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泥水画传承人
~~王舍安
文/王东方

泥水画,即古建筑壁画,就是施于建筑内墙上部和前堂外墙檐口的水墨、彩墨画。泥水画,既能反映现实生活中群众喜闻乐见的事物,寄托屋主人或建造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也可以体现屋主人的文化品位,凸显屋主人的风雅高致。武义泥水画是武义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深厚,既体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又表现出泥水匠们高超的绘画技艺。在浙江省武义现存大量的明、清及民国古建筑中,保留着许许多多的建筑壁画,像郭洞、俞源等古村落,壁画随处可见。因这些壁画大多为泥水匠所画,故在当地俗称“泥水画”。
“以前的泥水匠不仅要掌握砌墙、粉刷等技术,还要掌握在粉刷后的墙上绘画的技艺,是泥水工和画师的统一。”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泥水画传承人王舍安如是说。
从小喜欢画画的王舍安出生于武义县俞源太极星象村,十三四岁时,只要有空闲他就跟着村里的一位泥水匠学泥水画,也经常对着村里古建筑上的泥水画进行临摹,久而久之,泥水画技艺小有成就,不仅得到了不少村民的认同,小小年纪的他在俞源村方圆几十里也有了一定的名声。
16岁那一年,俞源村的洞主庙外墙上需要画泥水画,经人推荐,村里把这个重担交给了王舍安。王舍安深知机会难得,找来很多画谱进行参照,在墙上画了大量的吉祥图案。30多年过去了,现在这些画像还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洞祖庙的外墙上。洞主庙内原有一幅《八仙图》,因年久已没了图形。1992年,俞源搞民俗文化村开发,洞主庙要在10多平方米的墙上重新画一幅《八仙图》,村里又将这项任务交给王舍安。通过向村里的老人了解原图的人物形象,并加以创造,王舍安重新画了一幅。这幅图中的左上角还比原图多了麻姑和寿星二仙,所以《八仙图》也就成了现在的《仙乐图》,这“二仙”是王舍安加上去的,得到了游客和村民们的认可和赞扬。

1994年的一天,清华大学古建筑学院的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等著名教授带领一批硕士生、博士生、研究生到俞源村进行实地考察,计划为古建筑结构绘图,出版《中国古建筑精品丛书》。当看到王舍安画的牛腿、梯雀等构件图案时,不仅驻足观赏,并参观了王舍安在村里所画的泥水画。“绘制手法娴熟高超,洒脱奔放,人物造型比例准确,线条流畅,色彩浓丽和谐。”陈志华等看了纷纷给予高度评价,陈志华教授还留下了 “小王师傅,承前启后″八个字的题词,鼓励王舍安要传承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给洞祖庙画泥水画的经历,以及陈志华等教授的鼓励,使王舍安进一步琢磨画泥水画的一些技巧。不仅白天在想,晚上也经常梦见作画,猛然惊醒,趁着脑海里还留有记忆,就慌忙爬起来把刚梦见的“梦画”画在纸上。平时除了购书自学,王舍安还经常跑到画像店去“偷艺”学画,也曾经多次到九龙山、少妃等地向前辈请教。眼观察、心揣摩,腿多跑,手多动,什么场合要画什么画,怎样才能使泥水画不易褪色等,这些经历使王舍安的泥水画技艺更为熟练。到了20来岁,王舍安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泥水画能手,金华各县市及丽水、河南、广东等地的一些寺庙、祠堂开建或修复都会请他去绘制泥水画。
王舍安介绍道,一幅好的泥水画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物力、精力去创作。首先要在了解顾客对泥水画作品的要求后,对泥水画的数量及题材内容进行规划,而后在创作时,先在适当位置打框,画上底稿后,施以矿物质颜料配制的天然色彩。泥水画的艺术手法采用国画工笔白描和水墨,两者结合,绘画与书法相间,艺术效果淡雅朴素,勾勒分明。墙上作画与在宣纸上作画是有差别的,墙上作画时,在灰浆抹墙后未全干时作画效果更好,画色与画底灰浆同时而干,画色会更清新明亮,久难褪色。
王舍安说,以前的泥水画基本上都是画在寺庙和祠堂的内外墙上,随着古建筑修复工程的增加,请他去画泥水画的人也越来越多,有些仿古建筑的私人住宅、农家乐、风景区也开始用泥水画来装饰。以往他画的泥水画内容比较单一,以人物走兽、吉祥图案为主。后来,随着眼界的开阔,看到的壁画种类多了,王舍安觉得内容应该更丰富一些,于是开始有创新地拓展一些泥水画内容,如将一些山水画、耕读文化、民间传说等融入其中。根据顾客的需要,色彩上也从单一的黑白画,变为了色彩鲜明的泥水画。

近年来,王舍安为武义县以及周边县市绘制了大量泥水画作品。如2015年,王舍安受寿仙谷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邀请,为其基地的仿古建筑外墙绘制达500多平方米的泥水画,内容包括古今十大神医,王母采药图,老寿星图等。工程完工后,董事长带着一批客人来看,大家站在左边看,画中人物的眼睛就往左边跟过来,站在右面看画中人物的眼睛又往右边看过来,不管站在哪个方向,每个人都觉得画中人的眼睛都在看着自己。看的人越看越惊奇,纷纷竖起大拇指赞叹不已。
2016年,王舍安应邀在中国民主示范村后陈村养老中心绘制了中国传统二十四孝图,面积达300多平方米。因内容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传统道德观念,且作品栩栩如生,深受老年人以及村民的赞扬。去年,一位该村村民碰到王舍安说:“二十四孝图深入人心,起到了很好宣扬传统道德的作用。现在村民们捉到鱼,挖到新鲜的笋都要先让长辈吃。”也是在这一年,武义古城保护中心委托王舍安为上街古城上栈房和王家厅的马头墙绘制了近400平方米的泥水画,深受专家和各界人士的好评,这让他实实在在地为武义县的古城保护出了一份力。
近几年,王舍安还为俞源村古建筑群修复村内泥水画,保护了传统文化,其它作品还包括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叶法善道教文化系列泥水画,宣莲发源地西联乡的新农村建设文化墙等等。在其他如金华、永康等多个县市的古建筑以及乡村中,也绘制了上千平方米的泥水画,作品分布于浙中各地,享誉盛名。
“王舍安画的泥水画,人物体态逼真,眼神、手势、动作都很写实。”武义的一家餐馆老板在重新装修店面时想体现餐馆特色,进而想到了武义一些景区墙壁上王舍安画的泥水画,于是请他给自己的餐馆也绘制几幅。王舍安对参观进行了实地观察,也向老板了解了需求,便立刻着手设计,后在餐馆中绘制了一系列古代三十六行等反映农耕文化的泥水画,又在餐馆中央的墙面上画了一幅大型山水画。青砖黑瓦配上以青色为主色调的泥水画,餐馆的风格一下子就凸显了出来。
从农村画到县城,乃至省市外,王舍安一直孜孜不倦地学习,积累经验,绘画技艺日臻成熟,其泥水画逐渐得到了专家的认可。2009年,王舍安的泥水画技术被列为浙江省第三届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一年就要画1000多平方米的泥水画。另外,他还会做雕刻、泥塑、景观等工程,一年四季忙得不可开交。王舍安说,自己是个从农村的泥水田里走出来的“泥腿子”,这些年,他走遍了武义的农村,也到过省内、省外很多地方,画得最多的,就是充满乡土气息的泥水画,对此他情有独钟。
文/(王东方),浙江金温铁路开发有限公司员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浙江省武义作家协会会员,新华在线副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