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宅镇乡村雕塑凸现产业特色
文/王东方
近段时间路过浙江省武义县新宅镇少妃村、乌门村一带的游客都会被公路边由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王舍安创建,凸显乡村特色的浮雕、雕塑所吸引,纷纷拿手机拍照发朋友圈。
在少妃村村口,公路右侧是一座由木匠、水泥匠常用工具齿锯、木刨、泥水桶等组成的雕塑;左侧是木匠、水泥匠干活时各种姿势的浮雕,无不栩栩如生。色彩以金黄色为基调,有很强的视觉冲击效果。

少妃村自古有“建筑之乡”的美称。早在解放前,村里每家每户成年男子几乎都会传统的泥水工或木工手艺。在武义县只要有盖房子、建水库、水塘的地方几乎就有少妃村人在做泥水工、木工的活。1958年,少妃村曾经组织了一支由木匠和泥水匠组成的“泥木队”到外村、县城去做工程,为村里创收。还曾经组织80多人的木匠参加过源口水库的建设。随着改革开放,农村土地承包到户,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很多地方大兴建大会堂,家里盖砖瓦房等,泥水匠、木匠很是吃香了一阵子。
据《武义茶文化》记载:新宅镇最大的河流菊溪的下游有一个名叫乌门的古村。这个古村是现在的大方、张店、沿溪口三个行政村的统称。乌门产茶历史悠久,是武义著名的茶乡。这里曾有一个繁荣的茶叶交易市场。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开始到1942年日军侵占武义后衰落,这里的茶叶交易兴盛的时间多达半个多世纪。武义新宅山区以及丽水双溪、西溪、泄川一带茶区所产的茶叶都在此交易,中转后运往武义、金华、杭州等地市场。民国时期,县城楼恒久茶行用乌门鲜茶叶烘制的绿茶、白毫毛峰于民国四年(1915)在浙江展览会上获三等奖,民国十八年(1929)在西湖博览会上获二等奖。乌门茶叶由于生长在高山,且土壤为通透性比较好的砂质壤土,所以质量特别好。
目前,乌门村新建小公园里的茶壶雕塑已经完成。一把通体乌黑的巨大茶壶斜立于一个大树桩上,壶身写有红色“乌门府”几个大字,壶嘴对着放于另一个树桩的一只“青瓷”大茶碗。茶壶里的“茶水”一天24小时往茶碗里倒“茶”, 亦是让人眼睛一亮。

而在大莱村,一只巨大的“菜篮子”已具雏形。该村茄子、四季豆、黄瓜、土豆等高山蔬菜远近闻名,深受顾客的喜爱。
在此之前,新宅镇结合养生文化这一主题,在武丽线大庙岭沿线公路两侧峭壁上以浮雕手法,把该地出产的无公害种植、有机养殖的高山蔬菜、水果、家禽、家畜琳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也吸引了很多“好摄”者前来取景。
新宅镇地域广阔,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奇石幽谷,溪涧纵横,气候独特,民风淳朴,历史悠久。在打造旅游景区全域化的建设中,新宅镇因地置宜,按照村庄的特色产业,建造浮雕、雕塑等,以形象再现当地的产业特色和秀丽风景,带动乡村游项目蓬勃发展。(王东方)
文/王东方,浙江省武义人。浙江金温铁路开发有限公司员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金华市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铁道摄影家协会会员,新华在线副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