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路历程》连载(三十七)
作者:张坚
游览西安革命公园
2018年11月我在西安小住,游览了西安革命公园,深感这个公园不同于普通公园,它是为纪念国民革命时期西安围城时死难的军民而建的一所革命公园,有着重大的革命纪念意义,也是对民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1926年4月15日,北洋军阀刘振华率领10万镇蒿军进入关中,围攻西安,放火烧毁城外麦田10万余亩,强征民夫在城外挖掘了一条3公里的断绝沟,企图迫使全城军民投降。而国民革命军将领杨虎城、李虎臣率领西安军民奋勇抵抗,坚守城池达8个月之久,在弹尽粮绝之际,冯玉祥、于右任率领各路援军及时赶到,击溃镇蒿军,西安城遂于同年11月28日得以解困,重见天日,时称“二虎守长安”。围城期间,城内饿死、战死的军民达5万人之多,约占当时西安城内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为纪念守城死难军民,1927年3月冯玉祥、于右任率西安各界人士聚众进行公祭,倡议建立革命公园,西安党政军民数万人,自发背来两万多袋黄土,负土修筑东、西两个大冢,分男左女右集骨安葬死难军民骨骸3千余具,并建立烈士祠、革命亭,供人们凭吊纪念。
西安解放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对革命公园进行整修扩建。现在公园占地156亩,主要建筑有革命亭、忠烈祠、东烈祠、西烈祠及东、西大冢等组成。公园内万株名树环抱,花坛、亭台、莲池相伴。革命亭前的喷水池,立有太湖石,相传为唐兴庆宫遗物,在园中自成一景。园东北有宽敞的展览室,有书画展出,西南的“棋艺之家”,为棋艺爱好者的活动场所,还有新开辟的儿童游乐场。北面是人造湖,湖上架设曲桥,并建有湖心亭。西北有假山,山上有石洞、茅亭等设施,环境优美,宁静清雅。
1952年,为纪念在渭华起义为革命献身的共产党员王泰吉、王泰城二烈士,在公园东南角修建了烈士亭,亭内有纪念碑。1993年建造了高大魁梧的杨虎城将军全身戎装铜像,基座雕刻着“民族英雄,千古功臣”八个大字。之后,陕北红军创始人刘志丹、谢子长烈士的雕像相继落成。刘志丹立像为汉白玉雕塑,基座有毛主席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总理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谢子长雕像的基座上有毛主席亲笔为他撰写的“生平”,并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还有中共中央西北局的题词:“一生为人民创造红地,百姓到如今叫你青天”。
公园中心的革命亭,为三层结构的仿古建筑,飞檐攒尖,高大雄伟。“革命亭”三个贴金大字,由冯玉祥将军亲笔提写。亭的正门两侧书写着“生者千古死者千古,功满三秦誉满三秦”的词联。革命亭两侧竖立着12通纪念围城殉难军民和壮烈牺牲的英雄们的石碑,分别有冯玉祥、于右任、杨虎城、李虎臣等题写的碑辞。
革命亭前广场东西大冢旁书页状的石碑上,雕刻着由于右任书题 的两首《纪念殉难军民的碑辞》,右曰:长安之民,为革命守,长安之城,为革命有,以牺牲而求解放兮,将脱人群于锁钮,世方同此饥疲兮不朽。
革命亭紧后是庄重辉宏的忠烈祠,大门两边立柱上题有:“军威战功颂百世,碧血赤胆悼千秋”的词联。祠内有革命历史图片展览,展有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27年大革命时期在孙中山先生和共产党领导下,陕西人民为推翻满清封建王朝和北洋军阀统治的革命斗争史,特别是1926年刘振华围困西安,“二虎守长安”的英勇斗争史,1928年5月刘志丹、唐澍等发动的渭南、华县农民起义以及刘、谢、习创建陕北革命根据地等革命历史图片展览,供人们参观学习。
公园先后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党史教育基地和西安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观览革命公园之时,我由然联想到郑志俊先生所著的《夕拾朝花》书中有一文“吴光照:慧流桑梓,德被阖邑”,说道在刘振华围城之际,我县沿村的吴光照时任陕西省议会议长,为官清正,体恤民情。他与当时历任陕西督军的陈树藩、刘振华关系甚洽,又与吴佩孚联宗,当1926年刘振华率10万镇蒿军围困西安前夕,刘向吴私下通信招呼,请吴家人全部出城,免遭兵燹之灾。吴回复说:“我是陕西人,家住在西安,你要攻打陕西,围困西安,我只能和大家一起遭罪受难,绝不能丢下民众不管,只领我一家去逃命偷生。”刘振华无奈,只能在军事布置上作了姿态,对吴家公馆住地甜水井街(今称南府街)的小南门定时开放,早晚各半小时,好让吴家人出城找粮找吃的,赖以活命。这个“人情”自然被城内的“二虎”守军所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被围困而几乎窒息的西安孤城。当11月冯玉祥率军入陕,解了西安之围,饿得奄奄一息的几万西安军民,食品不能马上就有,吴光照心急如焚,他立即派人到礼泉、乾县传话,让当地官员、士绅动员民众,各家各户烙好锅盔,用几十辆马车送往西安,免费发放给饥饿至极的军民,解了救命之急。这是吴光照在刘振华围城中作出的巨大奉献,得到众人的称颂。
1932年,吴光照去世,葬于西安城南,葬地人称吴家坟。
2018年11月作


作者简介:
张 坚,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革委会生产组、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区划办、农村改革试验办等部门及建陵公社任职工作。当选过县党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届县委候补委员。在岗期间,贯以清正勤奋,忠党敬业,求真务实,不鹜虚声。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劳不息,建园务果,看书习文,《心路历程》留踪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