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针】
一、顶针的特点
所谓顶针,也写作顶真,又叫绩麻、联珠、连珠,是我国传统文学的修辞手法,指前后的几个语句与几个语句之间,由相同的语言成分衔接上下两句,上递下承,使得结构紧凑,语意连贯,声韵流畅的一种修辞格。
顶针也是诗、词、曲的一种应用格式,其构成是下一句的首字用上一句的末字。各句之间以同字串连在一起,有如珠之联缀,故称之为“联珠格”。曲中的顶针体,如无名氏小令《小桃红·情》:“断肠人寄断肠词,词写心间事,事到头来不由自。自寻思,思量往日真诚志。志诚是有,有情谁似?似俺那人儿。”
顶针也可以用在格律诗词等等形式。这类不太多见,是因为格律严谨禁忌重字,顶针的特点恰恰就在重复字词上面,因此具体应用,当自我斟酌。
二、顶针的作用
1、用顶针表示逻辑上的先后关系,造成一种一气贯注、无懈可击的效果。
2、用顶针的头尾蝉联、递承紧凑优势表示事物的空间位置或位置的移动,使人一目了然。
3、通过顶针烘托映衬,达到以简胜繁、以少胜多的效果。
4、借顶针来表示某种因果联系,使诗作一环紧扣一环,结构严密,具有节奏感。
顶针格与顶针诗的区别在于诗中广泛地使用顶针格这种句式的方能称之为顶针诗,偶尔使用顶针格的不能称之为顶针诗。联珠诗最早见于汉乐府,后代多有续作。
【例1】
汉· 无名氏《平陵东》
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
劫义公,高堂下,交钱百万两走马。
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
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黄犊。
乐府诗,句式为337的格式,第二组起句,直接截取了第一组七字句的末尾三字用来开头,这三字相同就形成了叠压的形式,含义缠绕连贯。韵呢?属于首尾衔接,趁势顺接后三字作为第二组韵。第三组又不同韵。马上声仄,难平,恻入声仄。在汉代,是没有这么严谨细致讲究韵部的,因为我们说的平上去入,是后来才有的韵书。用后来的韵书去检验古老的作品,是有失偏颇的。
【例2】
唐· 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李白这首歌,诗以歌的形式呈现,又非常短,还是长短句,是一种新颖的格式。古风诗里歌行吟的歌,多是长诗且工整统一的句式。
看这首诗的顶针位置。第二句白云,取第一句结尾。第三句摘第二句结尾三字。第四句摘第三句结尾一字,第五句不摘了,用了云字入诗。后面湘水上,又是摘前面结尾三字,后两句又不摘了,以云入诗。
李白的诗风就是豪放不羁,不受约束,自在率性。而顶针的规则要求有规律的碾压叠用,或者不规则的碾压叠用比如堆絮体,在他来说都被打破传统束缚了,本身顶针也有单字入每句的格式,所以他这是混合用法的交错连环,后面再细讲,包括单字入诗的连珠体比如唐伯虎的《花月吟》。
这里看李白的用韵。云君,十二文。里水四纸。衣归五微。这种押韵法,也有些近似顺口溜,随机换韵。
【例3】
元· 乔元吉《小桃红.效联珠阁》
落花飞絮隔朱帘,帘静重门掩。
掩镜羞看脸儿嬱,嬱眉尖。眉尖指屈将归期念。
念他抛闪,闪咱少欠,欠你病恹恹。
