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万能一把泥壶一玩四十年
文/王东方
“这是县政府相关部门在这里投资130万元在建的‘泥茶壶文化园’,差不多有1500平方,刚刚前几天建成,极大地提高了我这把泥茶壶的品味和知名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泥茶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万能高兴地说。笔者在吴万能泥茶壶作坊前的空地上看到“泥茶壶文化园”由大小不一的泥茶壶雕塑、休闲长廊等组成。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在江南农村很多人家都备有一把通体黑色的陶器---泥茶壶。特别是在农村,几乎是家家户户必备,用来装凉开水。天热时从壶里倒出一碗,一饮而尽,比装在别的容器里的凉开水更能降温解渴。因除去壶把、壶嘴,形状如西瓜,人们习惯上称这种泥制的壶为“西瓜壶”。随着时代的发展,使用瓷壶、玻璃壶、塑料壶、不锈钢壶等容器的人越来越多,加上冰箱等制冷家电的普及,这古老而又朴实耐用的泥茶壶逐渐淡出了市场,还在使用的基本都是一些老年人。很多制作泥茶壶的手艺人也就纷纷改行,用来烧壶的土窑也就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1964年出生于浙江省武义县王宅镇孙里坞村伍仙亭自然村的吴万能40年来却一直坚持烧造,并给这个传统的手工艺付于了新的内涵。八九年前,笔者曾采访过吴万能。1849年,他的高祖吴著镗从湖北大冶县迁居至武义伍仙亭,办起了泥茶壶工坊,此后吴家人便以此为业,为远近周边地区提供价廉物美的泥茶壶,至今已有171年的历史,从高祖到吴万能已传至五代,现在烧制泥茶壶的窑还是当年高祖留下来的。当年高祖吴著镗千里迢迢舍老家迁来武义主要原因是大冶那边靠近长江,常有洪水,所以出来寻找生路,制作泥茶壶的手艺是吴氏从大冶那里祖传下来的。五六岁时,吴万能就跟在父亲身边看他做壶,天天在泥巴堆上玩,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学起来了,16岁时就开始独立做壶了。那时吴万能经常和父亲走村串户推销泥茶壶,用手推车载着或用长长的扁担挑着数十上百只泥茶壶,“卖泥壶喽——”,一声声悠长的叫卖声打破了乡村的宁静,乡亲们围拢过来问价挑选……。

吴万能有5个哥哥,两个姐姐,他是兄弟中最小的一个,兄弟几个都会做泥茶壶。后来哥哥们年纪大了,壶生意也不好,就很少做了,吴万能却坚持一直坚持了下来,至今已40年。当年为了更好地打开销售量,吴万能的妻子徐子英还在县城开了一家杂货店,其中就有自己作的泥茶壶出售,但20元一只的泥茶壶一天也只能卖个四五只,甚至“光头”。这使夫妻俩很纠结,一方面是想把老手艺传承下去,一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却没有什么效益,还影响了家里农作物的耕种管理。
还好,随着人们怀旧情节的回归,很多人渐渐地摒弃了“现代壶”,又慢慢地对朴实的泥茶壶怀念了起来,加上武义旅游业的发展,让一直坚持传统手艺做下来的吴万能拥有了越来越广大的泥茶壶销售市场。特别是近几年,上门来买的顾客越来越多,也有一些老板上门要求定做。他的泥茶壶不仅在武义、金华本地销售,也远销杭州、上海等地,还让客户带往新加坡、印尼、泰国、韩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华人家庭。

根据每窑烧出来的品质不同,泥茶壶价格从35元每只到一二百元的都有,高的卖到了800元到3000元一只,一天卖个七八只甚至10多只成了正常的现象。后来,吴万能索性叫徐子英关了县城里的店面,一边给他当下手打磨等,一边卖泥茶壶。加上现在中小学生手工制作成为一种兴趣时尚,节假日很多家长都会来联系,几户人家带着小孩过来亲手制作泥茶壶,孩子们玩得开心。而一小时每人20元钱的制作活动费也让吴万能多了一笔额外的收入。
当然,吴万能没有为此而止步。近年来,他根据市场需求,下功夫优化制作方式和工艺。一方面将泥茶壶造型改为紫砂壶状,把壶面磨得精光(以前都比较粗糙),既保持泥茶壶的特性,又兼具紫砂壶的外观;另一方面打破多年来单一做泥茶壶的传统,结合家庭适用型的器具,把做泥茶壶的泥块做成筷筒、酒壶、茶杯、花盆、炭烧炉,甚至牛、猪等人们常见的动物形状。吴万能还把有的泥茶壶则做成“套壶”,大的能装四五十斤水,小的只能装一口水。并在新盖楼房的一间房子里开了个展览室,展出各种泥制品。游客们看到这些既朴实又精制的泥制器具,常常是留连忘返,捧着爱不释手。

