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路历程》连载(三十五)
作者:张坚
伟大的首都北京城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元明清历代的国都,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中国第二大城市。她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与天津接壤,其余为河北省域环绕。古人这样描述北京:“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也。”
北京有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五十多年的建都史,元称大都,明清称京师,解放前叫北平,新中国建都为北京。北京是全球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荟萃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国内外人们想往的旅游圣地。
北京的社会建设发展最快,城域迅猛扩大。我去过北京三次,每次都有新颖的感受。前两次是赴北京参加有关会议。第三次是陪同老伴随团赴北京旅游,这次我们是在2012年3月12日单飞单卧去的。是日下午五时从咸阳国际机场登机,返经宁夏中卫机场飞往首都北京。晚上九点许飞入北京境内,在远处看荧光一片,一望无际,飞到城区上空,只见万家灯火、排排路灯、各色霓虹灯闪烁,流光异彩,把整个城市照的通明,像连珠似的大小车辆在大街小巷里爬行,真是一座繁华美丽的大都市。
在北京,我们用三天时间游览了以下景点:
第一天观览的是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的中心,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占地面积44公顷,东西宽500米,南北长800米,地面铺设花岗岩地板。广场北起天安门,南至正阳门,东起历史博物馆,西至人民大会堂,南端有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广场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
在这里,我们首先参观了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了毛主席遗容。早晨七点赶到广场,排队的有万余人,八点开门,两队似长龙般的人群,徐徐进入纪念堂。纪念堂摆放着青松翠柏,白花簇拥,安静肃穆,人们进入纪念堂向毛主席塑像三鞠躬,然后聚精会神地瞻仰毛主席的遗容,他是那样的安祥,使人们了却了没有见过毛主席生前面容的心愿。
天安门是北京标志性的建筑物,雄伟壮观。原名承天门,明成祖朱棣于永乐15年(1417年),营建北京皇寝宫殿,同时与永乐18年建成承天门。到清顺治8年(1651年),改建后称天安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五.二零运动都在这里发生。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和各届国庆阅兵活动都在此举行。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并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从此天安门成为新中国的象征。他的图案镶嵌在国徽中央,天安门正中挂着毛主席的画像,左右两边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有一首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表达了各族人民的心声。
建国后天安门广场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改建、扩建工程,完工后的广场,显得更加雄伟壮观,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国繁荣富强的象征。
人民大会堂是20世纪60年代初建造的。大会堂坐西向东,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高46.5米,占地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之一。大会堂建筑成“山字形”。两翼略低,中间稍高,四面开门,外表为浅黄色花岗岩,上有黄绿相间的琉璃瓦屋檐,下有5米高的花岗岩基座,周围还立着134根高大圆形廓柱。大会堂正门面对天安门广场,门额上镶嵌着国徽,迎面有12根浅灰色大理石门柱,直径2米,高25米。大会堂建筑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中央大厅即万人大礼堂,北翼是有五千席位的大宴会厅,南翼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楼,还有接待外宾的客厅和富有地方特色的各省市自治区会议厅。国家的重大会议和外事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大会堂的建筑受到国内外各方人士的赞美!
接下来我们参观了故宫。故宫是明清24位皇帝在此主政和皇家御用建筑群,称谓“紫禁城”。我们通过外金水桥,从天安门城楼大门进入,过午门经内金水桥到太和门广场。内金水桥是紫金城内最大、最壮观、最华丽的一组石桥,正中是御路桥,供皇帝专用,紧靠东西两侧为王公桥,供皇亲大臣通行,再两侧为品级桥,供三品以上的官员行走。太和门广场宏大开阔,有古老的铜鹤、铜虎、指南针、日晷、地震仪等古老设施,两边还有铜铸防火大水缸。经过广场,就到太和殿。
太和殿是紫金城内至尊的大殿,即所谓皇宫中心的“金銮殿”。这里是皇帝举行重大朝典的大殿。殿内正上方有四个金色大字:“正大光明”,正中间是皇帝登殿的宝座,建筑最为富丽堂皇。初建于永乐年间的15世纪初,后经数次灾毁和重建,明嘉靖王朝改名为皇极殿。
依次下来就是中和殿。这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并召见执事官员朝拜的地方。
保和殿,是明清皇帝宴请王公大臣,举行殿试等的地方。其意为“志不外驰、恬静守治”,以保持宇内和谐,才能福寿安乐,天下太平。
养心殿,清代有八位皇帝先后居住在这里,曾是慈禧、慈安两位太后垂帘听政的地方。
乾清宫,是明清朝皇帝日常起居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交泰殿,明代为皇后千秋分受庆贺礼物的地方,清代用来存放“清二十五宝”御玺。
坤宁宫,明清代皇后的寝宫,西端四间辟为萨满教祭神的场所,东端两间是皇帝大婚的洞房,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绪三位皇帝均在此成婚。
文华殿,初为皇帝便殿,太子践祚之前,先摄事于此。为明清皇帝经筵的场所。
武英殿,此殿有大量的刊刻书籍,图书完善精美,书品甚高,堪称殿本。
故宫北尾是御花园,这个花园既有江南园林之秀,又有北方山水之美。还有一对夫妻树,根和枝都攀生在一起,甚为奇观。我们在这里留影纪念。
走出神武门就算游览故宫结束。神武门对面的煤山有一颗大树,就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亡国自缢的地方。
