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的记忆 (散文)
文/侬卿
我离开故乡已有33个年头了,也走过了很多地方,故乡的记忆似乎有很多都已模糊不清,怎么的去思索,始终都找不到任何头绪。无论走过多少千山万水,在梦中思乡之情依然还是历历在目。因为,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还有心地善良的父老乡亲,都承载着我儿时最美好的记忆,雕刻着无数的幸福与甜美,让人值得留恋和回味。
我的故乡是由6户“侬”姓人家组成的小山村,全部是侬智高的后裔,故乡的农舍都是依山势建在大山脚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都是我的父老乡亲,他们常年累月奔波在一亩三分地上,艰辛的劳作,视一亩三分地为自己的命根子,与世无争,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清贫生活。
在这里的人们,他们心地善良,勤劳朴实,相互之间没有任何芥蒂。如果哪户人家,遇上三灾八难,他们一定不会袖手旁观,一定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有难者度过难关,从不求索取和回报。故乡世代相传的这种美德,让我从小就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也为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同时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心存善念,知恩感恩,与人为善是我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
一个人在外打拼,城里的霓虹灯再亮,也照不亮我心中对故乡的那份记忆,照不亮徘徊在深夜中的思乡之情;城里的发展脚步再快,也冲不淡我心中的酸楚;城里的生活再好,也冲不淡我心中的乡愁。故乡,已经深深地刻在我的心灵上,故乡,它一直是我魂牵梦绕最好的天堂。年少的时光,梦中的风景,多少白雪纷飞的夜晚,留下我欢声笑语的童颜。
虽然工作在外,但我还是常常回家看看,回去看一眼我的故乡,去看一眼我的父老乡亲,他们依然还居住在生存环境差的石漠化地区,他们蜗居在那个地方,基本上不具备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的生存条件。实施异地扶贫搬迁,如今我的故乡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今后我有空还是要回去看看,到时候就会发现这不是我儿时记忆中的那个穷地方。
时光的年轮,一圈又一圈勾走了我的青春年华。点点滴滴间,从容地抹去了岁月的过往,不管我走的距离多远,走的路多长,终将还是念念不忘我的故乡,它是我土生土长的穷地方。故乡,对多数人而言,是一个充满了美好记忆的地方,可是,对我而言,却是一个深藏心底不愿意提及的穷地方,因为,我对她充满了愧疚。
我的故乡地处偏僻,是石漠化严重的石山区,是一个独立而居的小山村,因为这种特殊地理位置的关系,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小锅头”,我们村父辈们没出一个人才,我是当时村里唯一一个通过高自考取得本科学历的考生。参加工作后就一直在镇县上生活,县城离故乡有近百公里远,当时因为交通不便,逢年过节从县城坐车到镇上,就全靠步行回家与父老乡亲团聚,这对于我而言,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尽管怎样我还是利用周末时间回家看看我的故乡,当时我心中就有一个念头:以后要想方设法带领父老乡亲离开生我养我的这个穷地方,再也不回来!
可是,回得去的是记忆,回不去的是时光。我的故乡如今已不是印象中的模样了,基本上就没有人烟了,实施异地扶贫搬迁,故乡的父老乡亲举家搬迁到集镇安置点居住,他们在集镇交通方便,基础设施齐全,但是却摧毁了原始村庄的灵魂,许多房子和耕地都被荒草|淹没。
蓦然回首,羁鸟恋旧林,游子思故乡。故乡的记忆会因我们的年迈而愈加清晰。一枝一叶总关情,情到深处忆故乡。故乡,它装载着我的记忆。俗话说得好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即使时间流逝,故乡的记忆也永远不会风化,不会遗忘。直到现在我才明白李白《静夜思》的真正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