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撩起了我的乡愁
文/龚国珍
在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中,除了万家灯火的春节需要一段大张旗鼓的时间准备外,我以为就是端午节了,在这个节日来临之前的相当长的日子里,粽子、绿豆糕、咸鸭蛋、皮蛋已经占据了市场,成为人们络绎不绝购买的食品,各种花样繁多的精美品种在不断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勾起人们的食欲。每每这时,我的思绪就会随着节日的来临回到儿时的记忆中。

那是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的生活靠计划经济,粮食靠供应。包粽子的糯米也是节日的计划物资。即便是这样,那节日的氛围一点也不比现在逊色。往往是家庭的主妇们早在一个月前就准备腌咸鸭蛋或鸡蛋,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我年迈的母亲裹着一双小脚去找黄土的情景,然后用盐水和着黄泥将蛋挨个裹起来放进坛子里,蜜封后大约端午节时就可以享用了。在节日到来的前几天,人们就开始着手准备粽子的食材,去粮油店排队买糯米,去集市买粽叶,然后再将糯米浸泡足够的时间后,再拿小板凳坐下来开始她的才艺展示,我也拿个小板凳坐下来看,一边欣赏着母亲的才艺展示,一边听她讲述着端午的来历,也就是从那时起,我知道了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我从心底里敬佩屈原那忠君爱国,宁死不屈的大无畏精神,也从母亲的嘴里知道,古时候人们为了不让鱼儿吃屈原的遗体,就在屈原投江的这天朝汨罗江投粽子,到后来就形成了包粽子,划龙船的习俗。

在端午节到来的这天,我们一分为三的大家庭各自拿出了看家本领,我两个可敬的长嫂所包的粽子形状大致相同,但味道各有千秋。往往一锅粽子放在凉水里浸泡多日,男人们干完活后回家就吃一两个,既解馋又解饿。在整个端午节日的前前后后,一股浓浓的亲情在身边环绕,与其说盼的是粽子,倒不如说盼的是亲情,与其说盼的是节日,倒不如说是一种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也就是此时,才可能深情地体会到“人逢佳节倍思亲”。
作者简介:龚国珍(笔名:兰花草),生于1952年,华中科技大学附中退休教师。从小喜爱文学,愿以朴实的文字表达心中的感慨。先后已在全国各大电子微刊、纸刊、季刊及头条发表诗歌、散文、论文、专题报道、新闻报道、童话剧等拙作三百余篇(首),偶有作品获奖。本人感悟:与其在岁月更替中等着慢慢变老,不如在文字中找回自己的青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