看吴万能制作泥茶壶是一种享受。揉一团泥,放在一个圆盘上,飞速旋转圆盘,双手细微地对泥团拉胚,两三分钟后一个圆滚,形状如西瓜的壶身就展现在了人们的眼前。接着是做壶盖,给壶按手柄,上壶嘴,一个完整的泥茶壶坯就制作好了。制作泥茶壶看似简单,其实工序复杂且要心细。需经过黏土采集、处理纯净、练土、拉胚成型、装饰、安装部件、晾干、入窑烧制等10多道工序。特别是拉坯的时候,双手用力一定要均匀,不然就容易变歪,甚至塌掉。

吴万能介绍,不是什么泥土都可以拿来做泥茶壶的。他把笔者带到村西边的一个水库边说,制作泥茶壶和其它泥制品的泥就是村里放完库水捉鱼时挖的。以前这里是一个山垄,由于祖辈们在垄里挖了上百年的泥,常常会挖到一些老坑,坑里全是祖辈们挖完泥回填的黄土。村里人把这种泥称之为“白石泥”。矿有矿脉,泥也有泥脉的。在水库底,东北走向,大约有200多米长。有些地段可以挖到2米多深,七八米宽,挖五六车手扶拖拉机的泥一年也够用了。挖出的“白石泥”也不能立即使用,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风吹日晒雨淋的沉淀之后才能用来制壶。这样的土比较有韧劲,烧制的时候不易裂,可以提高制壶的成功率。用这种泥烧制而成的泥茶壶,通体乌黑,不上釉,胎质自然,壶身遍布无数肉眼看不到的细孔,与外界相通,装在泥茶壶里的茶水通过这些细孔向外蒸发,降低壶内水温。以前,农民到田里干活都会提着装满茶水的泥茶壶出去,天气越热壶里的水越凉,口干之时,喝上几口很是解渴,且清凉甘甜,不伤胃,真正体现了当今社会所倡导的科学、环保、低碳的理念。

烧制泥制品前还要先用泥土把窑全身进行抹涂,以免漏气。而燃料也不是什么都可以拿来烧的,要用带着针叶的松枝。这种燃料的火气不像一般的柴木火气大,而是比较温和,也有油性,利于火气渐渐融入陶器中。烧的时候掌握窑内的温度是主要的,温度过低烧不透,烧得过透了又容易开裂,温度要保持在1000℃左右,连续烧十四五个小时。时间到了也还不能出窑,而是封闭窑门,使窑内的温度自然冷却后再把各种泥制品拿出来,洗净表面的灰才算完成。
吴万能说,虽然他从小就跟父亲学做泥茶壶,但以他做了一辈子的手艺,泥制品破损或发生“窑变”,造成部分未熟呈土黄色等现象还是不可避免。一窑烧出来有70%完好就已经很不错了,往往一窑只能烧出六七只精品。
当年采访时,因制作泥茶壶工序复杂,技术要求高,费时又费力,加上随着人力工资的不断提升,制作泥茶壶的经济效益越来越低,吴万能、徐子英夫妇只在农闲时间抽空制作一些,作为一项副业,一年到头只烧五六窑的泥茶壶,而今已经达到每年12窑以上。徐子英也早就学会了制作泥茶壶,夫妇俩成为了“夫唱妇随的黄金搭档” ,专心做泥制品出售。令吴万能感到欣慰的是儿子和侄子也在他手把手的传授之下传承了祖上传下的这把泥壶,使这门手艺后继有人。

笔者第一次去采访那年,吴万能很希望自己的手艺能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2015年,吴万能被评定为第三批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泥茶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荣获第二届“武义工匠”称号,并被评为武义县第五届享受县政府津贴优秀人才,2017年其妻子被为武义“武义女匠”。因最善于制作泥茶壶,在亲朋间吴万能还有了“泥壶吴”的美称。
文/(王东方),浙江金温铁路开发有限公司员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浙江省武义作家协会会员,新华在线副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