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路历程》连载(四十三)
作者:张坚
读书是人生的崇高境界
“大红大紫非我有,满床满架复何求;人生百样各有得,一世读书抵封侯。”这是一位学者的名言。这句话充分说明人生万事之中,唯有读书是最重要的事情,唯有读书才是人生追求的崇高境界。
书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书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路标,是智慧的启迪,书是我们连接过去走向未来的桥梁。通过读书,能引导人们登堂入室,从中吸取丰富的人生营养,领略中外文化真谛,进而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审美意识、鉴赏能力和人生品味。通过读书能使人们精神世界得到充实和提高,使人们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对于一个时代社会风气的变化至关重要。英国著名诗人拜伦曾说:“一滴墨水可以引发千万人的思考,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这说明读一本好书,不仅可以品味一时,更可以受益一生。
读书有精读和泛读之分,精读就是要细嚼慢咽,深刻领会其真正的内涵,融会贯通,并在实践中运用自如,举一反三,不断深化。泛读则是浏览式的一读,只知其大意,不再深下功夫。
读书除了精读本身专业或者事业需要的书籍,同时还要多读一些其他经典佳作,以获得更多的知识,拓宽视野,充实提高自身的才智,这也是修身养性之道。《论语》中说读书使人充实,并列举了读各种书的好处。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明,哲理使人明白,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所以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积土而成山,积水而成海”,方知治国安邦、治理山河、平衡生态、处人处事的方略。同时博览群书,可以使人们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读书、求知来改善,正如人身体上的某些疾病和缺陷,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调整和治疗,增强体质,来抵抗和防御。书是一味最好的精神和保健良药,凡是喜欢读书的人,以读书为乐、勤于用脑的人,精神上都比终日无所事事的人活的充实,活的健康,活的明白,活的有质量,活的与时俱进。
学止于行而已,读书当明体达用,这是我国的老话。就是说,要学以致用,言行合一,践于行动,方是一个读书人的最终目的。如果读书无助于做人和行事,与未读无异。即是对句句是真理,字字如珍珠的宝书,只能用所记的词汇,引经据典,头头是道,纸上谈兵,终无实际本领,只不过是“书橱”而已。正如《三滴血》剧中的县太爷“晋信书”,死读书,不懂书,读成书呆子,不分春夏秋冬,滴血认亲,把人家父子、姐弟活活拆散,到后来吃了官司、丢了官,才明白过来,说什么“读书不明难致用,回家还要对清灯。”
为了造成全民读书的高尚氛围,我国把每年4月23日定为读书日,倡导读书,弘扬中华文明,弘扬中华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全国人民建设祖国的正能量,使中华民族雄伟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017年4月读书日作
耕读传家
我很尊崇祖先们“耕读传家”的遗风遗训。耕,乃农耕。读,是读书。传,为世代秉承。“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农耕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耕人家的命根子,也是全民的命根子。电视剧《天下粮田》中乾隆皇帝说“国运昌盛靠粮田,天下粮田暖江山”。没有农耕,人们就失去了生活的物质保障,无法生存。没有农耕,也就失去繁荣社会经济,建设国家的物质基础,一切无从谈起。而读书同样重要,通过读书,才能使人们修身养性,培养造就各类人才,才能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这是治国安邦之本。没有读书,人们就变得愚昧无知,社会就停滞不前,民族就很难兴旺发达。不读书的人是可怕的,不读书的民族是可悲的,不读书将会误国误民。耕与读好像人们的左臂右膀缺一不可,就是既学做人,又学谋生。所以人们将“耕读传家”祖祖辈辈相传,世世代代继承着,成为传家、持家、治家的遗风遗训。
耕植于沃土,读为书香之家。“耕读传家”是先人们在历史的发展和农耕文化的活动中,对耕读重要性的认识和深刻的体会。它不仅仅有先辈对后辈持家的要求,更是对后代提出以农为本、读书上进的殷切希望。“青灯一盏展书卷,儿孙励志得此情”,这种朴素的世界观,深深的印刻在人们的骨子里。正因为开卷有益的思维,所以人们才有热爱农业,不忘根本,倡导读书,知书达理,文明做人,诚善待人的好风尚。
耕读文化,源远流长。我们所处的农村是一本厚重的书,勤劳、书香弥漫是我们这里常年的气候,有着让人吮吸不尽的知识典藏和文化遗产。“农耕、书香伴我行”,让我们以发扬“耕读传家”这种特有的传统文化载体来感知城乡的温度,获得它赐予我们的那份光热,让疲惫的心灵、物欲的世界,都在农耕、书香的滋润下,变得大雅、大美、大气、包容、舒心。
作于2015年初春

作者简介:
张 坚,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革委会生产组、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区划办、农村改革试验办等部门及建陵公社任职工作。当选过县党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届县委候补委员。在岗期间,贯以清正勤奋,忠党敬业,求真务实,不鹜虚声。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劳不息,建园务果,看书习文,《心路历程》留踪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