这是典型的曲子顶针。标题的连珠阁,阁按今天的标准来看,是错别字,本应为格,格阁在读音上相近,但是我们不能去改正原作的错字,这是保存原貌。乔元吉这首曲牌小桃红,使用了一字二字顶针法。
【例4】
宋· 王安石《忆金陵三首》
覆月山下龙光寺,玄武湖畔五龙堂。
想见旧时游历处,烟云渺渺水茫茫。
烟云渺渺水茫茫,缭绕芜城一带长。
蒿目黄尘忧世事,追思尘迹故难忘。
追思尘迹故难忘。翠木苍藤水一方。
闻说精庐今更好,好随残汴理归艎。
王安石这组,是属于句顶针。顶针除了压字,还有压句。看每首的规律,第二首起句,是第一首的末句。
三、顶针的几种形式
1、一字顶针
一字顶针,就是前一句结尾最后一个字是后一句开头的一个字。当最后一个字又与首句第一个字相同时,就成为连环体了(见回环顶真诗)。
【例5】一字顶针:
文/午午
转眼又一年,年尾怅惘添。
添句说往事,事事化云烟。
这首诗语言略带书面语的雅致,不失通俗易懂的特点,注意顶针的位置。顶针诗的内容要一贯而下,意脉和常规的布局相同,不得断裂。
【例6】
一字顶针
文/童话
西窗秀色借柳栖,栖隐他乡醉如泥。
泥燕梁间惊好梦,梦中曾到谢桥西。
用词比较典雅古朴,读起来稍微觉得涩滞。
2、二字顶针
与一字连环形式一样,只是顶针由两字组成。
【例7】
文/午午
志趣相投写诗歌,诗歌写来暖心窝。
心窝有首优美曲,美曲欢快像小河。
第二句诗歌,取自第一句后两字,后面以此类推。技法运用无误,还要诗句讲述流畅,押新韵。
【例8】
二字顶针:七绝· 夏荷
文/午午
目错我心扬,心扬对梓桑。
梓桑荷舞月,舞月淡幽香。
二字顶针,把重复的字升级,对组词造句更是一种考验,句子本身和句子之间的含义连贯。一般来说,格律诗是不大支持顶针的,因为格律要求不重字。
【例9】
文/春江明月
已是满城雪花飞,花飞廊下挂白帷。
白帷洁净遍街巷,街巷瘦来树枝肥。
写冬景,描述的细致。尤其尾句,比手法用的娴熟。
3、句顶针接龙
句顶针不是一首,而是一组。第一首末句,作为下一首起句,以此类推。常见多人合作,或擂台比拼形式,也有一个人嗨着完玩,自己接自己的。
【例10】
顶针自接龙:欲借吹花下笔端
文/午午
欲借吹花下笔端,东君无信正春寒。
桃夭杏李都成画,沉吟独个望江南。
沉吟独个望江南,徐徐袅袅案头烟。
造得句中花繁盛,真真莫误好春年。
真真莫误好春年,景物两分北和南。
有约双双歌白鹭,情谊文采两结缘。
第一首合句,是第二首起句,后面以此类推,可以无限接下去。
【例11】顶针多人接龙:隐山乡
宁静淡泊:
风清云暗夜寒凉,灯影寂寂透纱窗。
琴韵幽幽弦欲断,游子归来隐山乡。
午午:
游子归来隐山乡,春气渐回菜花黄。
行来垄头丝丝柳,迎风荡出诗几行。
春江明月:
迎风荡出诗几行,心怀诗意向远方。
闲情逸致山和水,笔墨纸砚也透香。
这是多人来完成的形式,后来的人接龙以最后一位的尾句为起句,不从前面任意一首去截断摘录,那就失去了接龙的意义,因为龙骨断裂了。
我们会员总群曾经就疯玩这种接龙游戏,最多时候十多人参与接龙,场面热烈壮观,最后接来接去都找不到源头了,不停要爬楼去翻找。这样的场合十分考验即兴赋诗的能力,建议可以多参与实践。在油坊也有接龙的对联,花样又不同。
说说句顶针接龙的押韵。
接龙打油诗,韵脚常见为平韵,也可以转韵。转韵分两种形式。
一种直接写成仄韵诗,因为龙骨起句借来是平韵,那么承句仄韵,后面合句也一样,白脚平声,这就顺利完成了换韵。
