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86392301352.]()
![1586392315866.]()
《心路历程》连载(四十一)
作者:张坚
诚信是做人的根基
按照有关文字解释,“诚”是真诚、诚实,“信”是守承诺、讲信用。诚与信是互释、互联的,“诚,信也”,“信,诚也”,诚信是守诺践约无欺。而在社会生活中,“诚”主要指主体的内在品质,即“内诚与心”、“信”主要指主体的内在品质的外化,即“外信于人”。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之本在诚”。诚是天之大道,是大自然运行的规律,也是天人合一之源,是天人相通的媒介。正是《中庸》书中说的“诚”是万物的发端和归宿,也是万物本然之心。《吕氏春秋》中说“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所以说天下万物都能茁壮成长,人类的生存,都是天地日月的无私诚施,而天地日月并无索取和役供。倘若失去了诚,大自然就会五行失调,阴阳无序,轨迹莫测,不要说人类的存在,天地间也不会有任何生命的存在了。人们只能持以“诚”字,按照天之大道作为,才能成就自己,成就万物,进而与大自然同体,参天地之化育。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成为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建立了大唐盛世。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天下为公”、“三民主义”,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蒋家王朝,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所有这些,都是按照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及民心所向,历经奋斗而成功的,这都依赖于一个“诚”字。如果我们失去一个“诚”字,为心所欲,违背了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不但将会一事无成,而且会破坏事物的平衡发展,失去“诚”的慧根。
信是人之大德,是做人的根基。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人都不能游离于这个群体之外,而要游刃有余的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首先就要具备“信”的美德。《论语》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无信而不立”。可见孔子把诚信作为人们立世的首要品德。官无诚信而失民心,落骂名,自垮台,民无诚信而缺美德,昧良心,自断路。
诚信是修养出来的,不修养则无。《三字经》开头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就是《中庸》所说的人天生有至诚的本性,也离不开后来的修养。历史上的“圣人”,不过是既有天诚的本性,也有后来勤学修养的功夫,他们的行为才能自然而然的符合天道的原则,这样的人就被称为“圣人”,也就是“自诚明”。而我们绝大多数的普通人,虽然天生内心有诚的慧根,但由于社会是个大染缸,鱼龙混杂,相互渗透,诚信的观念很难完全树立起来,这就必须经过我们后天的培养和教化,也就是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达到《周易》中说的“后天而奉天时”,做到“自诚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就是怀着一颗赤诚之心,身先士卒,模范带头,挺着患癌症之躯,以忘我的革命精神,带领全县人民和风沙、内涝、盐碱等自然灾害作斗争,三年内使兰考的穷困和自然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受到世人的称颂,成为广大干部学习的榜样,树立起一座光辉的丰碑。我们所知的许多农民企业家,由于坚持诚信经营宗旨,由进城务工、手工作坊、摆地摊逐步发展壮大,后来成为大企业家,这都是以诚立身,以信立业的结果。
总之,诚信不仅是天之道,也是人之大德,就像孟子所说的“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行有道,达天下,人只有具备了诚信的美德,才能“天道酬勤”、“厚德载物”,成就自己,成就万物,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也是我们做人的根基和向往。
![]()
作者简介:
张 坚,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革委会生产组、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区划办、农村改革试验办等部门及建陵公社任职工作。当选过县党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届县委候补委员。在岗期间,贯以清正勤奋,忠党敬业,求真务实,不鹜虚声。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劳不息,建园务果,看书习文,《心路历程》留踪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