪回首的往事。
第二乐段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出现六次,它突然翻上高八度音,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之前的沉静气氛,开始昂扬激烈起来,流露出作者饱尝人间辛酸后的无限感慨之情。
进入第三乐段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旋律柔中带刚,铿锵有力,情绪更为激动。变幻不定的重音,运用独特的指法演奏,表达出作者面对灾难降临,顽强不屈、奋力搏击、昂扬向上的斗志。
从第四乐段开始,主题由平静深沉转为激愤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变奏是他在演奏各种技法经常运用的一种技法,力度的急促变化使音乐增添了几分悲怆的情绪。
第五乐段是整个乐曲的高潮部分,在这里音乐有两个高八度音的变化,高亢有力,如平地惊雷,表露出作者无法抑制的悲愤之情和拚命反抗的精神。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申和展开,渲染出低沉悲凉的气氛,使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也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乐曲也增添了极其深厚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