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荷(随笔)
文/魏书霞(河南)
生在北方,小时候很难见到荷塘,更别说盛夏看到品种各异的荷花了。对于荷花的样子根本就无法从印象中搜寻。也从未有过赏荷的渴望。直至中学时代,学习了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后,才对荷有了文字上的了解,而视觉的感观还是一片空白。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正是文中这段对荷花的描写,令我产生了观荷的冲动,但四处荒丘、田野的居住环境怎容得人多想呢!赏荷的念头只能深藏心底。

直至有一天,偶然读到了北宋学者周敦颐所作的《爱莲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几句对莲花的高贵品质的描写,让人对荷花多几分喜爱,更增添了几分观荷的渴望。
古人观荷,或诗或画,借景抒情、言志,意语双关。也或借诗表达美好的爱情。恰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语意双关,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切思念和爱情的纯洁。而我喜欢观荷,纯粹是喜欢那荷塘的满绿及荷花的雅姿而已。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也有闲情欣赏各处的风光。如今到处青山绿水,不出远门都能欣赏到南北各异的不同风光。月亮是同一个月亮,但荷塘月色不是江南的更迷人,也许有蛙声和虫鸣的伴唱,北国的荷塘月色更让人留连吧。,
机缘巧合,在鼠年的初夏时节,我在平顶山市新城区国家湿地公园内观赏到了荷花。
那天一早,小雨滴滴嗒嗒地下着。我撑了把雨伞漫步在绿树掩映着的蜿蜒小路上。举目四望,满眼油绿。不远处的湖面绿波荡漾。几个爱荷的人早已立在木桥上依栏观赏。
移步来到桥边,未立稳便听到了野鸭的叫声。只见湖中荷叶连连摆动,却未见野鸭的身形。倒是几条红鲤游嬉于荷叶下,游动几下即而也便不见了。高低错落的荷叶上面落满了珍珠似的雨点。一阵风吹过,飘动的荷叶银光闪闪。滑动的水珠俏皮地来回在叶子上跳动着。大多滑向凹着的圆心,形成了大大的水珠,荷叶好似故意似的摆动,水珠稍不留神便会滑落掉进湖水里。然而,还会有更多的雨点落下向叶心聚集,有如马拉松接力似的。

湖中最养眼的该是那雅丽清姿荷花了。仰偃侧头各种姿态都有。颜色有粉嫩的,也有雪白的,更有那腊质般的鹅黄色的。盛开的如碗口大,层层叠叠的花瓣交叉伸展着,黄色的花蕊围绕着莲蓬,那花心异常地安静。我静静地倾听雨与荷的呢喃;闭上眼,用心地听,你会听到荷叶摆动时相互摩擦的声音。那声音此起比伏,然而,待你睁开眼睛,湖中的一切又是静止的,只有红彤彤的朝霞火力四射,瞬间霞光满地。
2020.06.20


长按二维码关注 衡湖诗苑 衡水头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