一种不直接借用尾句,而是把尾句的含义劈为两个三字的半句,当然韵脚就自己定了。这样自己变了韵,别人来接也就顺着接下去了。注意,这样的转法如果改变了原意,那可就不算接龙了,所以劈句子时,含义也要借来,才显得高明。这叫意接龙,龙骨依然存在。
这就是一首连珠体诗。连珠体要求作品从头至尾重复使用某两个字,上递下接,如明珠贯连,使作品音韵铿锵,意境隽永,达到“一唱再三叹,慷慨有馀哀”的效果。很明显是重复押韵,在常规来说,这叫连韵,属于禁忌之一,但是在顶针诗的连珠体内,这是其中之一的形式,把每句要含的字放在固定位置,也恰好是韵脚位置。
引用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的唐寅(1470--1523)《花月吟效连珠体》为例,略作说明。全诗11首88句,首首花月,句句花月,却无烦冗累赘之嫌,读来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犹可贵者,诗情画意,诗意盎然,韵味悠长,花前月下,花香月明,令人忘忧,陶然醉矣。
4、连珠体
连珠体,又写作联珠体。分两种形式。一种是韵脚可重复,如《古今滑稽诗话》所载清代无名氏《剃头诗》:
【例12】
闻道头须剃,而今尽剃头。
有头皆要剃,不剃不成头。
剃自由他剃,头还是我头。
请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这就是一首连珠体诗。连珠体要求作品从头至尾重复使用某两个字,上递下接,如明珠贯连,使作品音韵铿锵,意境隽永,达到“一唱再三叹,慷慨有馀哀”的效果。很明显是重复押韵,在常规来说,这叫连韵,属于禁忌之一,但是在顶针诗的连珠体内,这是其中之一的形式,把每句要含的字放在固定位置,也恰好是韵脚位置。
引用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的唐寅(1470--1523)《花月吟效连珠体》为例,略作说明。全诗11首88句,首首花月,句句花月,却无烦冗累赘之嫌,读来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犹可贵者,诗情画意,诗意盎然,韵味悠长,花前月下,花香月明,令人忘忧,陶然醉矣。
【例13】明· 唐寅《花月吟效连珠体》
有花无月恨茫茫,有月无花恨转长。
花美似人临月镜,月明如水照花香。
扶烛月下寻花步,携酒花前带月尝。
如此好花如此月,莫将花月作寻常。
花香月色两相宜,惜月怜花卧转迟。
月落满凭花送酒,花残还有月催诗。
隔花窥月无多影,带花看月别样姿。
多少花前月下客,年年和月醉花枝。
月临花径影交加,花自芳菲月自华。
爱月眠迟花尚吐,看花起早月方斜。
长空影动花迎月,深院人归月伴花。
羡却人间花月意,捻花玩月醉流霞。
春宵花月值千金,爱此花香与月阴。
月下花开春寂寂,花梢月转夜沉沉。
杯邀月影临花醉,手弄花枝对月吟。
明月易亏花易老,月中莫负赏花心。
花开烂漫月光华,爱此花香与月阴。
月为照花来院落,花因随月上纱窗。
十分皓色花输月,一径幽香月让花。
花月世间成二美,傍花赏月酒须赊。
一庭花月正春宵,花正芬芳月正饶。
风动花枝探月影,天开月镜照花妖。
月中慢击催花鼓,花下轻传弄月萧。
只恐花沉月落后,月台花谢两萧条。
高台明月照花枝,对月看花有所思,
今夜月圆花好处,去年花病月亏时。
