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翠竹洋》
文/田野麦浪 审稿/清欢
前些日子,有好友微信发来翠竹洋火山口美拍,看后心里便生起想去现场一睹为快的念头。
明溪的翠竹洋早年也有所闻,听说是一个陈年的沉寂火山口,因山高路险,交通不便,几与世隔绝。周六,妻得知我去翠竹洋,便要我带上她。临行时,原先讲好与另一个朋友同去,可那天早上,朋友突然有事,这样就只好我与妻俩人前往了。翠竹洋是个二级自然村,行政上隶属三明市明溪的罗翠村,原有住户十几家,百十号人。高德地图显示,从明溪城关出发,到达目的地,全程约二十里。我和妻骑着自家的旧摩托,没多久就来到罗翠村的村部,询当地村民,得知从罗翠村到翠竹洋,还有一段山路要走。车出罗翠村至罗翠水库,果然如村民所述,只见一条山路沿水库旁蜿蜒而上,山路道小且窄、坡陡弯急,大大出乎我的所料。好在,这每个急弯的路旁都立有一面反光镜,让人可见对面的来车。一路上,我载着妻小心翼翼的行驶着,不敢有半点分心和马虎。妻则坐在后头,自从上坡起就抱着我的腰再没松过,我明显感到她在后面的局促和不安。车到坡顶,这时从后头驶来一辆小车,开车的是个年青人,他看到我们,缓缓地在前面停下,一面摇开车窗,热情地同我们打着招呼。妻则迫不及待地问道,那火山口,可到不?
车到翠竹洋,这村头的停车场早停着许多车子,不少挂着外地车牌,看得出,他们也是慕名想来一看究竟吧!这时,刚才遇到的那个年青人过来告诉我们说,有什么需要尽可找他。这年青人一米七、八的个头。清秀的五官嵌在一张俊俏的脸上,上身着件浅蓝色细格衬衣,手腕处松松挽起,浑身上下透着帅气。看得出,他应是这儿的常客,能在这陌生的地方与他相遇并相识,我和妻子都十分高兴。
告别年青人后,我站在这村口的高处,向下俯视着这个古老的火山,只见这火山口的坝内,旧厝与新楼交错,老路与新道纵横,脚下的土坡上整齐划一地栽着一排排桃和李树,村前新修的鹅卵石小径新颖别致,环绕全村通向村头。村后修竹茂盛,绿树成荫,房前菜园泛绿,果蔬正长。最夺人眼球的是坝中央那三个大小不一,型状各异的人工池潭,如耀眼的明珠,又似无瑕的翡翠,给这古老的火山坝带来无限魅力。村里老人说,这三个人工池潭,原是坝内的水田,是种植水稻的最佳田地 ,那暗棕色的“神仙土”,是千万年前的火山灰沉积下的沃土,种什么都有好收成。勤劳勇敢的翠竹洋人,祖祖辈辈在这里辛勤耕耘,养育着一代又一代人。
根据青年人的建议,第一站我们去了汤家祠堂。汤家是翠竹洋大姓,元末明初由福建将乐的南口迁入,开基之祖汤洪曾任元代德安通判、广州太守,汤家的荣辱兴衰,影响和改变翠竹洋村变迁发展。汤家祠堂位于火山口的北面边缘,从村头去并不太远,只是小路狭小,两边灌木丛生,路的上下时有朽枝烂叶,这让原本清新甜润的空气,裹夹着一股难以挥去的淡淡腐味。到了汤家祠堂,眼前的景象和我想象的更是大相径庭。只见这座全木建筑的框架祠堂,只身冷落在山坡上。或是疏于管理的缘故,祠堂左右小草丛生,蛛网遍地;祠堂前的石牌、石柱、石墩斑驳陆离,长着青苔;四方的大石池里面,残留的积水上漂满落叶,成了蛤蟆的天堂。据汤氏族谱记载,汤氏祠堂自建立以来已有数百年历史,每年正月初一都有族长率本族弟子进香祭祠,首任值守仙嫲更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成为后任者典范。不想时至今日,这祠堂竟荒凉到如此,不免让人唏嘘。
