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瓶坛罐奏响小康交响曲
文/王东方
走进朱世勇、何军美夫妇位于武义县履坦镇坛头村窑界山脚下的米禾陶瓷商行(大何陶瓷)基地,很多人都会被眼前堆积如山,种类繁多的酒坛、水缸、咸菜缸、花缸、花盆等壮观场景所震憾。朱世勇说:“这里堆放的各种陶瓷产品至少上有万件,主要来自龙泉、景德镇、宜兴等地。”
基地四周绿树环绕,各种陶瓷每一种又有不同的型号,如水缸,有大号、二号、三号等。根据器皿的不同用途,形状各有不一,酒坛多数口小身大,水缸则大多口大身圆,可装50斤到2000斤的水,小的花瓶则可单手盈盈一握。这个季节是陶瓷销售的淡季,但在采访的一个多小时里,不时有顾客驱车前来购买。
何军美说,今年因为疫情,很多人在村里出不去,闲着时间久了,纷纷到村庄附近的山上挖野兰花、小树根等,三四月份后她家的花盆、花缸倍受欢迎,供不应求。
朱世勇是土生土长的坛头村人。从小他就听大人们讲,以前从朱村到坛头村、茶山村,连续有9座“龙窑”,都是朱姓人家办的。其中一座就在坛头村的窑界山,现在山上还有很多陶瓷残品和碎片。村民在田间、水塘里干活时,也经常挖出一堆堆的碎陶瓷。
跟着朱世勇走进窑界山沿“龙窑”遗址行,碗碟瓶罐等陶瓷残品和碎片随处可见。有的掩映于草丛中,有的裸露在山体外。有的碗碟还是完整的,但都有缺陷,应该是当时随手丢掉的次品,有的花纹可见……。朱世勇说,他小时候在山上玩,还经常可以看到完整精美的陶瓷,有些村民捡回去给鸡鸭盛食料。现在也大部分被收购古玩的人以几十元、几百元一件的价格收走了,很是可惜。
1991年退伍后,朱世勇一直在村里做农活,家里的经济情况一直得不到较大的改善。1995年,已经结婚的他发现武义以前很多村里的土窑因陶瓷泥不足和市场需求减少等原因,一家家都关掉了,留下几个有限的砖瓦厂,基本就生产砖头,百姓要买个酒坛、水缸、瓦罐等陶瓷用品一下子都不知到哪里买去了。加上他从小就听着“龙窑”的种种故事长大,便与妻子商量后决定专门卖陶瓷用品。为此家里还专门买来一辆拖拉机,从江苏宜兴进来琉璃瓦、酒坛、水缸等到各村叫卖。第一车陶瓷仅3天时间就都卖完了,赚了300多元钱,这使朱世勇夫妇大受鼓舞。除了到新宅、宣平柳城的偏僻山区销售,还卖到了武义周边的县市。
当时的交通还没现在这样发达,很多村庄都还是机耕路、砂石路,而陶瓷又是易碎品,本来捆得牢牢实实的陶瓷,一天下来经常会破碎几个。在一个雪天,朱世勇到新宅一带叫卖时,因路滑,拖拉机方向没控制住,连人带车翻到了山坡下,结果整车的陶瓷都摔碎了,幸好人没事。这类事情其实出现过好几次,但朱世勇夫妇俩都没有放弃。
朱世勇跟笔者讲起他爷爷跟他讲的 “卖缸客”的故事。说到了农闲时,村里的祖辈都会相约一起挑担卖缸。每次出去,都要花上两三天时间。做一个“卖缸客”,也是一个技术活。每次挑一担重100多斤的陶瓷器出门,一些地方得翻山越岭,走山路,两旁布满荆棘,颠簸不平。除了平衡前后的瓷器,还要小心路边转角的凸出岩石。万一不留神,瓷器不免会有所磕碰,甚至被荆棘绊住,人摔器毁,一天的付出全部都毁了。有时候一天的路程,抵达不到目的地,“卖缸客”只能寄宿在农户家。
其中有一个“卖缸客”的故事是,一个壮汉挑着陶瓷器,到宣平叫卖。经过一处陡峭的山岭,快到一户叫买的人家门口,由于赶路困乏,欲搁下担子时,一个趔趄,缸全部摔毁。看着一地碎片,想想在家等粮食的家人,“卖缸客”抑制不住地坐在地上哭了起来。周边村民,都闻声赶来,对其很是同情,安慰他,并拿出了自己家中多余的粮食,凑起来送给他。
朱世勇说,他的条件比祖辈们卖陶瓷时的条件好多了。至少不用肩挑,一次出行运出去的陶瓷比祖辈们多好几倍,也不用翻山越岭,当时虽然路况差一点,但毕竟拖拉机可开,省力多了,他没有理由放弃。近几年,随着通讯的发达,通过手机预订,顾客基本都开车到基地来运,他只要保证货源就行了。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很多人往往在自己家的屋前屋后或院子里摆放几盆盆栽花木,加上近几年美丽乡村建设,花盆、花缸、仿古瓦砖、水缸等需求量越来越大,朱世勇夫妇按照市场的需要从当初基本到江苏宜兴进货,货源也扩大到了河南、安徽、江西、山东、河南等地,精致的陶瓷器也渐渐地销售旺了起来。
何军美说,去年,儿子大学毕业后,做淘宝生意,通过儿子也能卖掉一些。当年的拖拉机早已换成了舒适宽敞的汽车,不仅在村里盖了三层的楼房,在县城也买了房,生活一天比一天红火。朱世勇夫妇希望有关部门结合坛头村湿地公园的建设,对窑界山的“龙窑”遗址进行开发,成为履坦镇的一个新的旅游景点。盆瓶坛罐奏响小康交响曲