饮杯酬月浇花酒,做首评花问月诗,
沉醉欲眠花月下,只愁花月笑人痴。
花发千枝月一轮,天将花月付闲身,
或为月主为花主,才做月宾又花宾。
月下花会留我酌,花前月不厌人贫。
好花好月知多少?弄花吟月有几人。
月转东墙花影重,花迎月魄若为容。
多情月照花间露,解语花摇月下风。
云破月窥花好处。夜深花睡月明中。
人生几度花和月?月色花香处处同。
花正开时月正明,花如罗绮月如银。
溶溶月里花千朵,灿烂花前月一轮。
月下几般花意思?花间多少月精神。
待看月落花残夜,愁杀寻花问月人。
春花秋月两相宜,月竞光华花竞姿。
花发月中香满树,月笼花外影交枝。
梅花月落江南梦,桂月花传埕北词。
花却何情月何意?我随花月泛金卮。
江南四大才子之首,这才华果真不是盖的。每一句都带有花月二字,虽然放置的位置不同,但是要使句意诗意连贯通顺还意蕴优美,所以也十分考验功力。
【例14】
连珠小辘轳:春风得意马蹄疾
文/午午
春风得意马蹄疾,探春樱花第一枝。
剪剪春寒风料峭,唯恐踏春意迟迟。
煦阳春柳莺声促,春风得意马蹄疾。
南山溪畔春尚浅,那日春雪胜白衣。
浮云锦梦春夜锁,春水和墨正当时。
苔绿诗唱书春意,春风得意马蹄疾。
每一句都带有一个春字,叫连珠句意诗意连贯,同时还结合了辘轳体。古风里面多种体裁,可以独立也可以结合的。
4、堆絮体
堆絮体,也叫不规则顶针体。就是不规则的重复字词来接续后面的句子。其实词牌也多有这种应用。堆絮体里含有双承体,我们分头来详细解释。
1)堆絮体。作为一种顶针叠句的手法,相传为清代万树所创。其形式特点是,前一句后半部分作为后一句的前半部分,所以既有顶针又有叠句。状如堆絮,故名之。如:春暮归来,春暮归来否。
堆絮体巧用顶针重叠,造成音韵上回环往复。运用得当,则颇有一咏三叹之妙。但因其过份讲究形式,铺排空间有限,故难有佳作,反而易流于文字游戏。不过也有一些匠心独运,辞韵俱佳之作。如:
【例15】
清· 吴藻《苏幕遮· 柳花飞》(堆絮体)
曲阑干,深院宇,依旧春来,依旧春又去。
一片残红无著处,绿遍天涯,绿遍天涯树。
柳花飞,萍叶聚,梅子黄时,梅子黄时雨。
小令翻香词太絮,句句愁人,句句愁人句。
堆絮体不只“苏幕遮”这个词牌才有。其实细心推究堆絮体的成因则会发现,很多词牌都有做成堆絮体的潜质,比如:蝶恋花、减兰(减字木兰花)、虞美人、等类似。
【例16】
蝶恋花· 暮春(堆絮体)
文/心海之旅
抖落芳菲听细雨,倦了东风,倦了东风赋。
不见早莺争暖树,凝眸唯有烟如缕。
一地残英催暮鼓,翠柳拈花,翠柳拈花絮。
贪念红尘辞野渡,春心结与清波去。
词的堆絮,必须符合词谱才行,这是最基本的底线。
其他做古风则无需考虑粘替对的关系,字词句意通顺合理,表达流畅自然,含有一定的技巧手法即可,无分三尾。古风诗里三尾是许可的,我们学习了诗词后,会自动避开三尾,这是出于韵声的考虑,是个好习惯。
超过二字的顶针诗,多属于长诗,即超过四句的诗。押韵也自如,有规律的、不规律的格式叠压。
【例17】
作者:午午
顶针诗:千古情愫诗里愁绪明月楼前晓风共春谋私语寄情相思柔无限相思苦中求,31字。
千古情愫诗里愁,诗里愁绪明月楼。
明月楼前晓风共,楼前晓风共春谋。
晓风共春谋私语,私语寄情相思柔,
寄情相思柔无限,无限相思苦中求。
这是藏字连环加堆絮体的混合作品,其中有一句话暗藏,千里明月寄相思,然后不规则的顶针压脚,用31个字,来组合成一首56字的八句诗。据传还有用24个字的,估计那是相当高级的了。
