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给我一家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讲述:徐淑如
文/王东方
“那时候生活那么苦,现在生活这么好,真是连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共产党好!改革开放好!土地承包到户的政策好!”浙江省武义县履坦镇蒋村村73岁的村民徐淑如得知笔者的来意,就激动地连说了几个“好”。主动给笔者讲起了改革开放以来来给她一家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我和丈夫,两个儿子、两个女儿生活在只有4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里。有客人来,连烧碗面条待客都要到邻居家去借,过年时亲朋来拜年连个5角钱一个的红包都包不出去,心里过意不去,往往追到村口也要把礼品叫客人拿回去。改革开放,土地承包到户后第一年,家里的生活就渐渐有了改观。虽然稻谷收进来后,家里吃饭的饭桌都要移开用来堆稻谷,全家人就在灶头上吃饭,但看着满堆黄灿灿的稻谷,心里踏实了不少。那年年底,家里还清了多年积累下来的的27担粮食。
那时我们全家6口人有10亩多的田,4个儿女有的在上小学,有的在读初中,家里的农活几乎都压在了我和丈夫的身上。不过儿女们都很懂事,一放学,放寒、暑假就帮着家里干活,使我们很是欣慰。为了贴补家用,家里不仅每年养两头猪,还每天两三点钟起床做豆腐,往往天还未亮,我就挑着豆腐担子到周边附近的村里叫卖了。虽然生活比以前有所提高,但在上世纪90年代前全家人的经济还是比较困难,4个儿女的衣服都是大的穿了小的穿。小女儿程红珠曾经对我说,她读初中的时候已经知道爱美了,每天穿着都是补丁的衣服去上学,在同学面前很没面子,抬不起头,觉得委屈。但她半夜醒来,经常看到我们还在做干农活时,心中对我们也就没有了一点怨言。
1984年,大儿子程洪南初中毕业就辍学在家跟着我们干农活了。后来他办起了鸡鹅养殖场,也很不容易,很艰难,曾经经历过一夜死去上百只鸡的伤心事。随后他又先后办过榨油厂、修过自行车、开过拖拉机、大货车,吃到过连开三天三夜货车长途劳累的苦头。1995年,程洪南借了5000块钱办起了家庭式的铅笔加工厂,开始了创业的历程。在蒋村父老乡亲的支持和帮助下,企业在短短几年时间越做越大,挖得了“第一桶金”。
2000年在履坦镇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岗头工业区购买了1万多平方米的荒山,建起了现代化的铅笔生产加工厂房和设备,创办了浙江博士特工贸有限公司。从当年四五人的小厂发展到如今200多名工人,年创税利200多万元的上规模企业。2007年,因企业发展的需要,他又到安徽阜阳投资上千万元,建起了占地4万多平米的铅笔原料源头产品、铅笔板的生产加工基地,年创利税100多万元,解决了当地就业岗位100多人。企业连年被当地政府评为先进企业、诚信企业,阜阳市及安徽省林业龙头企业。
不仅如此,使我更深感欣慰的是在大儿子程洪南的带动下,兄弟姐妹几个也不甘落后,艰苦创业走上致富路。小儿子程洪平做过10多年的副食品批发生意,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办起了印刷厂,小女儿程红珠办起了专做反光服的企业,大女儿程红梅在安徽帮着大哥管理加工基地。全家有宝马、奔驰等汽车多辆,兄弟姐妹都在武义县城买了房子,事业、生活红红火火。
27年前,我老公因积劳成疾去世,大儿子就将我接到公司里和他们一起生活。我干农活习惯了,闲不住。儿子就在公司的空地上养了几头猪,还有鸭鹅等家畜,种上了竹子,梨树等,我就在儿子的公司里干农活。以前干农活是为了吃饱肚子,养家糊口,现在是悠闲,找乐趣。大儿子的公司里有乒乓球室、小歌厅室、茶室。闲暇之余,大家打打球、唱唱歌、喝喝茶,忆苦思甜,聊聊天,讲讲以后的打算等,全家团结一心,其乐融融。我最喜欢唱的歌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歌曲,特别是《东方红》,几乎每次唱歌都要唱。
现在的生活这么好,这么美,真是做梦也梦不到的,以前哪怕想也不敢想,共产党真的是好!
文/王东方,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新华在线网副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