走进朱世勇、何军美夫妇位于武义县履坦镇坛头村窑界山脚下的米禾陶瓷商行(大何陶瓷)基地,很多人都会被眼前堆积如山,种类繁多的酒坛、水缸、咸菜缸、花缸、花盆等壮观场景所震憾。朱世勇说:“这里堆放的各种陶瓷产品至少上有万件,主要来自龙泉、景德镇、宜兴等地。”
基地四周绿树环绕,各种陶瓷每一种又有不同的型号,如水缸,有大号、二号、三号等。根据器皿的不同用途,形状各有不一,酒坛多数口小身大,水缸则大多口大身圆,可装50斤到2000斤的水,小的花瓶则可单手盈盈一握。这个季节是陶瓷销售的淡季,但在采访的一个多小时里,不时有顾客驱车前来购买。
何军美说,今年因为疫情,很多人在村里出不去,闲着时间久了,纷纷到村庄附近的山上挖野兰花、小树根等,三四月份后她家的花盆、花缸倍受欢迎,供不应求。
朱世勇是土生土长的坛头村人。从小他就听大人们讲,以前从朱村到坛头村、茶山村,连续有9座“龙窑”,都是朱姓人家办的。其中一座就在坛头村的窑界山,现在山上还有很多陶瓷残品和碎片。村民在田间、水塘里干活时,也经常挖出一堆堆的碎陶瓷。
跟着朱世勇走进窑界山沿“龙窑”遗址行,碗碟瓶罐等陶瓷残品和碎片随处可见。有的掩映于草丛中,有的裸露在山体外。有的碗碟还是完整的,但都有缺陷,应该是当时随手丢掉的次品,有的花纹可见……。朱世勇说,他小时候在山上玩,还经常可以看到完整精美的陶瓷,有些村民捡回去给鸡鸭盛食料。现在也大部分被收购古玩的人以几十元、几百元一件的价格收走了,很是可惜。
1991年退伍后,朱世勇一直在村里做农活,家里的经济情况一直得不到较大的改善。1995年,已经结婚的他发现武义以前很多村里的土窑因陶瓷泥不足和市场需求减少等原因,一家家都关掉了,留下几个有限的砖瓦厂,基本就生产砖头,百姓要买个酒坛、水缸、瓦罐等陶瓷用品一下子都不知到哪里买去了。加上他从小就听着“龙窑”的种种故事长大,便与妻子商量后决定专门卖陶瓷用品。为此家里还专门买来一辆拖拉机,从江苏宜兴进来琉璃瓦、酒坛、水缸等到各村叫卖。第一车陶瓷仅3天时间就都卖完了,赚了300多元钱,这使朱世勇夫妇大受鼓舞。除了到新宅、宣平柳城的偏僻山区销售,还卖到了武义周边的县市。
当时的交通还没现在这样发达,很多村庄都还是机耕路、砂石路,而陶瓷又是易碎品,本来捆得牢牢实实的陶瓷,一天下来经常会破碎几个。在一个雪天,朱世勇到新宅一带叫卖时,因路滑,拖拉机方向没控制住,连人带车翻到了山坡下,结果整车的陶瓷都摔碎了,幸好人没事。这类事情其实出现过好几次,但朱世勇夫妇俩都没有放弃。
朱世勇跟笔者讲起他爷爷跟他讲的 “卖缸客”的故事。说到了农闲时,村里的祖辈都会相约一起挑担卖缸。每次出去,都要花上两三天时间。做一个“卖缸客”,也是一个技术活。每次挑一担重100多斤的陶瓷器出门,一些地方得翻山越岭,走山路,两旁布满荆棘,颠簸不平。除了平衡前后的瓷器,还要小心路边转角的凸出岩石。万一不留神,瓷器不免会有所磕碰,甚至被荆棘绊住,人摔器毁,一天的付出全部都毁了。有时候一天的路程,抵达不到目的地,“卖缸客”只能寄宿在农户家。
其中有一个“卖缸客”的故事是,一个壮汉挑着陶瓷器,到宣平叫卖。经过一处陡峭的山岭,快到一户叫买的人家门口,由于赶路困乏,欲搁下担子时,一个趔趄,缸全部摔毁。看着一地碎片,想想在家等粮食的家人,“卖缸客”抑制不住地坐在地上哭了起来。周边村民,都闻声赶来,对其很是同情,安慰他,并拿出了自己家中多余的粮食,凑起来送给他。
朱世勇说,他的条件比祖辈们卖陶瓷时的条件好多了。至少不用肩挑,一次出行运出去的陶瓷比祖辈们多好几倍,也不用翻山越岭,当时虽然路况差一点,但毕竟拖拉机可开,省力多了,他没有理由放弃。近几年,随着通讯的发达,通过手机预订,顾客基本都开车到基地来运,他只要保证货源就行了。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很多人往往在自己家的屋前屋后或院子里摆放几盆盆栽花木,加上近几年美丽乡村建设,花盆、花缸、仿古瓦砖、水缸等需求量越来越大,朱世勇夫妇按照市场的需要从当初基本到江苏宜兴进货,货源也扩大到了河南、安徽、江西、山东、河南等地,精致的陶瓷器也渐渐地销售旺了起来。
何军美说,去年,儿子大学毕业后,做淘宝生意,通过儿子也能卖掉一些。当年的拖拉机早已换成了舒适宽敞的汽车,不仅在村里盖了三层的楼房,在县城也买了房,生活一天比一天红火。朱世勇夫妇希望有关部门结合坛头村湿地公园的建设,对窑界山的“龙窑”遗址进行开发,成为履坦镇的一个新的旅游景点。
文/王东方,浙江省武义人。新华在线副主编,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