2)双承体
双承体:第二三句首字同第一句尾字,称双承,以此类推... 双承体以林语堂先生引明人文章为楷模:
门内有径,径欲曲;径转有屏,屏欲小;屏进有阶,阶欲平;阶畔有花,花欲鲜;花外有牆,牆欲低;牆内有松,松欲古;松底有石,石欲怪;石面有亭,亭欲朴;亭后有竹,竹欲疏;竹尽有室,室欲幽;室旁有路,路欲分;路合有桥,桥欲危;桥边有树,树欲高;树阴有草,草欲青;草上有渠,渠欲细;渠引有泉,泉欲瀑;泉去有山,山欲深;山下有屋,屋欲方;屋角有圃,圃欲宽;圃中有鹤,鹤欲舞;鹤报有客,客不俗;客至有酒,酒欲不却;酒行有醉,醉欲不归
【例18】
沁园春· 山上(双承体)
作者:无名
仰望青山,山意倾听,山色远看。
看鸟飞苍穹,看苍穹碧,碧生繁盛,碧嵌霞丹。
丹石平沙,丹青云霓。霓画人间心性闲。
霓虹露,露在于幽映,露映心欢。
欢欣可渡云漫,欢乐总随襟怀涌湍。
湍转微波幻,湍洪飞瀑,瀑泉清冽,瀑布惊叹。
叹此青葱,叹这壮观。观赏芳香自在攀。
观其是,是古今诗梦,是梦千端。
【例19】
解语花(双承别体)
作者:无名
听鸥逐帆,帆掀波涛,帆展风弦张。
张驰回漾,张扬相,相信月光堪赏。
相容景仰,仰慕着,仰天思量。
量度那、量度欢叹,叹息而希望。
叹此云烟几许,许情怀惆怅,许愿难忘。
忘何屏故,忘迷障、障蔽心襟以偿。
障凭酒畅,畅所欲、畅于心向。
向导这、向往倾听,听也穷模样。
尾句听字,只有单承,但接第一句第一字/听鸥逐帆,故自以别体,如此很多词牌都可作如是观。
3)交错连环。不规则的多字重复,也是多字顶针,但这种连环字数不固定,根据诗词句的需要,或多或少,交错进行。
【例20】
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分别为两、一、三字连环: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交错连环跟堆絮体可以归为一类。
4)金花鳞迭诗
如果把固定数量的多字连环画成图,首尾相连,就是金花鳞迭连环诗。是在连环诗的基础上,加以变换文字的连环顺序演变来。
图案连环。这种以图案的形式加以排列,如金花鳞迭连环诗、梅花形诗、葫芦诗、十字图诗等,也跟回文诗、璇玑图有关。
诗的上下句环节不是一个字,而是半句以上,结如鳞片迭压覆盖,层层推进,故名鳞迭连环诗。全诗十字,可围成圆形、矩形。读法每下句均以上句第二字读起,每句七言。通常的鳞迭连环诗都是逐字迭进六字,但只要是迭进超过半句,都可作为鳞迭回环体。
【例21】
四时诗
春
春 雨
斜 晴 春雨晴来访友家,
径 来 雨晴来访友家花。
花 访 晴来访友家花径,
家 友 来访友家花径斜。
夏
读为:
夏 沼
塘 风 夏沼风荷翠叶长,
满 荷 沼风荷翠叶长香。
香 翠 风荷翠叶长香满,
长 叶 荷翠叶长香满塘。
【例22】金花鳞迭诗
风柳同花佛苑东,柳同花佛苑东风。
同花佛苑东风柳,花佛苑东风柳同。
松影浓香映远峰,影浓香映远峰松。
浓香映远峰松影,香映远峰松影浓。
这种压脚摘取的字太多,每句6个字,所以诗意也重复的多,意境也就牵强一些。结尾三字回到起句开头的三字。
顶针诗,作为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既可是诗句首尾相连,亦可是组诗间的连章,于寄情、叙事中,在低吟浅唱间,首尾蝉联,惟妙惟肖,层层递进,一唱三叹,读来深有妙趣。
