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民间艺术海洋里的
草根工匠——王舍安
文/王东方
30多年前,当看着王舍安背着一床“手指一戳一个洞”的棉被和几个缺了口的碗碟在武义县城江山新村做木匠,讨生活时,认识王舍安的人打死也不敢相信今天的王舍安会成为一个集绘画、泥塑、根雕等为一体的民间艺人,并且其作品连获省市级、国家级的大奖,成为武义民间手艺人中的“金名片”。我曾多次采访王舍安,越采访越不好敲键盘。他的手艺太“杂”,不知从何处入手。其学手艺和创业过程的时间上有的同步进行,有的相互参杂,又都有建树,难以取舍。不仅是绘画、泥塑、根雕等,国画、书法亦颇有造诣,不能一一尽述。只得“胡乱”整理了以下几个片断,以飨读者。

王舍安的贫困人生
说起王舍安家的穷,妻子俞若平最有发言权。俞若平和王舍安都是武义县俞源乡俞源村人,青梅竹马。当年结婚时,王舍安一家7口人生活在仅20多平方米的一个老房子里,还是上世纪50年代土改时分来的。实在太挤,平时王舍安就睡在谷柜上。虽然不是上门女婿,因实在没有房间做新房,婚礼是放在女方家办的,这在整个村也是绝无仅有的。
今年51岁的王舍安说到以前的贫苦生活,至今还是忍不住眼眶发红。当他两三岁时,母亲就因肺病经常大口、大口地吐血,16岁时母亲去世。父亲则常年胃疼,家里一点钱都买成了药。七八岁时王舍安就已经在田间拔猪草、放牛了,十一二岁时就每个周末到山上砍柴,还要走七八里的山路挑回家。一次王舍安肚子疼,想休息一个周日,但想到父母的身体,王舍安还是忍着肚疼去山上砍柴,回来的路上实在痛得吃不消了,就半途扔下担子回了家,但家里拿不出一点钱让他治病。王舍安痛得在地上直打滚,一位邻居看到了,让王舍安吃下去一碗陈醋,“打”下了虫子,才治好了王舍安的病。15岁那年的一天,王舍安在县城附近一个早餐点,意外地被一大锅开水烫伤,没有钱上医院,就到一个已出嫁的姐姐家涂了菜籽油了事,结果不久,两只腿长满了亮晶晶的水泡。但就是这样,王舍安也没叫一声疼,更没到医院配点药医治一下。有了这些经历王舍安对“贫困”,比一般的人有着更深刻的理解,贫困也磨练了他的意志。

王舍安的绘画人生
王舍安从小喜欢画画。还在四五岁时,父母每当呼唤王舍安回家吃饭时总是叫不到人。找了半天,总是在村里一些泥水匠干活的地方或在一座座古建筑里才找得到。屁大的孩子就背着手像模像样地看着古建筑里的花鸟鱼虫、人物等的雕像,非要父母拧着他的耳朵才能拖回家。经常趁大人不注意,王舍安就在家里或邻居的墙上用木炭、粉笔涂个兴起,令家人头痛不已。上学后,王舍安的书本上、作业本里都是一幅幅山水画。因家里穷,一吃完晚饭家人就倒头睡了,王舍安却不是点着蜡烛就是亮着15瓦的电灯炮在画画。不知多少次家人把王舍安当命似的画作撕碎,但这不仅没撕碎王舍安作画的梦,反而更激起了他要当个画家的梦想,还跟着村里的一位泥水匠学起了泥水画的民间艺术。

从十六岁起,王舍安就开始为生计奔忙。那时候农村照相还不普遍,农忙时他在家务农,农闲时就给村中和附近村庄的老人画黑白像。很多时候他也很象样地在各乡镇集市上摆摊,甚至还到过武义县城的戏剧院、百货公司等单位的门口摆画摊,小小年纪的他在俞源村方圆几十里就已有了一定的名声。同时,泥水画技艺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也就在这一年,俞源村的洞主庙外墙上需要画泥水画,村里把这个重担交给了王舍安。王舍安深知机会难得,找来很多画谱进行参照,在墙上画了大量的吉祥图案,30多年过去了,现在这些画像还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洞祖庙的外墙上。洞主庙内原有一幅《八仙图》,因年久已没了图形。1992年,俞源搞民俗文化村开发,洞主庙要在10多平方米的墙上重新画一幅《八仙图》,村里又将这项任务交给王舍安。通过向村里的老人了解原图的人物形象,并加以创造,王舍安重新画了一幅。这幅图中的左上角还比原图多了麻姑和寿星二仙,所以《八仙图》也就成了现在的《仙乐图》,这“二仙”是王舍安加上去的,得到了游客和村民们的认可和赞扬。

王舍安说,以前泥水画基本上都是画在寺庙和祠堂的外墙上,现在古建筑修复工程越来越多,请他去画泥水画的也越来越多,有些仿古建筑的私人住宅、农家乐也开始用泥水画来装饰了。以往泥水画的内容比较单一,以人物走兽、吉祥图案为主。后来,随着眼界的开阔,看到的各种壁画多了,王舍安觉得泥水画的内容应该更丰富一些,于是开始有创新地拓展一些泥水画内容,如将一些山水画、耕读文化、民间传说等融入其中。(未完待续)
王舍安,浙江省武义人。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浙江省百名文艺带头人,浙江省非物质遗产带头人,浙江省根艺名家,浙优秀工艺美术人才。
文/王东方,退伍军人。浙江金温铁路开发有限公司员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员,浙江省武义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铁道摄影协会会员,新华在线副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