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炕是北方人用土坯或砖砌成的睡觉用的长方台。上面铺席,下面有孔道,跟烟囱相通,可以烧火取暖。过去的老家新媳妇进门三件事:烧炕、擀面、做针线。
作 者 : 云 山
在家乡有这么一句顺口溜:“三十亩土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坑头"。这是八十年代乡亲们所向往的小康生活。我的家乡在大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定西农村,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住着土炕。对土炕有浓厚的深情。要睡上温暖舒适的热炕,首先要会盘土炕,盘好土炕的关键是要和好泥,把麦草铡成一寸左右长,兑上土,像和面一样和匀,醒好。和泥时麦草要不多不少,草多了火一猛,炕面子就会烧焦折断,草少了不坚固,不能承重,容易塌陷。其次,要抹好,看似粗活,力气活,里面学问可不少,讲究两平、两快。一平是填炕仓的土要平,二是炕面子要平,做不到两平炕面薄厚不均,散热不均。两快是上泥快、接茬快。
把炕的温度调节适中,不烫不凉,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过去的老家新媳妇进门三件事:烧炕、擀面、做针线。直奔衣食住行的人生主题。烧坑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谁家新媳妇进门不烧烂一两床铺盖。冬季炕尤其难烧,没点技术,前半夜烫得沙豆子,后半夜抱腿当"团长"是常事。有经验的老婆娘烧炕,要利用炕灰,边烧边捶,并用灰把火星捂好,再煨点麦秸,添上牛羊粪或骡马驴粪,这样炕不热不冷,越睡越热。因为冬天睡个热炕尤其不容易,所认,冬天家里来了客人,早上家妇问候的第一句话就是:“昨晚炕热着没、受冻里没?"
除了大忙季节,庄农人的大部分日子就全给这土炕了。平时吃饭就上炕,盘腿而坐;有了大事,如像婚丧嫁娶,老年人往炕头一坐,嘴里咬着旱烟锅,出谋划策。炕中间靠后墙为上席,代表着权威、辈分和尊贵,平时是老者的坐位,来客人了让给客人入坐。过去农村没有电视,冬三个月,串门子、谝闲传就是农村传统的娱乐和社交。
对劲的、脾气相和的脱鞋上炕,用被子捂着双脚双腿。打扑克、谈政策、说古今、论人事,或山南海北的聊。说着说着到了饭时,下炕穿鞋告别,这炕就成了交友会客的场所了。农村的妇女生了孩子,撤去炕席和铺盖,倒上几锨白土,农家的孩子就呱呱降落在土炕上,这土炕就是延续香火传宗接代之所了。生在土里,长在土里,生活在土里,农村人就是这样土生土长的。老年人讲究入土为安,农民自称"土汉子",城里人讥称"土包子",可离开这土炕农村人怎么能生存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