【例23】
顶针诗:荷塘
文/画眉
满塘荷叶影婆娑,叶影婆娑映碧波。
映碧波清溪水润,清溪水润满塘荷。
这首结尾到了水润就没有了,差三字,去借了前面第一句的满塘荷,就有了首尾相顾的意味,更显巧心思。
【例24】
绝句四首(转载)
骏马循堤柳转莺声晓清
野鸟群飞噪入林深处寻
短棹冲烟水远浮鸥聚游
满院花开傍竹篱垂玉蕤
解读第一首。
骏马循堤柳转莺,马循堤柳转莺声。
循堤柳转莺声晓,堤柳转莺声晓清。
此一首结句转、声出律,可视为拗救体、古风体。
无规律叠压不超过半句的不是金花鳞迭,而是堆絮体。
5、半字连环。这种连环,后一句为前一句最未字的半个字。这种连环如果头尾并没有连起来,就可排成实体的由中间顺时针或反时针旋读的正方形或长方形,一般称为石碑体。如果头尾也连起来,这种连环就是回环体了,也可以以图案形式而出。可以是头尾相连的圆形图案,也可以画成椭圆形、方形、长方形、菱形。
这种连环原来叫藏头拆字体,后来因为嵌字格中的嵌头习惯被人们叫做藏头了,为了避免混淆,现在把连环的藏头拆字体称之为半字连环体了,这种叫法更能体现诗体的特征。
【例25】
唐·白居易《游紫霄宫》藏头拆字体七言
水洗尘埃道未甞,甘于名利两相忘。
心怀六洞丹霞客,口诵三清紫府章。
十里采莲歌达旦,一轮明月桂飘香。
日高公子还相觅,见得山中好酒浆。
甞:古同“尝”。下半部是甘,甘作为第二句首字,结尾忘,心字底,心作为第三句首字。尾字客,口字底,口作为第四句首字,以此类推。结尾的浆,水字底,又作为本诗第一字首字水。古时书写是竖式排版,那么首尾的字都是上下结构,体现拆开字的下半部分为下句首字。这类既属于拆字藏字,又属于连环顶针。
7、接字趁韵连环。下句接上句中的头部或尾部,不断连环,不断变韵,多用于儿歌。下句接上句尾部的接字换韵连环。
【例26】
《北平歌谣老张》“老猫老猫,上树摘桃。一摘两筐,送给老张。老张不要,气得上吊。上吊不死,气得烧纸。烧纸不着,气得摔瓢。摔瓢不破,气得推磨。推磨不转,气得做饭。做饭不熟,气得宰牛。宰牛没血,气得打铁。打铁没风,气得撞钟。撞钟撞钟不响,气得老张乱嚷!”
再有一种接字趁韵的连环体是下一句接上一句的首部,再换韵。如《向日癸》:“向日葵,向太阳。脸儿圆,花儿黄。什么花?油菜花。什么菜?桂花菜。什么桂?月中桂。什么月?天上月。什么天?艳阳天。什么艳?葵花艳。什么葵?向日葵。”
8、颠倒绕头
颠倒绕头,形式多种,句式长短不一,多成规则句式。以三七句式的组结构为例,一组三七字两句,后一组把前面三字句词语颠倒,得到新的韵脚,以词句尾字韵顺延连句。而整首诗围绕诗题而进行。
颠倒绕头
颠倒绕头,形式多种,句式长短不一,多成规则句式。以三七句式的组结构为例,一组三七字两句,后一组把前面三字句词语颠倒,得到新的韵脚,以词句尾字韵顺延连句。而整首诗围绕诗题而进行。
【例28】颠倒绕头
文/午午
进油坊,身心轻快喜洋洋。油坊进,每约此地言有信。
好华章,珠玑文采意气扬。华章好,勤于笔耕练来早。
无干扰,潜心酌字无昏晓。干扰无,雅静书斋对千竹。
佳句香,郎朗书声韵味长。香佳句,词浪天风巧相续。
坊fáng。这用的是新韵。
9、同音异字连环。这种连环比较常见,多见于接龙。一般来说用同一个字往往不好往下接时,就采取同音异字的方式来接。
俗曲中常引入这种技巧,例如:
【例29】
