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兵部尚书临邑人王洽】
文/王清山
一、名门之后 书香之家
王洽 (1569-1630),字涵仲,号葱岳。他的祖上是元代马步督军大元帅琅琊人(今山东临沂一带)王盛。元末明初因战乱,王氏族人四散逃亡,其一支迁莱阳,后又迁至临邑沙河村,至此稳定下来。到他父亲这一辈已家道中旺,其父王三迁,字养蒙,别号绍庭,以教书为业。王洽有一个哥哥叫王浩,字充伯,号配吾。他还有一个妹妹嫁给了明代大书法家邢侗的侄子,所以和邢侗还是亲戚关系。
王洽、王浩弟兄二人自幼天资聪慧,读书上进,后又成为邢侗的门生。万历十九年 (1591)弟兄二人同榜中举,王浩则于万历二十三年 (1595)又中进士,历任户部陕西司主事、户部河南清吏司郎中、山西潞安府知府、河南按察司副使、磁州兵备等职。王洽则晚了几年,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考取进士,初任直隶河间府东光、任丘二县知县,后补直隶大名府长垣县知县。当时在临邑西街还建有一雕梁画栋、气势巍峨的牌坊,名曰“黄甲联辉坊”,就是为一门二进士王浩、王洽所建。
万历年间,王洽初任东光知县,便微服私访,遍访百姓,体察民情。慢慢了解到有一个叫苟良信的人,此人虽名有“良信”,但心一点也不良,更没有信可言 ,实际却是一伙强盗的头子,他们经常昼伏夜出,闯宅入户或拦路抢劫,人们恨之入骨,却又束手无策,只好忍气吞声。
三、开仓赈灾 百姓跪别
天启三年 (1623)浙江发大水,民众房屋被冲倒,庄稼被淹毁。灾民饥不择食,度日维艰。王洽奉旨巡抚浙江,此时的王洽已为官多年,因他做事一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当朝认为“廉能为一方最”,已升任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了,也就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中纪委官员。但他从不居官自傲,每日亲赴灾区一线,查勘灾情,组织灾民抗灾自救。因灾情严重,他来不及奏请圣意,便下令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使百姓得以裹腹。等洪水消退,百姓安定以后,王洽也要回京复命了。浙江百姓听说王洽回京,早早就到路边等着,十里长街泪目泣别,跪送清官。
四、瑞露馆刻 居功至伟
在万历四十年(1612)邢侗病逝,遗留下大量的手稿信札。王洽为了恩师的书法作品不至于流失,广泛搜集了邢侗晚年书札墨迹,结集收录为瑞露馆 《来禽馆真迹》。临邑地处平原地带,并不产石。为使《来禽馆真迹》能够永存,王洽花重金去南方采购刻石,并聘请吴地名刻孟元和临摹能人徐元化上石,前后3易其刻,因花费巨大,还曾经得到邢侗儿子邢王称和邢侗女婿乐陵人史高先的协助。最终耗费6年多的时间才得以完成《来禽馆真迹》的石刻。
崇祯元年(1628),崇祯皇帝将奸臣魏忠贤及其党羽一网打尽,抄家的抄家,砍头的砍头。并重新启用早年被奸党排挤的有才干的官员。王洽得以复职,任工部右侍郎,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住建部副部长。
一日,原兵部尚书被罢免,崇祯皇帝召见众臣议事。因王洽仪表颀伟、相貌威武,气度不凡给崇祯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当即擢升为兵部尚书,官居正二品,负责管理全国的军事和武备。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和军委领导吧。此事在民间史料也有记载,说王洽长的器宇轩昂,颇有“门神”之相,曾有异士画王洽之相贴于门上,每年一换。
王洽上任兵部尚书后做了几件大事:
首先向皇帝提出严责帅、修武备、核实兵、衡将材、核欺蔽、惩朘削、勤训练、厘积蠹、举异才、弭盗贼等十条举措,崇祯皇帝核准当即下令采用。
为弥补明朝军费短缺、国库空虚的问题,王洽又向皇帝提议仿效明初军队屯田制度。至今临邑境内还有好多带“屯”字的村名,大多为明初军队屯田时遗民所建。他说,明初朝廷养兵百万,而国家不用花一分钱,都是得益于屯田,使农耕文化不断向四周扩展,促进了边境繁荣。王洽还请求皇帝设立监察官,将军队屯田落到实处。崇祯皇帝认为王洽说的很有道理,立即下令执行。
崇祯二年 (1629)十月二十七日,蓄谋已久的皇太极率领后金的精兵强将,通过收买当地汉人做向导直接占领了大安口,向北京进逼,京城告急。兵部尚书王洽急调督师袁崇焕、巡抚解经传、郭之琮、总兵祖大寿等带领10路大军迎敌。由于后金兵提前派探子探得情报,避开了袁崇焕的防务重点,所以一路过关斩将,长躯直入,很快多座城池失陷。
事情发生后的第二天,朝廷才接到战报,崇祯皇帝不由得心急如焚。迅速召集大臣议事,兵部侍郎周延儒、检讨项煜乘机诬陷王洽治军无方。周延儒说:兵部的责任是 “备御疏忽,调度乖张”。项煜也煽风点火,趁机进言说:当年蒙古兵杀到北京城下,嘉靖皇帝下令将兵部尚书丁汝夔斩首,边防官兵闻讯人人自危,奋勇杀敌,结果敌军撤退。暗示这次皇太极兵临城下,也应该将兵部尚书王洽斩首,以振奋将士守城御敌的决心。
昏庸透顶的崇祯皇帝竟然应允,不过念王洽有功,没有立即斩首,被打入死牢。大丈夫不能征战沙场,却要冤困狱中;不能马革裹尸,却亡于党派之争。蒙冤入狱的王洽,悲愤难平,郁闷成疾,第二年四月在狱中含恨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