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晚唐诗人崔道融《牧竖》说:“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清代诗人袁枚《所见》说:“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写小儿意态,总令我想起胡令能上述之诗,想起自己早已迷茫于烟雾中的童年。今日的成年人,有谁没有过儿时垂钓的经历呢?2010年的夏日,我在浏阳的大围山中曾作《山塘垂钓》一诗:“儿时往事已如烟,倒计时中觅旧缘。白首山塘边上坐,一竿钓起是童年。”诗人李谷虚有《江边问答》一诗,问的是:“莫将忧怨寄渔钩,好梦难除心上秋。雨骤风寒霜雪浸,问君钓去几多愁?”答的则是:“万千春梦付东流,日月沉浮眼底收。任彼西风吹渭水,一竿钓尽古今愁!”这就非儿童钓,而是饱经忧患的成人垂钓并别有寄托了。
02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
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
急向柴门去却关。
“诗意的栖居”或者说“诗意生存”,这是现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诗化哲学中的术语,令今日在红尘阵里打拼的现代人心向往之。但是,海德格尔何曾想到,唐代许多诗人早就写过那种富于诗意的栖居了,崔道融的《溪居即事》就使我们频频悠然回首。
唐诗中表现乡野栖居的诗意,有好几首都和天真烂漫的儿童有关,大约是因为儿童尚葆有一颗赤子之心,而赤子之心则是富于原始的诗意的吧?如郑谷的《淮上渔者》:“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有了儿孙们的出场,欢乐之情便跃然纸上,全诗也生意盎然。与《溪居即事》意趣更为接近的,是中唐诗人胡令能的《喜韩少府见访》:“忽闻梅福来相访,笑着荷衣出草堂。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梅福”,汉代九江寿春人,曾为南昌尉,后以之代称县尉。“韩少府”,姓韩,名不详,“少府”即县尉。此诗写乡里儿童没有见过世面的羞怯之状,颇为传神。崔道融笔下的儿童恰恰与之相反,诗人写篱笆之外的溪河中有一条未曾系缆的船,一阵春风将它吹进了钓鱼湾,儿童以为来了客人,便急急忙忙去脱掉门扣打开柴门,那好动与好奇的情态历历如见。上述之诗,均是写乡野栖居远离尘俗的清幽诗趣,均是从儿童的情态着笔,异曲同工,各尽其妙。
崔道融(?—907?),荆州(今湖北江陵)人,自号东瓯散人。晚唐时避乱入闽,卒于闽中。与方干、司空图为诗友,现存诗近八十首,皆为绝句,多吊古咏史、旅游题咏之作。如“长门花泣一枝春,争奈君恩别处新。错把黄金买词赋,相如自是薄情人”(《长门怨》),“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寄人》,《全唐诗》又录在韦承庆名下,题为《南行别弟》),均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之作,而上述之《溪居即事》,较之盛、中唐之有关佳篇,平心并平诗而论,亦无多让矣!
03
赋新月
缪氏子
初月如弓未上弦,
分明挂在碧霄边。
时人莫道蛾眉小,
三五团圆照满天。
神童诗,好像季节未到而树上却提前绽放的花朵。
唐代是一个诗的时代。因为诗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中心,诗的氛围是社会的主要文化氛围,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儿童或少年之诗的早慧,便犹如春未暖而花已开,羽未丰而翅已展。最有名的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他七岁时所作的《咏鹅》诗,今日已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童蒙均朗朗成诵。《全唐诗》记载:“颋幼年,有京兆尹过,父环命咏尹字。”颋即苏颋(670—727),年方八岁,即以字形增损之法,脱口而出一首四言诗之字谜,谜底为“尹”:“丑虽有足,甲不全身。见君无口,知伊少人。”苏颋后来十七岁即登进士第,位至宰相,与燕国公张说俱以文章显名,时号“燕许大手笔”。《全唐诗》又载:“草场官张立本女,少未读书,忽自吟诗,立本随口录之。”张立本女之诗如下:“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簪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女诗人薛涛八岁时,她的父亲指着庭院中的一株梧桐,吟成“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之句,令她续作,薛涛应声而曰“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至今传为佳话。据《唐诗纪事》,如意(武则天年号)中一个小女子九岁能诗,其兄离去,武则天命其作诗相送,她随口而吟成《别兄诗》:“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飞。”其中闪耀的,正是早熟的诗的灵光。
缪氏子,生卒年里不详,名亦不详。《全唐诗》记载说:“开元时,缪氏有子七岁,聪慧能文,以神童召试,赋新月诗,称旨。”这首《赋新月》,首句以“弓”比喻新月的形态,活泼生动,结句预想新月将成满月,颇有想象力,一片天真童趣,一派云锦天机,一怀蓬勃朝气,置于成人诗中也绝无多让。如此年龄如此好诗,后代大约只有宋诗人黄庭坚七岁时作的《牧童诗》才可比并:“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古人云:有其父必有其子。谚说:什么树开什么花。放眼今日某些粗鄙无文、行为不端的“官×代”、“富×代”、“星×代”,以及大量幼稚而狂热的“哈×族”、“追×族”,即可知唐代那一空前绝后的诗香社会,唐代的神童诗或者说天才少年诗,离我们已经有多么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