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有清文化时政心观](92)
再谈影片《八佰》
从对《八佰》影片结尾桥头突围的争议看,认为前后割裂,不符合史诗级英雄大片的标准,前半部是对以团长谢晋元为首的英雄们成长过程的塑造,对端午老算盘老铁小湖北等英雄成长塑造是成功的,而结尾却突围桥头逃跑是虎头蛇尾,没有把士兵们拍成与四行仓库共存亡而视死如归共赴国难的英雄。

我认为,如果那样拍,当然壮烈,但不符合历史的真实,历史事实是国军真的突围了。是以悲壮的突围结束全剧的。这说明国家贫弱主权遭到践踏之时,是很难产生朝战黄继光杨根思王成那样的顶天立地的英雄的,这正是影片带给我们的深层思考。历史不应忘记,国耻必须记取。突围桥头的悲壮,正是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中的真实场景的艺术再现。是一个民族的受难痛苦与悲壮。这样更能显出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而团长谢晋元结局的事实是,他以四天的抵抗,换来四年进入租界的失去自由,因为上海已经沦陷,日寇要捉拿他,但最终,英雄团长谢晋元被汪伪政权特务暗杀了,汉奸刺杀了一位抗日英雄,是多么的可耻与可恨!而英雄团长谢晋元最终走完了他的悲剧人生,由壮烈而悲壮而走向悲剧结局,难道不能给人以警醒么?有人说,这样写抗日英雄团长谢晋元的突围,不是“蠢”就是“坏”,在我看来,这种违背历史拔高英雄,企求把谢晋元一众八百壮士拍成美国战争大片《拯救大兵瑞恩》式英雄,真正的不是蠢就是坏了!

有人说,《八佰》美化了民国,我认为这个认识是不对的,四行仓库士兵坚守抗战四昼夜,是历史事实,何来美化,谢晋元与士兵英勇抗敌,何来美化?租界区歌舞升平,是天堂对比地狱,这天堂的反复渲染并非美化,反而是当时中国一种殖民地文化的扭曲历史的真实反映。这与前期老是去歌颂自喜于沦陷区里,自喜于半殖民地中国土地上有多少大师,而忘却了当时中国历史的现实之痛之耻是不同的。这是一种电影蒙太奇对比艺术的成功运用,导演管虎的立足点并不是放在歌颂民国,而恰恰是通过天堂与地狱的对比,反映当时中国半殖民地文化现实,反映租界区人们抗战意识与民族精神的觉醒。

而护卫青天白日国旗那场戏,则反映了一种包容开放的态度,在过去是不能想象的,这正是尊重历史,解构历史的一种艺术态度,保卫这面国旗,不能狭隘地理解成美化民国,保卫民国,这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而租界区人们之所以万众瞻目那面国旗的倒与不倒,为国旗在日军飞机轰炸扫射下仍然迎风飘扬而欢呼而满含热泪,而激起他们毅然投入对四行仓库士兵的声援与支援之中,正是这种民族精神的巨大感召所致。中华民族的抗战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悲壮史,国军抗战的血泪不应忘记。连民族英雄都不尊重,连事实都不尊重,这是正确的历史观吗?当然不是。从《血战台儿庄》到《长沙保卫战》,到今天的《八佰》,是抗战剧描写国军浴血抗日的历史再现,让我们铭记历史,敬仰英烈!

为民族独立反对侵略而奋斗牺牲的抗战英烈们,浩气长存,永垂不朽!(2020年9月6日)


张有清,男,汉族,江西省宜春中学高级教师。对古诗词,现代诗歌,小说散文,时政评论均有涉猎。诗歌曾入选《南吟北唱》诗集。在《中国诗歌网》《世界诗歌联合会》《华人文艺联盟》《中国现代诗歌文化传媒》《中国现代诗歌文化传媒黑龙江总社》《中国现代诗歌文化传媒山东总社》《江西一道琴棋诗书画总社》《江西云裳文学社》《江西诗声》《宜春诗词》《宜春市曲赋学会》《袁河茶话》《诗艺国际》《兰馨文轩》《蝶舞霓裳诗书画社》《诗意文韵》《诗码头古韵悠长》《都市头条杨歌文学社》《都市头条莲叶之珠文学社》等网络平台发表诗歌五百余首,被诗歌平台专业朗诵者朗诵诗歌散文政论一百余首篇,编发中短篇小说若干篇,发表时政评论八十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