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大家都知道端午节是为纪念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抱石投江,而代代流传下来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但是在山西晋西北的岚县和娄烦一带,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传说,端午节是明朝大将常遇春为纪念母亲而设立的节日。
端午节的另一个传说——常遇春祭母
又逢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大家都知道端午节是为纪念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抱石投江,而代代流传下来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但是在山西晋西北的岚县和娄烦一带,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传说,端午节是明朝大将常遇春为纪念母亲而设立的节日。
相传,元朝末年,蒙古统治者施行暴政,使天下民怨沸腾,民不聊生,民变迭起。在太原路娄烦县境内,一个叫常家坡的小山村里,有一个叫常有财的卖货郎,农闲之余,挑着担子摇着拨浪鼓,走街串巷贩卖针头线脑、家用百货,与老娘相依为命。
一日傍晚,常货郎挑着担子回家,在岚州(今岚县)和娄烦交界处,路过一个叫石门子的路口。岚漪河自西向东出石门子汇入汾河滚滚东流,两岸地势陡峭,山高林密,乱石丛生。更可怕的是,附近村庄有母人熊(野人)吃人的传闻。据说,母人熊身高力壮,凶性十足,经常在黄昏时分出没,捕猎人畜为食。一时间方圆几里的百姓人心惶惶,无不谈之色变。白日通过石门子,只有几个壮汉结伴壮胆,才敢通行唯一的交通要道。
对此传闻,早出卖货的常货郎早有耳闻,只是这天不巧无人结伴返家。可想想家中相依为命的老娘仍无米下锅,只得心存侥幸,硬着头皮,两股战战往家赶。一路上,只听树叶刷刷作响,影影绰绰,常货郎胆战心惊,深一脚浅一脚,不住回头。突然,从深林中冒出一个身形巨大,浑身毛发的人,像人又像猿猴的怪物,这就是传说中的母人熊。母人熊一把将常有财夹在腋下,转眼间就消失在密林间。等常有财醒来,他已经被关到一座山洞里,里面漆黑一片,洞口用一块巨石堵住。就这样,母人熊白天去外面觅食,晚上回到洞里休息,常有财从此开始了暗无天日,不知今夕何夕的岁月。一人一兽,久居洞中暗生情愫,母人熊怀孕了,十月怀胎,生下一个小孩,父亲给他取名叫常遇春。
寒来暑往,常遇春不觉长到七八岁,长得已是虎背熊腰,身强体壮。一天,母人熊出去觅食,常遇春从石头缝里向外张望,看到外面春光灿烂,百花盛开,猿啼鸟鸣,便对父亲说,外面的世界好大好美,我想出去看看。常有财说,你看门口这块巨石,重达万斤,我等凡人哪能推得动呢?常遇春说,那不一定,让我来试他一试。说完,他让父亲退到一旁,憋住气,两膀较劲,用尽洪荒之力猛推巨石。原来常遇春深得母亲遗传,天赋异禀,膂力过人。他这一推,地面隆隆作响,只见巨石顺着山坡叽里咕噜滚到汾河里,洞门大开,常遇春拉着父亲撒腿就跑。此时,母人熊捕猎回山,远远看到巨石滚入汾河,便知大事不好。常遇春拉着父亲,穿过密林,越过乱石,眼前波涛汹涌的汾河拦住二人去路,眼看就要被母人熊追上。他背上父亲,跃入河中,一会功夫就游到对岸。母人熊追到河边,有心追赶,但苦于不会游泳,看着父子俩渐渐跑远,悲愤交加,长啸一声,投入汾河,随滚滚波涛而去。父子俩站在对岸,看到母人熊投河,不禁悲从中来,懊悔不已。但事已至此,也没有别的办法。常遇春跪地,冲着汾河拜了三拜,搀扶着父亲离去。
常有财父子俩与世隔绝多年,身上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和野人一般。何去何从,毫无头绪,只能漫无目的,到处游荡。他们饥肠辘辘,一路乞讨前行。 一日,他们到达娄烦县地界,进入村庄农户乞讨,一连几家都吃了闭门羹。还有的,把狗放出来,追着咬他们。也有一两户人家看他们可怜,给了他们一些水和很少的饭食。殊不知,此时已是元朝末年,天下大乱,蒙古人推行残暴统治,把统治区的人分为四等人:第一等为蒙古人,二等人为色目人,三等人为汉人,四等人为南人。汉人和南人的地位最低,等同于奴隶,任人驱使,生杀予夺,形同草芥。蒙古统治者强迫百姓把原来的耕地全部辟为牧场,放牧牛羊,粮食越来越少,遇上大旱年景,颗粒无收,百姓饥号遍野,冻饿致死者比比皆是,十室九空,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常有财父子俩之所以乞讨艰难,频频遇冷,可想而知。
