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儿童节,这个属于孩子们的节日,每年都会引发一波怀旧潮。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你还记得吗?曾经的童年。老冰棍、爆米花、踩影子、画手表、对着风扇说话……童年留下的痕迹,就如墙上的涂鸦,静静地存在脑海里,让我们复制那些一去不返的时光。重温童年的那些生活。

穿过不同的年代,经历了千辛万苦,直到今日的繁荣,一批一批的儿童都变老,却在记忆里保留着那最美的影像。明天又将迎来一个儿童节,让我们一起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吧!
★ 50年代:共和国的同龄人 ★
◎红旗下的第一代人

电影《祖国的花朵》
五十年代出生的人,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的第一代,他们中的很多人,被称为“共和国的同龄人”。1955年的一部著名儿童题材影片《祖国的花朵》,赋予了红色年代的儿童们“花朵”的专称。而电影中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更是传唱至今。“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老虎不吃人,专吃杜鲁门
童谣“小燕子,穿花衣”
在这个新旧交替的年代,涌现了一批传唱至今的儿童歌曲。比如,“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人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1957年)。“月亮在白莲花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1958年)。这些歌曲既承载了革命传统主义教育的内容,也用优美的旋律拨动了新中国第一代少年儿童善良纯洁的心灵。当然,也有更加简单直接的革命歌谣,“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吃人, 专吃杜鲁门”,就是当时脍炙人口的童谣。(杜鲁门:美国总统)
◎除四害,讲卫生

1956年,儿童快板报报道了儿童除四害。
新生国家所特有的激情和朝气,渗透在儿童蓬勃的血液当中,与此同时,共和国所经历的各种运动,也不可避免地融入到他们成长记忆中。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要开展“除四害、讲卫生”的爱国卫生运动。“四害”,指的是麻雀、苍蝇、蚊子、老鼠。其中又以打麻雀、老鼠声势最为浩大。那是一场极其壮观的人民战争,儿童们作为小帮手,他们用弹弓,用笼子,用网,用敲击脸盆制造的噪音,去围剿麻雀。据说鸟儿除了被打死外,吓死或累死的也不少。
★ 60年代:我叫红领巾 ★
◎在身体饥饿与精神富足中成长

两名少先队员,代表本班同学送礼物给困难者。
社会主义儿童教育在道德情操培养上相当过硬,这是那个时代的宝贵财富。有关“花朵”的歌曲继续传唱,比如《花儿朵朵向太阳》,“花儿离不开土壤,啊……鱼儿离不开海洋,啊……少年儿童千千万,离不开亲爱的领袖,离不开亲爱的党。朵朵花儿向太阳,颗颗红心向着党,红色少年的心头,长上了红色的翅膀,准备着,准备着,时刻准备着!奔向那祖国需要的地方。”60年代的孩子,在身体饥饿与精神富足中成长。“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的儿歌,就诞生在60年代,也成为这个时代的儿童精神的最好写照。
◎“雷锋做啥我做啥”

1963年,国庆14周年庆典,学生们抬着学雷锋的标语牌向天安门行进。孩子们开始接受一位新的偶像——雷锋。他们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立志“雷锋做啥我做啥”——一看到列车,就想为辛苦的列车员倒水;一看到老奶奶,就希望她摔倒然后上去扶;一看到比自己年纪小的孩子,就恨不得他马上迷路,好送他回家;一看到农民伯伯的拖拉机开过,就盼着它陷入泥坑,可以上去跟同学们一道把它推出来。当这些受助者问孩子们名字时,他们会扑闪着大眼睛,回答:“不要问我的名字,我叫红领巾”。
★ 70年代:军绿书包是孩子们的LV ★

◎样板戏是他们的流行音乐
70年代儿童表演样板戏
在70年代度过童年生活的人,样板戏是他们的流行音乐,《红灯记》就是他们的S.H.E.、《沙家浜》就是他们的周杰伦,《智取威虎山》就是他们的林肯公园乐队。从1970年开始,文革期间一度沉寂的“小人书”,再次形成了出版高潮,成了孩子们的精神食粮。但在80年代以前,小人书的内容基本上离不开革命的主题,如《鸡毛信》、《小骑手》、《赤胆忠心》等。
◎物质依旧贫乏,但心情是快乐的

女孩们在跳橡皮筋
跳格子
当时的物质依旧贫乏,但孩子们的心情是快乐的。女孩跳橡皮筋、跳格格、踢毽子,男孩打弹子、拍画片、扔子弹壳……与人交往的游戏,与大自然玩耍的游戏,是70年代末与80年代中期以前,孩子们的娱乐主流。
在街道上,随处可以看到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嬉戏的场景,他们背着军绿书包——这在当时可是最时髦的饰品,好比今日的LV;骑着28加重的自行车,或者徒步滚着铁环,呼啸而去。若在乡镇间,还可以看到儿童笑嘻嘻地追赶拖拉机,跳上车斗,或者就吊在车尾,蹭搭便车。
★ 八九十年代:最幸福的童年 ★
◎孩子的群体习性浓厚

很多人是小人书摊的常客
生活在80-90年代中期的孩子,拥有可能是建国以来最幸福的童年。旧的美德也还存在,孝顺、义气、忠诚、舍己为人……是真实且主流的价值观。与此同时,商业海潮渐次弥漫,但尚未席卷所有角落。要言之,政治对孩子的关照,在这个年代明显减弱;商业对孩子的诱惑,在这个年代也未为主流;孩子的群体习性浓厚,不像稍后时代的独生子女那样经常沦为小孤岛。于此年代成长的孩子,有相对自在的空间,相对密切的人际交往,更可能健康成长。
◎独立的童年
生活在90年代的孩子,是国家有史以来最具独立精神的公民。他们大多衣食无忧,个性张扬。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在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下,孤独地成长,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六一节演出结束,飞奔回家把奖状给爷爷奶奶看,又跑到一公里外的村公用电话亭给外出打工的父母打电话,告诉他们自己得奖的消息。
◎滚铁环,魂斗罗
这款叫作超级玛莉的游戏,你还会玩吗?
质朴游戏是这个年代长大的孩子的集体记忆。滚铁环、拍烟片、打子弹壳、丢沙包、跳房子、跳皮筋、踢毽子、斗鸡、抽陀螺、抓子儿……印象深刻的还有吹纸人,就是剪下连环画中的骑马战将,互相吹着厮杀。技术好的能吹出各种角度的旋转,还能把纸人吹起来从半空中落下刺对方脑袋,最后这招其实不实用,但是很有型,可以从心理上打击对手。在质朴游戏之上,电子游戏冉冉升起,大约始自80年代后期。从最早的魂斗罗、超级玛丽、沙罗曼蛇等插卡式游戏,到后来的街霸、侍魂、三国志等街机游戏,深入童心,风靡一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