第二天观览颐和园。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山脚下,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15年(公元1750年),距城区15公里,占地约293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形式而建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是保存最完整的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与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清乾隆15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清漪园,形成从现在清华园到香山长达20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10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14年(1888年)重建,改为颐和园,作为消夏游乐之地。光绪26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军阀混战,又遭破坏,后来经过多次重新改建,形成现在这样的颐和园。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其中水面占3/4,园内以佛香阁为中心,有景点建筑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座大小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建筑3000多间,古树名木1600多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是有代表性的建筑,他们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气势恢宏,有“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之妙。
整个园林大致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大部分。以仁寿殿为中心的行政区是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地方。人寿殿后面是三座大型四合院,即乐寿堂、玉澜堂和宜云馆,分别是慈禧、光绪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宜芸馆东侧的德和园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之一。颐和园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了一条层次分明的中轴线,上下是一条700多米的长廊,长廊枋梁上有8000多幅精致的故事性的彩画,长廊之前是昆明湖。万寿山后有后湖,古木成林,有藏式寺庙、苏州河古买卖街,后湖东端有仿无锡寄畅园而建的谐趣园,小巧玲珑,被称为园中之园,这就是颐和园的整体布局。
接下来参观了北京天坛。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每年举行祭天祈谷大典的场所。始建于明永乐18年(1420年),以后历经改建、扩建,至清乾隆年间(1736至1795年)最终建成。
天坛是世界上现存最大,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天坛有祁年殿、园丘、皇穹宇、丹陛桥、长廊、斋宫、神乐署等明清时期古建筑600余间,园内数百亩地,古柏森森,环抱成荫,异常的清雅。皇穹宇因其有神奇的声学效果而被称为“回音壁”,从这头说话那头清晰可听,这是中国古代声学建筑的代表作。1918年天坛被开辟为公园,1961年3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天坛以“园丘清音”入选北京16景之一。1998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天坛列为世界遗产名录。
第三天,登万里长城。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历史悠久,闻名中外。城墙间有炮台枪眼,用于抵抗敌军。长城始建于秦代,至今已逾二千二百多年。历经风吹雨打,自然蚕食,残缺不全,唯北京境内的燕山八达岭地段保存最为完整,经过多次修整雄风再现。
“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沿着山坡台阶一步一步登上长城之巅,一眼望去长城形如一条巨龙,弯弯曲曲盘踞在燕山之上,雄伟壮观极了。加上密茂的山林野花、万紫千红的山景陪衬,把长城景区装扮的特别优美。伟大的万里长城的建造,见证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雄心壮志和高超的智慧。也是中华精神的显现。
当日返回城内,还参观了军事博物馆、鸟巢、水立方和王府井大街。
军事博物馆里展出的有历代的各种兵器和现代的军事装备,应有尽有,规模非常庞大,观览后使我们对古今的兵器变化和军事科技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鸟巢、水立方是北京举办奥运会的中心赛场,场地弘大,周边开阔,花坛草茵,名树成行,十分壮观。鸟巢外观是全钢架式的建筑,结构非常坚固,雄伟奇特,据说内部设施现代而先进,可惜未能进入室内参观,留下遗憾。
改造过的王府井大街,现在成为步行大街,高档商场林立,街道整洁美观,过去闻名的王府井百货大楼与周边的大商厦相比变成小矮楼了。
第四天专程去天津旅游。天津是我国古老的国际商贸港口大都市。历史上多次受到外国列强的侵略,遭到过严重的破坏。解放后天津作为我国直辖城市,城市和港口建设发展的很快。我在1988年12月去过天津,这次到这里看到的是旧貌换新颜,真有认不出的感觉。一到市区大道两旁树木成荫,花坛点缀,高楼大厦林立,清新美观,呈现一派现代商贸大都市的气派,看不见昔日城市的旧貌。就连过去有名的天津劝业场,也很难进入人们的眼帘。有名的海河横穿市区而过,更加增添了城市的活力。
在这里,我们参观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这是国内最大的纪念馆,馆的大门外有周、邓的塑像,馆内展览有九个部分,完整的介绍了周恩来、邓颖超的光辉历史和丰功伟绩。参观后,使人十分感动,深受教育。
在市内,还有清末大臣曾任民国政府副总统及代总统冯国璋的官邸。古老式的独立建筑,庄重大方美观。外场上摆放着清代作战用过的土炮,这是中华儿女抗击帝国侵略的铁证。
最后来到天津大港,这是国内最大的港口之一,我们登上游轮在波涛的海面上游荡,只看海上水连天、天连水、白茫茫一片,海洋气息扑面而来。海岸边停泊着密密麻麻的数不清的货轮,百舸争流,给港口增添的格外繁华的景象。通过这个港口可以看出,我国海港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作者简介:
张 坚,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革委会生产组、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区划办、农村改革试验办等部门及建陵公社任职工作。当选过县党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届县委候补委员。在岗期间,贯以清正勤奋,忠党敬业,求真务实,不鹜虚声。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劳不息,建园务果,看书习文,《心路历程》留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