这时,不知从哪突然跑出一只鸡来,紧接着灌木林里又窜出另外几只鸡来。这些鸡像是受到极度惊吓,一面叫着不停,一面亡命地逃亡。让人不解的是,这汤家祠堂虽然离村不远,但毕竟还隔相当一段距离,祠堂内又无鸡棚鸡舍可栖身立命,它们到底依靠什么生存呢? 离开汤氏祠堂,我和妻于稍作休息,便直奔另一个景点“一山观五界”。按说,这翠竹洋火山口景点颇多,之所以第二站选“一山观五界”,一是完全出于好奇(都能看到什么),二是其他景点虽也诱人,但相对远了。从休息处到“一山观五界”有两条小路,我们选择了正面登顶。沿着人工铺设的水泥台阶拾级而上,越往上走越让人感到吃力。到了半坡的时候,忽然从路边一座孤坟的老树上传来几声怪异的声音,驻足细听又不叫了,刚要再走又叫了起来,这样反反复复的间叫间停,不免让人瘆得慌。
记得小时候听老人说,这山里有一种鬼魅,最爱日落前后出没,且专好诱惑小孩,一旦被它得手,极难逃脱魔掌。所以,大凡山村一旦出现此事,每每要召集全村男丁,敲锣打鼓、点燃火把满山呼喊寻觅。作为半个无神论者,我当然不会相信这些,只是这光天化日、朗朗乾坤,无端的冒出这阵阵怪声实在让人无语。
“一山观五界”是当地政府为提高翠竹洋旅游知名度和改善硬件新设立的一个景点。这个建立在火山口东面的半圆观景台,由于海拨高,视野开阔且造型别致,自建成后就成了翠竹洋的热门景观。置身于观景台中,远近大小山川如画般在眼前,一览无余。我们到的时候,虽然已是上午八九点钟,但山中的雾谒还未全部退去,远远望去,那环绕在山腰的云雾,在阳光的照耀下如同一条金色的腰带,放发着耀眼的光芒。“一山观五界”多古树,其间以栲树、水杉、红豆杉为最多,很多在百年以上,有的更达数百年之长,千万年前的火山大爆发,无情地吞噬、摧毁这里的一切,千万年后又孕育和造就了这一切。伫立在这观景台上极目远眺,我不知道千万年来这里都发生些什么?还有那画图的尽处,可就是众口相传的五界之域? 离开“一山观五界”之时,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变了脸,天色一下暗了许多,看来其他地方是去不成了,正好可以入村见识一下这个古村落。
翠竹洋是个小自然村,民居基本建于这火山口的坝内,据说早年建筑曾连成一条圆环状长廊,下雨时在村内行走不用带笠打伞,现在早已不存,但建筑风格依旧保持原貌。走进村里,这二层三层小楼随处可见,百年老屋也不乏其间,愦憾的是这些房屋现在大多人去楼空,已成昨日黄花。正感叹着,迎面走来一老妪,说是要去她家的菜园。老妪好客善谈、十分热情,她说村里人都快走光了,现在能看到的都是些老人。她还说早年她和她家老头,也跟着儿媳搬到了山外。现在孙子们大了,在城里闷得慌,心里也惦记着这里,去年底,她和老伴又搬了回来。她说年纪大了,经不起折腾,将来老了就想留在这里与火山作伴!
听着老妪的诉说,我和妻同她一块进了她家的菜园。这是一块不大的园地,虽然有的地方已经荒了,并没有满园的绿,但新搭的架子上,长豆苗已爬满了架,南瓜和葫芦的藤蔓节点正开着一片又一片新绿的叶,当季的空心菜肆无忌憚地疯长,侵占着它人的空间,水嫩的四季葱犹如婴儿的粉臂那样就要溢出水来。望着这泛着春意、充满希望的菜园,我终于明白,这老人们为什么不愿出山放不下这里的一切,因为这儿是她(他)们一辈子生长和生活的地方、是她(他)们的根、是她(她)们一生割不断的情和念。
离开翠竹洋的时候,我再一次站在来时的村口高处,回望着火山口和坝里村庄,心里充满感概。此时正值晌午,一缕缕炊烟在村中袅袅升腾,早上来的客人们早已离去,四周宁静而安祥。刚才隐没的太阳再一次从云端里钻了出来,把火山口和村庄照的灿烂迷人。我尽管有着太多的不舍,终是留不住这将要离去的匆匆脚步,只有在心头默默念道,再见了,古老的火山!再见了,翠竹洋!愿你那悠长的青石巷,能再续一个、两个、三个八百年!
作者简介:田野麦浪,一个爱逐梦的人,喜欢用自己清瘦的笔,记录曾经的失落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