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 渡 聊 诗
教养的核心意义在于秩序性维持。
古典时代是以稳定秩序为核心营建所有上层建筑的,其中就包括了诗歌。尤其是在中国,诗歌因为在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更是如此。
意在言外,是古典诗歌范式的弹性要求。
对应着教化写作的是品味写作,教养写作培育出来的是教养读者,教养读者在阅读中总是能找到了“做为他者的自己”,从而引发共鸣共振,以实现作者影响读者的转化,品味读者是现当代的更多数状态。
品味读者是因为现代美学歧路横生后,读者无法实现在作品中“同列一席”这个状态之后,转而把自己推向和作者的对立面,以挑剔为基本阅读态度。因为这种挑剔态度,又更进一步刺激了作者向无人区涉险的写作欲望——“因为你们不懂,所以我只能自己玩。”玩嗨了就进入无人区。这不是我的理论,是意大利美学家阿甘本的理论。
美学是一切艺术的“可欣赏性”基础。这种阅读和写作(创作)的对抗性,其实是对应着现代主义之后秩序解构的社会形态发生。诗人不再被默认为精神贵族,所以有被挑剔的权利。同样的状态存在着几乎每一个曾经的顶级职业。
◎他的星空是自由的花园
——致梵高(林非夜)
一
要先确定谁是主角
主角不可能有辉映的物像
不会是某件实物的镜像
那么是云层
我们最先看到的就是云层
流淌,缠绕的云层。火焰的线条引燃了星空
十二个星球持续爆炸,进发出火花
亮光纯洁如天使
俯瞰沉默的村庄
是的,我们最后才会看到那片村庄
看到扁柏的尖顶和教堂的尖顶
同时刺破了星空
二
村庄灰暗。沉默
群山像流水一样漫开
隔出两个世界
破碎,弯曲的线条展开追逐和牵绊
——星空迷离而夺目
为何滚烫的星球
为何流淌的云层
像得到满足的渴求
像得到放逐的灵魂
那些在痛苦中想死去的人们
那些在欢乐中想死去的人们
三
最后让我们记住,并为之震颤的
是那些通过感官带来的巨大的讯息
无比巨大。让心底亮如白昼
开始猜想画家的视角
他双臂抱着头
一个人坐在床沿,或坐在地板
彼时村庄的灯火微弱
夜晚拘谨。沉寂
大地生长着火焰般的阴影
他推门进来。或是干脆走出去
焦渴像星球无限膨胀
光与热不断爆裂
云层恣意穿行
——他的星空是自由的花园
"美好的事物永不会流逝"
他坚信看到过这一切
并亲身经历了它
整体还可以,抒情的情绪饱满度比较高,但这样写最大的问题是辨识度弱,可以是林非夜写的,但也可能是小丘丘写的,有效的解决办法是让自己入场,这种在外场啦啦队式的书写,其实就是隔绝了自己的信息参与。献诗中比较常见的两种写法,一是纯抒情,单纯提取被献对象的精神和他的符号碎片书写。你就是这样的,提取了你眼中的梵高的精神性,和他的部分碎片,来把他举起来写;另一种写法是叙事为主导,以事线或者事境来托现被献者。——这两类写法的共同毛病都是主观信息(写作者的个体信息恰好是最有效的写作可辨识支点)进入不够,除非你的精神度已经接近被书写对象,而扩大(或者修改)了他通常被人们识知的那部分精神特性,从而产生出了他的新精神特征,这个新特征中,因为你的认知主观发力,从而获得了新辨识点。在精神度无法接近他的时候,我个人觉得比较有效的方式是设置一个接入点,让自己的显性信息入场,比如,你和梵高某夜对话,你幻游了梵高的绘画世界,你只在描述感受和表达敬仰,这是不够的,这是一种很泛见的敬礼。我曾经在群里推荐过潘维写北岛的献诗《梅花开了》,那首诗就非常好,因为作者是通过一次聚会场景和经历来完成的北岛精神提取,完全是带领读者以自己的视角去参与了北岛精神的展示会。
◎梅花开了
——致北岛(潘维)
梅花开了,才知道还有家乡,
才记起还有情事未了。
他只会叫他名字的一半,
或许,她已从繁体简化到优雅,
像清凉寺的雪,
散发出禁欲的青草香。
带着歉意,安静的心
微微送别;
送别疤痕里的深浅隐痛。
岁月,热闹而怀孕着,
敲门声有着姓名,
连枝条上的脆弱也呼吸善良。
平庸的空气所认同的地方志,
不会记载茶馆的流言。
梅花开了,道德依然贫瘠,
那些粉红的信笺上只写着一个字:爱。
爱,这个小小的非凡的主义,
尘土坚持了很久。
无奈的,俗世的圣徒,
穿过鞭刑密集的花雨;
孤独使他的脸很遥远,
人们只能吻到东方星空的味道。
梅花开了,寒冷熟了;
往昔重了,爱情寂静。





🗣①如果您喜欢本期作品的诗/文,欢迎转发(手留余香)、赞赏、留言等,也都谢谢!
🗣②如果您有佳作/好评想推荐,请组好优秀稿件(不限首发),留下您的微信号,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