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老英雄
文/刘峰(河南)
和平时代需要楷模和榜样的引领,战争年代需要不畏生死、冲锋陷阵的英雄,为了胜利,勇敢地站出来保卫和平。
从小到大,我始终敬畏英雄,并且还有一种萦绕在内心的冲动,那就是我的“英雄梦”。
2019年春季,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县委宣传部让我做总导演,策划一场综艺晚会,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欣然领命,精心策划,我把“礼赞英雄”的篇章看得很重,就和新成立的退役军人局对接,开动机器,寻找全县健在的共和国老英雄。
那是一个炎热的下午,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接待室,在王副局长的引荐下,我见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汪正华老先生。当时已经虚岁90高龄的汪老,拿着一个高高的水杯,里面的茶水满满的,穿着打扮非常普通,穿着一件背心,上衣是白色的短袖衬衣,扣子扣的恰到好处,一条黑色的裤子穿到他身上显得很得体,既朴素又豁达,眼神非常淡定,精神矍铄。汪老非常健谈,近3个小时的采访,几乎是他一人在说,并且一口水没喝,哪怕我帮他把杯子送到手里,他也是一边说,一边不忘把杯子放回原处,我知道,老英雄太需要倾诉了。我凝神贯注的听,并详细做着记录,灵魂开始汪老的叙说飞到那个四海激荡的火热年代。
汪正华,1930年8月17日出生,男,河南省新蔡县宋岗乡汪庄人。1948年初入伍,入伍后在华东军区十三纵队(后叫三十一军),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苏杭战役、解放上海、解放福建。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6月份调到河南开封伞兵营,成为一名伞兵,后来又调入空军,1951年4月抽调到第六航空学校学习,毕业后在华北空军十四师当机械员、机械师、分队长、中队长、独立中队长。抗美援朝中,曾两次入朝参战。30年军旅生涯中,多次荣立二等功、三等功、技术能手、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1960年调到成都新成立的空军指挥所,任独立中队副队长,1979年6月转业至新蔡工业局,后来退休在县发改委。
回顾战火纷飞的岁月,汪正华老人仍然无法忘却一场到目前为止还记忆犹新的惨烈战斗。那是在解放上海战役时,攻取高桥的战斗行动。由于地势平坦,水网密布,壕沟工事纵横交错,水泥碉堡众多,重型武器无法开往前线,只能靠步兵冲锋,狡猾的敌人把碉堡上面糊上厚厚的泥巴,920钢炮打过去只能把泥巴炸飞,无法摧毁地堡、碉堡,敌人机枪、炮弹不间断狂轰乱射,开阔的地势,战友们一起往前冲,一批批战友倒下了,剩下的战友不畏生死、一往无前。汪正华和排长手持汤姆式冲锋枪带领战士们没有丝毫停滞,真的是果敢勇猛,终于冲到一个田埂前面隐蔽下来。敌人的枪弹非常密集,压得战友们抬不起头,50米的距离,硬是无法前进。趁着攻势受阻,敌兵开始了反冲锋,突然一排手榴弹扔来,排长中弹了,鲜血直流,但他忍着剧痛,为汪正华压弹夹,汪正华不顾排长伤势,瞪着血红的眼睛,交替使用冲锋枪,一梭子,两梭子,三梭子,把敌人终于打退了,其他战友乘势冲锋,最终拿下了高桥。
本次战斗,全连120人,伤亡80人。他虽然因此荣立二等功,但是汪老每每想起牺牲的一个个亲如兄弟的战友,心情异常沉重,他喃喃地说:血与火淬炼出来的战友牺牲了,而我一个普普通通战士,却活到了今天,我怀念他们,他们才是共和国的光荣。
“他们才是共和国的光荣”,普普通通的一句话,道出了汪老的心声,也道出了我们年青一代心底的最高崇敬,目前我们能享受这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享受和平年代的锅碗瓢勺交响曲的安详和从容,享受书桌前伏案疾书的淡然与宁静,我们真的需要感谢那些知名和不知名的共和国老英雄。
和电影电视上的 “英雄”形象不一样的是,我真真切切见到了老英雄,共和国奠基的活化石,共和国旗帜的光荣!
