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父亲
~~老金头的记忆
文/金飞龙
我们父亲名绍宝,有裁缝手艺,故人都称他为绍宝师。
父亲从年轻到老都很有名气,这首先是衣服做得好。听请他做衣服的人说,他做衣服布料最省,剪剩的布料,他也会利用起来,把它拼成小孩的衣服、帽子、手帕、肚兜等等,而且非常惹人喜欢。衣服要适身、漂亮是必须的。我也听人说,他做的衣服,非常适身,而且会做各种各样最时髦的衣服。
那时,很多做衣服的师傅在家没事做,父亲却忙不过来。要请他做衣服必须预约,逢年过节预约必须提前一月以上。生意好,挣的钱比别人多些,父亲又在方圆几十里内第一个买了缝纫机,成了当地历史上第一个会用机器做衣服的人。
方圆几十里做衣服的人有近百个,父亲能独领风骚,並非偶然。

父亲有句常说的话,做什么要象什么,否则就不要去做的。而要做好什么,就必须先懂得什么。
他的裁缝作场边上有一大叠废报纸剪成的自已设计的样衣。这样衣随年代的变化而增减,这是他平时钻研成果的积累。他还有许多自己发明的专用工具。如没入水过的布,裁剪前要先喷水,喷水用的壶就是他自已做的。这壶有个长长细细的吹气管,这管在壶内90转弯,壶顶又有一个进气口,嘴往管口吹气,壶顶通气空也进气,喷出来水就象一大团烟雾,非常均匀,又非常好看。烫领子的木摸也是他自已设计制作。这些器具都在同行中得到推广。他还有一个被人看了是很不好的习惯,就是当别人身上穿着新颖的或有缺限的衣服时,他会目不转睛地紧盯不放,直到看出个究竟为止。有个女人穿了件布料很贵的、自已认为非常漂亮的衣服。父亲看了一眼,觉得衣服那里有毛病,就一直盯住不放。那女人见他紧盯的眼神竟大声骂起来。父亲耐心指出后,那女人才转怒为笑。回家换了衣服,把有毛病的衣服让我爸修改。当这个女人穿上修改过的衣服,谁人见了都赞不绝口。父亲对不同体态的人的衣服该怎么剪,心中很有数,有时他不需量体,就能把你的衣服做得很适身。他还对布料的缩水性能进行研究,缩水的布料,做成衣服后会有些长大,但当水洗过后,就会变小,很多裁缝师傅常因这做坏衣服而赔钱。什么布会缩多少,我爸都作过反复试验,所以,他从不赔钱。
父亲还有一句老话,做什么事都不能性急,该一个小时做完的事,就不能半小时做完,否则就是偷工,当然也不能磨洋工。所以父亲做任何事都非常耐心细致。我读小学时,不小心把书撕破了,他竟能不用胶布,也不用加贴纸条,利用破书的毛边和他自己特制的竹片浆糊刮刀,耐着性子,慢慢地把书补得好像没被撕破过一样。

父亲出名的又一个原因,是当过手工业合作社的领导。他当第一把手,也与做衣服一样认真。他把单位的各方面情况,包括职工家庭生活状态都了解得清清楚楚。他要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难做的事自己带头做。
父亲待人真诚也很出名。街坊邻居和职工有事都会找他商量,而他总能给他们提出最合理的建议。如果他们家里生活上遇到困难,他们也会找到他,他就会把布票、粮票甚至钱送给他们。
改革开放后请人到家里做衣服的绝迹了,自己买布请人加工也少了。在时代转折的关头,父亲竟然带着一批裁缝师傅创办了方圆几十里内第一个五金厂。从做衣服到做五金,是一个改革开放创新的过程,墨守成规之人不可能完成。可惜,在我们这些后代中已很少有父亲这种敢闯敢为的人。
我们的父亲早已离开人世,父亲的时代也已不复存在,但父亲敬业的与时俱进的精神,却应世代传承。
文/金飞龙,浙江省武义人,军人出身,从事交通管理至今。热爱文学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