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路历程》连载(三十一)
作者:张坚
金陵都府南京
1989年11月,我随县委组团一行12人,赴江浙学习考察农村改革经验,下榻在南京军区宾馆,参观了南京的名胜古迹及其美丽风光。
南京简称宁。我国东南部重镇,位于长江下游,濒江临海,有三千年的文明史,有二千六百年的建城史,有五百年建都史。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我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存。
南京山水城林融为一体,江河湖泉相得益彰,长江穿城而过。紫金山风景秀美,幕府气势雄伟,秦淮河、金川河萦绕其间,玄武湖、莫愁湖点缀城中。特别是城东面的钟山,是江南四大名山之一,方圆31平方公里,主峰海拔448米,像一条巨龙似的盘卧伏地;西边是巍峨屹立的石城,象一只猛虎踞地而坐。这就是所谓的“虎踞龙盘”。又因山顶常有紫云围绕,而得名紫金山,山上建有我国最早的天文台。李白有诗云:“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
我们在这里首先观仰了庄严肃穆的中山陵。中山陵坐落在钟山南麓。据资料介绍,中山陵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于1920年破土奠基,1926年6月1日孙中山灵柩由北京迎来安葬于此,并塑有孙中山先生的立像,屹立墓前。中山陵园占地二千多亩,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前邻平川、后靠青山,布局严谨、雄伟壮观。中山陵由我国杰出的建筑师吕彦直设计并兼陵墓建筑师。整个陵墓建筑群平面成警钟形,寓意十分深刻。从陵门到墓室,平距700米,高差70米,有392级台阶,10个平台,从牌坊、陵前、碑亭、墓道,一直到祭堂和墓室,全部纵向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陵园主建筑和392级台阶,主要采用坚固美观的花岗岩、金山石为材料。这些石料,大部分来自福建、北平、苏州、青岛、香港等地。从牌坊到祭堂的顶上,覆盖的都是蓝色琉璃瓦,显得华丽壮观肃穆庄重。
观览中山陵之后相继参观了雨花台、总统府、秦淮河景区和日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雨花台建有一座高大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上雕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这里满地都是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雨花石,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游客们都在这里检拾雨花石留作纪念。
总统府所在地熙园,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大门上刻写着“总统府”三个大字,总统府不仅是中华民国政府所在地,也见证着太平天国和两江总督衙门的兴衰。中西结合的院落,西式的办公楼,中式的花园,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透着江南古典园林的风格。这里分别有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和蒋介石的办公住所,两室相对,但二人的思想理念和政治路线不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深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而蒋介石的独裁反共行为,受到全国人民的斥责。
秦淮河是南京最大的地域性河流,也是南京的母亲河。素有六朝烟月之地、金粉荟萃之所、十代繁华之地。衣冠文物,盛于江南,文采风流,甲于海内。十里秦淮为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汇集之地。这里的乌衣巷、朱雀桥诗洒风流,商贾云集,青楼林立,鳞次栉比,华灯灿烂。杜牧在此游览写有千古名篇: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夫子庙是秦淮河畔地标建筑,是秦淮风光的精华。始建于宋代,也叫孔庙。舍友书院是古时各王朝讲学考举贵地,是老南京最具文明风味的地方。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位于市区西江东门茶亭东街,有万人坑,坑内的死骨堆积如山,是日本侵略军在南京实施残忍大屠杀的见证。被杀害的南京市民各类人士30万之众,被杀害的人们的姓名,一一都刻在石碑之上。根据历史档案记载,日本侵略军肆无忌惮大杀大砍,他们还疯狂的开展杀人大比赛,单人杀过100人者,还要受到嘉奖。杀过100人,还要杀到150人。走进纪念馆,听着讲解员的讲解,配合日军侵略南京及大屠杀的实况音响,使人越看越听越悲伤越气愤,更加清楚地看到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现在我国把日军南京大屠杀的12月13日定为“国耻日”,年年纪念,不忘国耻,唤醒民众爱国热情。2014年同日,国家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公祭活动,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庄严致词,几万人参加,其意义非常重大。公祭结束时,放飞三千只和平鸽子,象征着缅怀30万遇难的中华同胞和人民要求和平的祈愿。




作者简介:
张 坚,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革委会生产组、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区划办、农村改革试验办等部门及建陵公社任职工作。当选过县党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届县委候补委员。在岗期间,贯以清正勤奋,忠党敬业,求真务实,不鹜虚声。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劳不息,建园务果,看书习文,《心路历程》留踪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