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格在时光里的爱与暖
文/李 鑫
他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她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妖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妖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在璀璨如锦的年华里,他陪她一起与青春约在微醺的清风里,向来缘浅,奈何情深,眷眷浮生身似客。大观园中皆是过客,谁敢说是这里的主人呢?那一场绝世之恋悲剧之中却刻画了那么多经典的永恒画面,让爱在静谧中沉淀,让暖在灵犀中绽放,寻一缕馨香,写一瓣时光,黛玉的泪光点点不正巧合绛珠仙草“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神瑛待者”的誓言吗?
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能换来今生的一次的相遇,更何况这“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呢?眼前之人亦觉眼熟,恰似久别重逢,只见他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已显出“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那些尘缘,依旧在岁月里翩跹,等待命运的花好月圆。那些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幽怨,总是缠绵在岁月的屋檐,依旧旧时模样,不知尘世变迁?清澈的记忆,悠远了倾城的温暖。宝黛初逢,情窦初开,日月盈福,映空有恋,爱锁流光,梦开暖年,他为她沉淀流年带不走的爱与暖。庭前坚忍的暗香,明媚着岁月的简单。一些心情,缠绕着远方的悲喜;一些感情,生长着岁月里的尘埃。午睡解闷的那个故事或许不知笑过多少次?

一首《杏帘再望》为之解围,“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已找到了最佳的注释。《黛玉哭花阴诗》:“颦儿才貌世应稀,独犯幽芳出乡闺;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这是被拒之门外的寄人篱下的悲伤之感,如果说这首诗足已令黛玉泪流满面的话,那么《葬花吟》的那种“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画面应是痛彻心扉的绝唱。黛玉因前一天晚上去怡红院看宝玉时受到晴雯不开门的冷落,回来后双手抱膝,两目含泪,一直坐到二更天方才入睡。
次日是四月廿六日,时交芒种节。古风俗在这日都设各色礼物,祭花神。因芒种过后,进入夏季,众花皆谢,花神退位,故需要饯行,闺中更风行这种风俗。黛玉因昨夜失眠,次日起床迟了。闻得众姐都在园中做饯花会,连梳洗了出来,与宝钗、探春一同站着说话。宝玉来了,探春把他叫到一边说了几句话,这时宝玉回头一看,独不见黛玉,他一直奔向那日黛玉葬桃花的去处,忽听有呜咽之声,哭得好不伤心,听着一面低吟,一面哽咽,此时的宝玉听得“痴倒了”。瞬间,很幸福,虽然很遥远,有一种等待,终会安息在生命的心头。承受着这份煎熬,或许,有爱就足够了,不求结果,不求同行,心心相许,岁月安然••••••
一曲《葬花吟》字字珠玑,句句入心,想像奇特,忧伤浓烈,黛玉的复杂精神世界跃然纸上,暮春的凋零,家族的没落,环境的摧残,最终成就了她坚贞不屈的傲骨形象。此时的宝黛还能做到心有灵犀吗?几许灵犀,几许懂得,璀璨了幽幽夜空,深邃了悠悠明光。无论走来,还是走远,遇见,感动,毕竟美丽了生命。闭上眼,睁开眼,都是远方,那年那月那时光。早忆沉淀的感情,在久远的时光里明媚着,挥之不去。相守着,便满心欢喜,用我所有的慈悲和心疼,许你此生不离不弃••••••

黛玉每年春分、秋分后必犯旧病,今秋随贾母又多玩了几次,未免过劳了神,又咳嗽起来,觉得比往年又重,总不出门,在自己房中休养。这日晚上,喝了两口粥,仍歪在床上。不料日未落时变天了,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且阴得沉黑,兼有雨滴打着竹梢,更觉凄凉。在灯下看诗,遂心中有感,拟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之格,名为《秋窗风雨夕》,此时的黛玉在字字句句中传递着的是更加忧虑、苦闷、颓伤之感,诗中共用了十五个“秋”字,着实展现悲秋色彩。如果说宝玉还懂黛玉的话,那就能在第一时间辨别出《桃花行》自然是潇湘妃子的稿子了。
黛玉寄居于贾府,“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她这样一个具有叛逆思想的人,在这种环境中生活,怎能不感到有极大伤悲痛苦和压抑?那些经过流年的感情,跌至谷底,依然在血脉里循环往复。流连着那些默契的相知,穿行于过往的岁月,那些怦然心动的字句,在时光里慢慢发芽,滋长,无语脉脉,芬芳了年华,晶莹了整个世界••••••通过以灿烂鲜艳的桃花与寂寞孤独的人的反复、全方位的对比、烘托,塑造了一个满怀忧虑、怨恨而又无力自拔的贵族少女形象。“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是她自我的哭诉与写照,以花自喻,内心深处的无限感慨何人懂,只盼宝玉能懂。
时光深处,读懂了淡然,便拥抱了静美。不远,也不近,或许就是岁月的极致。有一些情怀,难以自抑,遥望夜空,难以抵达。聆听,明媚着心底的光阴,温婉着岁月的眼眸。生命,共同走过的痕迹,会永久住在心中。默默坚守,忘了自我。谁又能一直执着,只有黛玉,灵犀,无言,却能风雨相守,却能冥冥之中依旧。命中注定,宝黛重逢了那些青梅竹马的情怀。那些虔诚,在岁月里欢颜,只有那缓缓流淌的深情无可取代。

九十一回的“参禅语”或许才是黛玉最大的心理安慰。宝玉的态度很坚决“任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宝玉心中的黛玉是唯一的,宝玉不能自主怎么办?心中早已有了答案。黛玉的“水止珠沉,奈何?”宝玉发誓“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心已随人而去,出家才是最好的归宿。那些无动于衷,是否卑微了痛楚?轻狂了岁月?或许一切都是天意,一点灵犀,擦肩而过,尽绽妖娆。最绝望的时候,是否会遇见最美的风景。失去黛玉,你又何来欢颜,质本洁来还洁去,轻轻洒落一地纯白。天若有情,人常在,便是最美的慈悲,最深的感恩。
这场伟大的爱情悲剧之中竟有如此之多的经典诗词以及经典画面,纵然是“苦绛球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我们情愿相信这场爱情里有那么多爱与暖的瞬间,在璀璨如锦的年华里,他陪她一起与青春约在微醺的清风里,向来缘浅,奈何情深,眷眷浮生身似客。多年以后,多少人与事,还能一如既往?一些牵绊,仍然会在心灵深处暗暗滋长。一些执念,注定只能在岁月的庭前水榭间飘落。谁是谁的深爱,谁又能明白谁的离开?

【作者简介】
李 鑫 女 1978年生,黑龙江明水人。明水县滨泉中学语文教师,热爱教育事业、不羡仕途移志。明水县红楼梦学会副会长,明水县散文学会会长。明水才女之一,以咏《十二金钗》800字系列散文35篇赢得众誉。常组织学生参加县里举办的各类文化及公益活动,深受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好评。多有散文、诗词、研红文章类作品发表于中华诗词学会、黑龙江省诗词协会媒体平台,《冰心文化传媒》—上海头条及县级以上书报刊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