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叔侄当弟兄
作者/向远茂/随笔/图片自拍
在我的家乡有一句谚语:“少年叔侄当弟兄”。我将这句话用到这篇随笔中来,是再适合不过了的。
世界很奇妙,无巧不成书。同村、同姓、同出生的向仁好与我,正是三同叔侄,也像三同兄弟,按时辰来论他先我一刻出生,大我一点;按辈份来说我为叔字辈,也大他一点。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常常给我说起这件十分巧合的事情“你与仁好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时辰都相差不多,接生婆先到四队那边接仁好出生,随后就到五队接你出生!”就这样我们同一天来到人间,从此开始了各自的人生,我们在父母的呵护中慢慢成长。
斗转星移,日月轮回。转眼之间,我们两都到了入学的年龄,我们穿着新衣服、挎着新书包去亚家小学读书。我们的启蒙老师向仁义、张宗国、向光银、向心友、陈千友等,他们都给我们教过书、上过课。我们在亚家小学读书的那几年中,学校里最调皮捣蛋的就是我与仁好,我们两个不仅“闻名”于校,也更“闻名”于村,打架惹事,无所畏惧。我记得:我在外面惹祸了,乡亲们就上门来向我的父亲告状,我父亲随手就是一巴掌、或一擂敲、或一扫把、或用那很漂亮的漆得光油油的长满节疤的像艺术品也更像古董的茶树棒铜烟杆追着我打,我也是最怕那根似如孙悟空手中的金箍棒,见到此物,我立马落荒而逃,远远跑开,等事态平息,再悄悄回去,我就这样“机灵”地躲过那一场又一场“灾难”。当然,我也更知道父亲一边怄气;一边要向乡亲们道歉;一边又有说不出的怒火与心痛,但不打也是不行的,搞不好我会上房揭瓦、惹祸的。
我与仁好两家虽说隔一条小河,他家住在河那边,他是四队的孩子王;我家住在河这边,我是五队的孩子王,算是很调皮捣蛋的了。但有一点我们是很遵守规矩、尊重对方的,从小我们两个不打架、不相骂、不开玩笑,这与我们双方父母亲的经常教育、提醒有关,你们两个是同年同月同日差不多同时出生的孩子,你们要记住不能越线过界、破坏章法,直到现在我们依然很自觉地遵守着这个规矩。
我清楚的记得:读小学的时候向仁好、向清贵以及我在学校时,我们的字是写得比较好的。后来,向仁好、陈万好他们到坪坝中学读书去了,我由于太过调皮,成绩跟不上,故而留级。随后一年,我也去了坪坝学校读五新班、五毕班直到毕业,之后才进入初中部读书,记得:给我们上课的有田云谷、向明冉、张宗国、梁玉汉、杨正华、张远洲、龙再强、龙启忠、周昌荣、向元炎、张其献老师等。记得:我是最怕理科的,也是最怕理科老师在课堂上提问的;我的文科成绩还过得去,虽不能理直气壮,却也不是心惊胆颤。教语文课的杨正华老师是比较喜欢我的,他让我跟着他出黑板报,我常常引以为豪。学校文艺宣传队选拔队员,我也被选去参加排练,半月后逐个测试表演,我因为缺乏天份而未能入选,我不但没有伤心难过,反而暗暗窃喜。那时,在学校所有的体育项目中,我最喜欢乒乓球与游泳,记得我是学区体育比赛乒乓球季军、石毕亚军、张世铁冠军,但游泳我是夺冠的。因此,我被选拔进入学校的游泳队,曾去大寨的水库参加集训。
话说回来,向仁好初中先我毕业,去古丈县一中读书。我与向顺金同学于一九七七年九月去龙鼻嘴(古丈三中)读书,一九七九年七月高中毕业参加高考,我不幸名落孙山。为此,我还觍着脸去学校央求再次复读,谁知得到的答复是“你们毕业了,又要求复读,那学校也装不下这么多的复读生!农村是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大有作为,你们一定会干出成绩的!”于是,我伤感而失落地一路翻山越岭而归,就这样我由学生“转正”成为一个社会青年。
向仁好以优异的成绩,高考中奖,金榜题名,春风百里,奔赴长沙,去湖南省银行学校读书,后来更是前程似景,春光灿烂。我自然留守故乡,山水为邻,耕读作伴,心有不甘,又当如何?此谓时也、命也、运也!时至一九八0年春季,我接任大队秘书,直到一九八三年五月我奋力走出泥泞,带着父母的殷切希望,带着乡亲们的真诚祝福,我踏上了人生新的征程。
遥想当年,不堪回首。我在人生的战场上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连战五场,侥幸得胜;不说是伤痕累累,却也是记忆深深、感慨多多。
现在,我与仁好常常在闲散之余,徒步道上,每每谈起那些过去的曾经,不可言传的是那一路撒下的哈哈·······
2015年10月21日
2020年5月27日修正于沅水


背景音乐:董芹-《故乡的小河》。


作者简介:
向远茂,湖南省湘西州人。平生喜欢文学、乐于写作、结伴旅行、游山玩水、自由自在。现安居在沅水之滨。

本苑声明:如有侵权,微信告知,立即撤除。

![1590544988424081190.png %4$~T[~0]@S_V8FJ06IM0`O.png](/templates/default/images/default.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