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礼福
金灿灿的麦田,黄澄澄的杏儿,
香喷喷的粽子,红彤彤的石榴花……
啊!在这美丽富饶的关中平原,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
一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约定俗成形成的传统节日。 对于端午,我素来怀有一种特殊的亲切的感情。这其中,有着景仰屈原的圣洁情怀;有着对“吃粽子,喝雄黄酒,插艾叶”的传统习俗的眷恋;还有着对远在天国的老祖母、老父亲的深切的怀念,因为这天正是
记得儿时的故乡,每年的端午节,是我最快活的日子——
一早起来,全家
二
诞生在端午节的老祖母,对我总是怀着象红彤彤的石榴花一样火热的情怀! 是她老人家牵着手儿,把我送进了小学堂。
每年的端午节,我也总是环绕在祖母的身边,为她祝寿祈福。
记得那年我在远离故乡10多公里的城镇的高中读书,端午节正是迎战高考的关键时刻,直到星期六下午,我才一身汗水一身土的徒步赶回家中,老祖母见我回来,扭着小脚快步走到后院的红薯窖边,用绳儿吊起沉在窖里的一个小碗(因为没有冰箱,窖有10多米深,温度较低),碗里存放着前天过端午节时留的几片肉。祖母倒在小铁勺里热了热,然后夹在馍馍里递给我。当时的农村,粮食十分紧缺,我读书住校,每天两顿饭,每顿两个馍算计着吃。17、8岁的小青年,这那够呀!常常是星期五下午,馍袋子就空了,饿到第二天下午才赶回家中。我知道,祖母给我的馍馍,也是父母省吃俭用孝敬她老人家的,可她宁愿忍饥挨饿,总是留给我吃。看着我吃得那么香甜,老祖母的眼角眉梢都洋溢着慈祥的笑意…… 后来,“文革”降临神州大地,高考停止,我便应征入伍。每年快到端午节的时候,我总是给祖母、父亲汇寄一些钱,并祝福他们健康长寿
1982年的那个端午节,年过八秩的老祖母身染
三
1986年的金秋,我转业回到生我养我的故乡,被安排在地区报社工作。
每年的端午节,我总是带着糕点烟酒,回到父亲的身边,为他祝寿;晚上,又和儿时的伙伴们一起,让素来爱喝几杯的老父亲尽兴,有时兴之所至,豪爽的父亲还唱上几句秦腔。
岁月流逝,父亲也迈进了“古稀”的人生行列,他也从村里“老支书”的位置上退了下来。由于每年的端午,正是乡亲们挥镰收割的大忙时节,他怕乡亲们受累,便让我接到城里,几位子女和亲友一起为他祝寿。 大儿子大学毕业后,曾在贵州工作过一段时间,春节探亲时还带回来两瓶“茅台酒”,我一直珍藏着。那年喜逢老父亲“八秩”大寿,几位好朋友
2006年的端午节,是我为老父亲举办的最后一个“寿宴”,那天,我一早起床,骑上自行车到老城里买回香喷喷的粽子,黄澄澄的油糕和甜丝丝的绿豆糕……,这些,都是他老人家最爱吃的呀。老父亲已经87岁高龄了,身子骨还硬朗,在老家,他还骑着自行车赶集呢。中午开宴,我和妻子、弟、妹敬给他的酒,他都高兴得一饮而尽。当我把他的大孙儿在国庆节即将举办婚礼,孙媳妇也是研究生的喜讯告诉他时,老人家更是兴奋的满脸是笑。因为大孙儿是我的妻儿当年还未随军时,在家乡由他一手带大的呀!
记得在大儿子的婚礼上,老父亲看着美丽的孙媳妇亲切的叫着“爷爷”时,他那满是皱纹的面颊竟也落下了喜悦的泪珠儿。
之后,他回到老家才一个多月,竟然无疾而终!伫立在老父亲的坟前,仰望着漫天的雪花,我含泪哭诉:“敬爱的老父亲哟,天寒地冻,请您加件衣裳,一路走好……” 啊!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我虔诚的端起盛满粽子、油糕的盘子,敬献在老祖母和父亲的遗像前,也献上我的满腔的思念……
、作者简介
刘礼福:笔名柳新;青年时代投笔从戎,凡二十载,曾任海军某部副政委。年近不惑,转业返陕,任陕西《渭南日报》副总编辑,曾在《人民曰报》(海外版)丶《解放军报》丶《人民政协报》和《党建》、《民主》等中丶省报刊发表政论文、散文和诗词500余篇(首)。其中在1989年秋撰写的《反腐倡廉简论》(约万余言)曾荣获陝西省"党风与改革"征文一等奖之首篇,并在民进中央主办之《民主》及辽宁《廉政之声》等八家中丶省报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