这一日,父子俩一路乞讨,饥一顿饱一顿,来到岚州城(现在山西岚县)地界。此时的岚州城,正值盛夏,街市上摆摊设点,沿街叫卖的商贩和行人人来人往,好不热闹。看着饭摊子上各色美味小吃,常遇春饥肠辘辘,不住得咽口水,但身无分文。他们过去悲声乞讨,但换来的是一顿拳打脚踢。父子俩一瘸一拐往前走,看到一个西瓜摊子,地上有吃剩的西瓜皮,他们眼前一亮,扑过去捡起来就啃。然而,还没有吃几口,卖瓜的恶狠狠地一巴掌把常遇春手里的西瓜皮打掉,还踩上几脚,穷鬼让你吃,让你再吃,赶紧滚,不要坏了老子的生意。
常遇春狠狠地盯着卖瓜人,暗暗立下毒誓:大丈夫当恩仇必报,他日一定要屠尽岚州之人,以报当日之仇。
两天没沾水米的常有财父子俩,继续沿街乞讨,年老体弱的常有财再也坚持不住,一头栽倒在一户人家门口,常遇春急得大哭,不住地呼唤着父亲。这时从院子里出来一位老婆婆,看此情景,老婆婆摇摇头,赶紧招呼常遇春把常有财抬进屋,灌了些水,等缓一缓,才找了点吃的喂他吃下,常有财终于能坐起来了。常遇春也吃了一些,感觉到这一餐饭鲜香无比,实乃人间美味。其实,老婆婆家里也没有太多吃的,从缸底里四处搜寻一些黍米和杂豆,蒸成稠粥给他们充饥,当地人把这种饭叫馏米,一直流传至今。老婆婆的救命之恩,常遇春感恩戴德,临走时,牢牢记下了她家的姓氏。当地曾经帮助过他们父子的有程姓、牛姓和邸姓三家,也一并记下。
多年后,常遇春参加朱元璋农民起义,成长为一名战功卓著的大将后,为了纪念他的母亲,每年五月初五是他母亲的忌日,就号令晋西北当地百姓吃馏米,以纪念母亲。
在乱世中,常家父子流离辗转,沿街乞讨,受尽人间冷暖,世态炎凉,常遇春也养成了坚毅果敢,冷酷残暴,恩仇必报的性格。
多年后,常遇春参加朱元璋义军,成为其麾下一名战将。常遇春北伐,朱元璋命他攻伐甘肃兰州,常遇春误认为是岚州,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遂率精兵十万攻下岚州、娄烦,之后即将全城人口全数屠杀。据说,现在岚县的某条山谷中白骨累累,乡民皆曰此为当年常遇春屠岚州之地。不过,屠城前,他悄悄令士卒在曾经帮助过他的程、牛、邸三户人家门口作标记,此三户得以幸免于难。至今岚县还有“程牛邸家不分户”的说法,意思是岚州城惨遭屠戮后,只剩这三家,为了抱团取暖,共度时艰,三家亲如一家,不分彼此。繁衍至今,程、牛、邸三姓已成为当地大姓。
几百年来,常遇春屠岚州、三摊娄烦县的传说在岚县、娄烦等地流传很广,而且据史料记载,在洪武元年间也确实有大批的移民被迁移到了岚县。
据史料记载:常遇春,字伯仁,安徽怀远人。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这是明史常遇春传中对常遇春的介绍。常遇春辗转流浪,在乱世中长大,后来归顺朱元璋起义军后,自己申请充当先锋,跟随朱元璋经历大小战役无数,每次都能取得胜利。并且常遇春经常对人说自己能够带十万兵,所以也被人称之为“常十万”。不过虽然常遇春骁勇善战,但是嗜杀成性,冷血无情,只要有常遇春参与攻破的城池,几乎都会在被攻破时人口锐减,有时甚至会下令屠城。常遇春最大的屠城事件是在攻陷怀庆府的时候,当时常遇春攻进怀庆府,百姓在门上挂着牌子上面写着欢迎朱元璋部队之类的话,常遇春看了之后非常感动。但是由于时局不稳,经常是今天被明军占领,明天就被元军攻陷。所以,百姓在牌子的两面分别写着欢迎不同军队的标语,谁来了就挂哪面牌子欢迎谁,毕竟百姓也是迫于自保,没有办法。后来常遇春又一次占领怀庆府,百姓又将欢迎明军的牌子挂在了门口,可惜一阵大风把其中一个牌子刮了下来,正巧被常遇春看到背面的文字,常遇春下令翻过所有的牌子,发现全都一模一样。常遇春见后十分生气,便下令屠城,一时之间怀庆府血流成河,城内的百姓几乎全都毙命。
临走的时候还在地上放了几个金元宝,等到第二天来看,如果金元宝没有了,说明还有活人,然后就继续屠城。后来常遇春因为战功显赫一直官至中书平章军国大事,封鄂国公。也许是因为杀人太多,最后常遇春突然暴毙,死的时候只有四十岁。朱元璋闻讯之后,伤心不已,亲自到龙江迎接常遇春的灵柩,并下令追封常遇春为封开平王,谥忠武,配享太庙。
明朝建立后,由于多年战乱,百姓的人口数量锐减,再加上屠城等原因,“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很多城府一个人都没有。朱元璋将山西、陕西的百姓集合到洪洞大槐树下作为中转地,并将他们迁往各地,但是怀庆府由于常遇春屠城的原因,没有一个百姓敢去,朱元璋最后将怀庆府改名为焦作,才有百姓前去定居。
常遇春到底是哪里人,有多种说法。正如孙悟空是哪里人一样,有好几个版本的传说,多地都在争。其实常遇春作为一个历史人物,生在哪里并不重要,他在历史长河中曾经绽放的光辉、展现的风采、留下的端午节纪念母亲传说,以及人性的两面性,足以警醒启迪后世,发人深思。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