华容道(京韵大鼓)
瞧见五百校刀手,手中一杆大旗空中摇,遥望黑白二员将,将一员主帅八尺高,高带扎巾衬,衬心甲,甲勒绦,绦九股,鼓铜镜,放光豪。豪带坤乌剑,剑在龙鞘着。这么一口冷偃巨刀青龙,龙吞口,口含七珠拱异宝。宝刀上挂金环,当啷啷啷啷一声响,神鬼都怕瞧。瞧面貌,如重枣,卧蚕眉,颧骨高,丹凤眼,如灯照,五绺髯在胸前飘,飘飘煞气冲牛斗,抖擞威风人都怕瞧。瞧不多时认得了,“逃不了,跑不了。哎呀!这是关公把守在华容道一条。都说是张飞赵云枪法好,我最怕关公他的那口刀。
每句一字顶针,但其中好多字不是原字,而是利用谐音,同音异字,或者异调,平仄混用。股/鼓,着/这,斗/抖。
【例30】
(张生)游寺 子弟书
泉生绿水池旁柳,柳絮翻飞一似烟。
胭脂花紧对指甲草,草木发生百鸟喧。
喧歌啼唤声最巧,巧燕织屋把泥含……
在民歌中、戏曲中也常常运用这种顶真修辞方法,例如清代民歌《起字呀呀哟》套曲中的《雨过天凉》就集中地运用了顶真修辞格,应该说,也属于“顶真诗”。
【例31】
雨过天凉,凉夜难当,当不住月儿穿帘照画堂,堂上缺少个画眉郎。 [诗篇]廓设古画,画在堂,堂前桂花阵阵香,香烟喷出樱桃口,口外的宾鸿叫的悲伤。伤心懒难西斜月,月照纱窗恨更长,长长愁闷精神少,少一个知心的人儿可意的郎。 [尾]郎不归,精神少,少不得怀抱着琵琶低低声儿唱,唱的是红颜薄命受凄凉。
每句的头一个字都与上句的末一字相同,个别的字如郎和廊,字形虽不同,声音却是相同的。构成一种蝉联的妙趣,最后一句的“凉”气又与开头一句的“凉”字相照应,显得格外工整。
【例32】
秋景佳人· 岔曲
秋景凄凉,凉夜偏长,长夜萧条,凄凉怎当。当啷啷檐前铁马儿悲鸣,明月穿窗照满廊。(过板)郎君一去不见还乡,香闺内俏佳人懒,懒入罗帷帐,祷告上苍,保佑儿夫早还乡,奴情愿满斗焚香,答报佛堂。
【例33】同音异字连环
芳女小何,河边徜徉。
漾漾河水,随心东向。
相思幽幽,友情难忘。
往事朦朦,梦寄远方。
在上下联中对称地巧用字形、字义都不同的同音字,以便联语妙趣横生,易诵好记。
【例34】对联:
天心阁,阁落鸽,鸽飞阁未飞;
水陆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
贾岛醉后非假倒;
刘伶饮尽不留零。
闲人免进,贤人进;
盗者莫来,道者来。
驴系梨树下,驴挨梨落梨打驴;
鸡站箕沿上,鸡飞箕翻箕扑鸡。
丫头啃鸭头,丫头嫌鸭头咸。
顶针体就介绍完了。平常我们在创作时候,可以单独作顶针,也可以跟其他体裁格式结合,形成多重效应的机巧形式。
《日月诗词楹联学会》工作人员
会 长:敬金忠,潘用水 孙俊霞,張运银,朱玉玲 姜中林 王国昕
华夏文联主席宁儿 尚思华 罡风。黄晓琼,卫秀花。
会长助理 潘用水 刘雅芬 李凤梅
名誉会长 中华楹联学会会长倪进祥老师
启蒙老师: 陶冉
楹联专员:張运银
诗词导航:诗经协会主任 李瑞林先生
诗词定航: 王若凡
诗词督导: 潘用水
审核老师:运运 姜中林
出题老师:日月
书记专员:刘雅芳
古韵讲师:袁清云
编辑制作:李凤梅,张广瑞 刘雅芳 孙俊霞,尚思华,敬金忠 厨娘,来哥。
配音师,晚霞,莲池映月,王立云,红枫树,傲荷。
宣传部长,美好的回忆。
培训班长:張广瑞
学习委员:宋皎
【沧州日月诗词楹联学会】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