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名:忆江南,浙江金华人,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任中学语文老师,业余是冰心文化传媒的分站长兼编辑,并带领编辑团队编辑上千作品,也是《露天文学签约作家》和《墨韩文学签约编辑》在壬寅年8月曾获全国古诗优秀诗人,墨韩杯比赛荣获“二等奖”,曾发表和编辑于《冰心文化传媒》平台作品上千首,曾投稿纸刊于《上海滩诗叶》《中华诗魂》《诗词大观》《上海理工建筑刊》刚从去年8月投稿(上海诗社)推出了《古韵新吟》诗集现已出版,并是本作品的<副编辑>兼39大诗词联合会主席兼<主持人>等等,也曾投稿于《大同文化世界》《金榜头条》《人民诗刊》等等优秀诗歌平台。

游记篇·西安之旅
作者‖忆江南
<一﹥骊山脚下

前言:“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人民其吼秦腔”描述的是关中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不是吗?“鸿门宴”上,输给了刘邦,才有了后人杜枚写的:“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之类的千古美文。

四年前的假期,我们三人踏上了西安之旅,沿途一路风光旑旎,赏欣悦目,开心极了!从西安往东走,大约好大半天,有人指着右窗户说:“那里是骊山,有华清宫,华清池!”我顺着右窗远眺,山峦叠嶂,郁郁葱葱,蓝天下的山峰,勾划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那山恋起伏,好似卧虎藏龙,让你遐想……二千年前,这里曾经发生了什么?

在汽车上,瞬间观赏了骊山脚下,只看到骊山上有仙雾缭绕,半隐半现,翠绿中飘散着清晰的山恋,层叠中错落有致,没有原生态的意想,却有人工建造的绕痕,不是吗?我们没下车,却直奔兵马俑坑……

刚下车右转百米,迎面看到高大的秦始皇雕像,下面有兵马俑护卫,随手拍了几张,火热的太阳,滚烫的地面,足以让人感到无法呼吸,时值正中午时分,温度高达40度,我们飞快躲进了大厅,排队买票,在拥挤中,我们购好票入队参观,时而休息,时而拍照,由1号坑玩到4号坑,但印象最深应该是1号坑,规模宏大,兵俑齐阵壮观,更为好奇的是,在无数个兵俑中,各个兵俑的脸面都不相同,真可谓是一大奇迹!此坑兵俑都是穿战袍和铠甲的勇士,严阵以待。我们从西门进入,沿着人群边看边拍, 此坑为东西向长方形坑,以车兵为主体,车兵步兵成短形联合编队,长230米,宽62米,面积14260平方米,容纳游人也最多,是里面还有专门摄影人员,如果自己没带手机,也可以很快为大家摄影取件,坑中兵俑战袍穿着,各各精神抖数,活灵活现,颇为壮观……

转眼间走出了东大门,我们跟随游人来到二号坑,此坑面积不大,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成曲尺形,是在一号坑的东北侧,三号坑的东侧,布局阵有战兵和步兵,是古代特殊指挥部队,目前还有规模最大的,功能最齐全现代化遗址的陈列厅馆,并且兵俑也不相同,此坑骑兵装束,具有短小轻巧的特色铠甲显符简单而灵活,这与部队战术特点有密切联系。

走着走着,拍照也满满了,从二号坑径通幽道,来到三号坑,它是一号坑西端北侧,与二号坑东西相对,南距一号坑25米,东距二号坑120米,面积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由南北厢房和车马房组成,应该是一号,二号坑的指挥部,此坑唯一没有被大火烧过,所出土的陶俑彩绘颜色比较鲜艳,三号坑是世界考古史上发现最早的军事指挥部形象的坑,但遗憾的事,四号坑是没有陶俑,只是一个土坑,并是夹在二号和三号中间的坑,有后人说,此坑是秦二世草草埋坑,因为当时已经衰败了;也有人说,一号坑被烧过,那是项羽所为,我们都不解此事,让历史见证吧!此时,我不仅感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结晶,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是当今世界上走在最前列陵墓之一,也是一座以规模最宏大,埋藏最丰富而著称的陵墓,并且能和埃及金字塔相媲美!

牵着魂梦的下午,我们从骄阳似火中,走出了兵俑坑,大概二里路左右,也就是朝西走(跟着太阳走),在落日余晖中,我还是期盼着,看看中国的始皇陵墓,但腿脚巳经不由自主了,女儿说了:不玩了!太累了!哈哈哈!千里迢迢来到西安,怎能不把这千年之谜,去了解一下呢?在夕阳照耀下,我一个人,从陵侧东边进入,绕过半山腰,咔嚓咔嚓,拍个不停,在幽静的石砖路上,大踏步朝前走,无所畏惧,不知哪来的胆量,走到无人处时,便飞快跑!哈哈哈!看看有人来了,便停下来拍几张,时断时续,等来到陵侧正面时,游人也热闹了,那些可怕的念头也就随之殚尽……站在百米之远的我,仰望天空,不尽无限感慨!世界规模最大,造价最高,耗人力物力最多,近70万人,共化40年完成的这项陵墓工程,就在我面前!想起了孟姜女哭长城,想起了秦统一六国后,妃嫔媵嫱,焚书坑儒,一幕幕惊人事件,使我赞叹,到底禅让制强比世袭制啊!这也是中国封建君主的一项伟大创举,统治者为了在百年后,也是这样统制着中国,君王们千方百计,把自己的陵墓修建成天下第一,耗尽了人间百姓的财力物力,让人民苦不堪言,实乃君王之过啊!

时间飞快,转眼已下午四点多了,在夕阳陪伴下,我们下了骊山,带着许多谜惑,去解读中国历史,了解更多古代君王残酷和自私的一面,从而使我想起了,《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诗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彩,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躬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编者按:不管千年古帝有多辉煌霸气,也不管他埋在地下有多少殉品陪葬,千百年后都是丘土一堆,何不看今朝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