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远的牛郎织女》
——今日七夕(2020.08.25)

《牛郎织女》与《白蛇传》、《孟姜女》、《梁祝》是我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人们口口相传,家喻户晓,文人墨客更是以诗词,曲赋,戏剧,小说音乐等不同艺术形式演绎着这不朽的爱情故事,使之成为感天泣地的千古传奇。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
周代《诗经.小雅.大东》:
“维天有汉,鉴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意思是说:
看那天上的银河,
河水粼粼在放光。
但见天上的织女,
一天七次行路忙。
虽然一天七次行路忙,
却总也织不成美丽的花样。
看那明亮的牵牛,
不能来回驾车辆。
——其中出现了有关织女、牵牛星宿的记载,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牛郎织女传说的滥觞。
后来经历代劳动人民的不断润色,故事日臻完美。
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这天夜里,女孩子要祈求仙女传授女红技艺,因此又叫乞巧节。
近年来,又被人们赋予情人节的色彩,上世纪初期,就把两地分居的恋人或者夫妻称为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故事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是民间文学的重大题材,极大丰富了传统婚姻爱情题材的表现领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心理习惯、价值规范和优良美德,具有永恒性和民族性。
第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故事颂扬了中华民族为爱情坚贞、婚姻自由而奋斗牺牲的精神,对建设和睦家庭、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社会意义。
第三,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围绕牛郎织女传说衍生出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这些民俗活动在全国多地多区域活态继续,极大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是增进文化自信,促进地域文化繁荣,成为带动文旅融合的宝贵文化财富。
2018年《牛郎织女》的故事被列入国务院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诗曰:
《古风*七夕》
(洛阳四绝)
银河迢迢恨尤长,
满腹幽怨说娘娘。
若无嫌贫爱富意,
焉何玉簪拆鸳鸯。
可怜七月七日夜,
金风玉露枉断肠。
莫道人情淡如水,
天庭冷暖更凄凉。
外一首
天河寂寞冷如冰,
厄绝牵牛织女星。
七月七日断肠夜,
金风玉露一相逢。
鹊桥望断太匆匆,
难尽朝朝暮暮情。
王母何不随人愿,
了却千年未了情。

《又逢七夕断肠日》
(洛阳四绝)
今夜银河两岸
牛郎织女疲倦的视线
依旧是天河滔滔
等待中
是否还像当初那样期盼
流年千转
多少哀叹
相思凝霜
星云变幻
思念是否变淡
银汉的云
繁星依然
天河的波涛
还是那样翻卷
月光冷
星辰寒
瑶琴铮铮
如此凄惨
王母的金簪
扔然在天界高悬
情哪堪
这千年伤感
相思成灰
肝肠早断
遥望无期
是否疲倦
再相见
可否手相执
泪成线
相聚
别离
别离
相见
重重复复
神仙也难捱千年
容颜老
心会变
周而复始几千年
心中念
想必没有初见的快感
织女应悔当初意
碧海青天到人间
心丝
缠绕
梦绕魂牵
银河宽
身影远
合卺终究已无期
一缕情丝应扯断
愿神仙、凡人都好,
各找新欢
……

《发微》
同学梅与凯在校相恋,郎才女貌,情深意笃。毕业后却天各一方,梅远赴天府成都,凯留在花城洛阳。自此鸿雁传书,牛郎织女,恩爱如故数年……
忽一日,凯接到梅的来信:……两地分居,甚是不便,盼君珍重,各奔前程云云……天塌地陷,五雷轰顶。凯沉情不能自拔,频发书信,乃石沉大海……
日月如梭,转眼四十年过去,繁华荡尽,无常归于淡定。去年冬某一日,凯说:梅自成都回洛探亲,今晚“老洛阳”301房间为她接风洗尘,在洛同学一起坐坐。”
人说时光易老,然四十年风霜雪月,梅一袭旗袍,乌发秀髻,束腰丰乳,亭亭玉立,妖娆如故 ……
同学相见,少不了问长吁短。 酒至半醺,梅忽然珠泪连连……是悲是喜,是愧疚,是忏悔,疑惑……,众人愕然。凯欲言又止,双眸浸润……
有感于此,成《无题》数言,敬畏逝去的岁月,以飨今天的牛郎织女们。
无题
红袖千里回故州,
洗尘宴设洛阳楼。
冬风无力催花开,
缘尽怎剪西窗烛。
送君两行伤心泪,
知是人间第几愁?
匆匆归来又归去,
独留寂寞空折柳。
外一首
无题
(洛阳四绝)
当年风轻岁月浅,
无力直面对红颜。
而今往事堪追忆,
光阴蹉跎四十年。
玉骨雪肤杨柳枝,
蕙心丽质幽谷兰。
笔端蕴秀寄相思,
唇齿盈香说名媛。

外二首
无题
素笺墨干留余香,
当年情诗已泛黄。
竹影扫阶尘犹在,
菊开深秋负春光。
晚霞虽好近黄昏,
莫对斜阳说短长。
往日恩爱成故事,
冰心玉壶在洛阳。
外三首
无题
当年是否曾彷徨,
追名逐利到他乡。
金童送上七星车,
玉女迎归九花帐。
芙蓉国里有恩爱,
牡丹花下徒悲伤。
春风得意在天府,
失意劝君回洛阳。

欢迎投稿,弘扬正能量,共营都市头条。
投稿热线(微信电话):
13613889868
张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