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王振磊(吉林网络电视台总导演)
(4)共鸣是语言表演的筋骨:
物体振动发出声响,这声响的频率影响到周围空气也产生振动,这种现象称为共振,又称为共鸣。共鸣用的好,声音就圆润饱满,没有共鸣就会出现声音发扁、发尖、单薄、干瘪等现象。
人体各部也有许多可利用的共鸣腔。运用好了可以调节我们的声音大小及音高,产生变化为语言服务。例如:胸腔、咽腔、喉腔、鼻腔、头腔,还有额窦与蝶窦。又由于咽腔、喉腔、口腔、鼻前腔(鼻孔)周围的肌肉可以根据活动状态改变体积容量,故称之为“可调节到共鸣腔。”而胸腔、头腔、额窦、蝶窦和鼻后腔却属于不可调节的共鸣腔。如果按其部位来划分,可分为上中下三腔:
上腔—在软腭以上,包括鼻腔与额窦蝶窦统称为头腔
中腔—在软硬腭到喉头之间,包括喉腔咽腔统称为为口腔
下腔—在喉头以下称为胸腔要想共鸣好,通常是使三腔贯通,形成整体共鸣腔。
根据频率的高低,有所有侧重的控制不同区域。我们了解到声乐,唱高音的时候,通常以头腔共鸣为主,口腔胸腔共鸣为辅;唱低音时以胸腔共鸣为主,口腔头腔共鸣为辅;唱中音时,以口腔共鸣为主。头腔,胸腔共鸣为辅。
三腔畅通。能自如的调节上中下三个共鸣区,完成声音的造型。这是声乐艺术的重心,也是诵读和影视表演语言艺术的基本功之一。
因口腔所处的位置,它担负着上联头腔下联胸腔的调解功能,所以首先应解决开口、开牙、开喉咙的问题。

请关注都市头条—白晓导演任总编的《人民网在线》、陆家驹助理导演(语言培训教师)任编辑的《长春头条》
(编 辑 毕盛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