又见老英雄,我圆了我的“英雄梦”。
诗歌
老兵的敬礼
文/刘峰
怀揣着十八岁青春的憧憬
走进 绿色的军营
我们集体的称谓变成了“新兵蛋子”
一个个脸上写满了一无所知的懵懂
政治学习是思想入伍的开端
我们的视野里始终少不了指导员的身影
太行山里走出来的山西汉子
为我们的成长点亮了一盏明灯
队列训练是实操的主要课目
连长就是我们心中最标准的兵
立正稍息行进与停止的一步一动
摆臂成了我们美丽的风景
内务卫生每一名士兵必修课
在叠被子打背包 擦玻璃 拖地板的繁琐中
悄悄变得有模有样有棱有型
意志的磨练,军人的素养必须养成
当兵最深刻的记忆
就是新兵蜕变的阵痛
回味老兵的生涯
时空中装填了浓浓的亲情
军营锻打的青春
终于把懵懂唤醒
感恩西北那个结冰的季节
让我们迈进清晰的人生
向军旗敬礼
致敬青春的绿色葱茏
向祖国敬礼
致敬民族复兴梦想的铸成
诗歌
我的外公
文/刘峰
腰身佝偻 是我对外公的唯一记忆
或许是太久的缘故
记忆的打捞显得如此模糊
外公的样子已经没有样子
在妈妈的唠叨中 在耐心的倾听里
梳理出外公的形象
曾是国民党壮丁的外公
当了解放兵 参加了淮海战役
光荣地做了陈毅元帅的警卫员
无论是随时铺开的军用地图 还是
递上察看敌方阵地形势的望远镜
外公铺开了他扬鞭立马的戎马生涯
可以想象 纵横交错的壕沟
隐蔽的指挥所 还有
站得笔直的外公和外公机警的眼睛
陈老总的黑色皮衣 墨色眼镜
包括上衣口袋的派克钢笔
伫立成一幅油画 在那个忘记了寒冷的严冬
妈妈泛黄的记忆
捧出了外公和刘伯承元帅的合影
合影中淡淡的微笑
绽放的是血与火铸就的激情
粟裕大将的果敢坚毅
给外公记忆板上 刻下深深的印痕
马鸣声,喊杀声,响彻在耳畔
那种豪迈 冲撞外公厚厚的胸膛
特具诗人气质的陈元帅 也一定
非常喜爱这个籍贯江西的老俵
听说外公的伤疤有七处
七处伤疤的故事无处搜寻
渡江战役 解放南京 解放杭州 解放上海 进军大西南
最后农垦大西北 这些长满英雄气概的奖章
安放在妈妈的回忆里
妈妈说不清外公一枚枚奖章的故事
但是 说的清外公退伍回家的宁静
倔强的外公
告别了给予他光荣与梦想的绿色军营
告别了维吾尔老乡的热情
告别了大西北刚刚生长的繁荣
毅然决然 一头扎进
豫东南平原的家乡
一个老兵 放下绿色的包裹
擓起老粪筐
扛起旧铁锨 学着庄稼人的模样
用心倾听 庄稼拔节的声音
陶醉在 乡村泥土的芬芳
收获工分的季节
开始 品尝贫瘠的味道
经历了天灾人祸的土地 无法
满足一个家庭的温饱
忍饥挨饿的外公 依然
忘记身上阴雨天带来的伤痛
忘记功劳簿缀饰的荣耀
全心守护 生他养他的村庄
守护爹娘的口粮 守护子女的成长
守护 一片内心的安详
直到归于村东头那块隆起的土岗
作者简介:
刘峰,笔名金戈,男,中共党员,本科毕业,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曲艺家协会会员,驻马店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新蔡县曲艺家协会主席。《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会河南驻马店市分会主席,常年从事曲艺、诗歌、散文等创作,发表作品数十篇(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