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路历程》连载(二十九)
作者:张坚
山东名胜赛江南
1991年6月中旬,县委决定由县委副书记马骏英带领王好贤、范国柱和我等同志组成考察学习小组,奔赴山东学习考察农村改革试验的经验,我们先后考察学习了平度、莱芜、青岛市及烟台市福山区、淄博市周村区的农村改革试验经验。同时浏览了这几个地区的名胜古迹,美丽风光。
先说青岛、烟台、蓬莱,这几个地方都是海滨城市,依山傍水,一望无际的绿水碧波,但各具特色。青岛、烟台,都在历史上被外国列强侵略占领过。走进青岛市区,我们一眼就看到德意志帝国统治时期建造的具有异域情调的各色建筑群,多为红色,故名“红楼”,真乃红楼绿树、碧海蓝天。这是1897年德帝国侵略者占领青岛后,为加强德国殖民统治和对我国经济掠夺,在青岛兴建了较为完整的德式殖民统治体系建筑。后经德、日、美三代帝国主义统治,逐步形成了欧式建筑风格和近现代城市文化景观,也是青岛被侵略奴役的历史见证。
青岛这个海滨城市,气候风景宜人,市容市貌非常整洁雅观,到处都是耸天入云的独立高楼,街道楼层中间开阔明亮,花草树木如茵,把城市装饰得非常漂亮美丽。那时正值夏季,海边成群结队的男女老少,身着泳装在海里浅水区游泳戏水,加上大小船只,百舸争流,显得生机盎然。
在青岛海湾有水族博物馆,内有千百种海类动物,鱼鳖海怪,无奇不有,五光十色,活泼可爱,令游人尽兴观赏。青岛是我国海军基地之一,设有军事博物馆,规模宏大,馆藏丰富,有飞机、大炮、坦克、军舰,各类枪支兵器应有尽有,使人目不暇接,不仅供游人参观,也是军事教育的重要场所。
青岛崂山是道教圣地,景色秀丽,宗教气息非常浓郁。崂山又是我国海面线上唯一超过千米的山峰,素有海上“第一名山”之美誉。我们驱车沿海岸前往,一路尽览海洋风光。到了崂山,我们徒步走上数百层台阶,再过一道浮桥,垭口和八水河之优美风景尽收眼底。然后乘缆车上到山间,再爬上山顶,登高眺望,一面是山,三面是海,山美水美,一望无际。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鬼斧神工,也享受到大自然给人们的自然氧吧,进行了一次洗肺之旅。下山后我们粗略参观了崂山寺院。只见几位道士正在忙着他们的法事,青岛农委的同志请一位道士给我们简要介绍了寺院情况及两颗几百年的银杏树,一雌一雄,结对成伴,英姿勃勃。
在烟台重点参观学习了福山区高产优质苹果、葡萄生产基地管理作务经验,参观了该区的工业园区,厂房林立、规模宏大,特别是果品深加工突出,生产的罐头、果酒、饮料、果脯等产品质量上呈。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同时在烟台市参观了清朝在甲午战争时期建造的东、西两座炮台。东炮台景区位于市中心风光最秀丽的滨海北路的岿岱山上,始建于1891年,是清末北洋大臣李鸿章奏请光绪皇帝建造的,由德国技师督造。建成后安装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克虏伯大炮,耗资清廷白银百万余两。炮台现存主炮位三座,副炮位两座,主炮位大炮口径21厘米,副炮位大炮口径12厘米,射程可达10公里。2002年北方重工业集团公司按1:1比例复制了两门克虏伯大炮安装在主炮位上,大炮有仰俯、旋转、发射三大功能。古炮台曲折通灵,中西合璧,气势恢宏,是中国近代海防史上保存最完整的海防设施之一,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炮台公园位于芝罘区西北部的通伸岗上又称“通伸山”。这个炮台也是我国迄今保存完整既具古代城堡特点,又具有近代先进军事设施的封闭式古炮台群。它始建于清道光二年(1876年),由围墙、瓮城、演兵场、地下指挥所等组成。西炮台地势突兀,位置险要,面对海疆,视野开阔,在发生战争时进可攻、退可守,军事位置十分重要。1985年建有烈士纪念碑,山上建有护卫烟台的海防炮台,并与东炮台相对峙,所以得名为“西炮台”。这两座炮台也是中国人民英勇不屈,对抗外来帝国侵略的史证。
此外,在福山区委的安排下,由农工部部长带领我们到一渔村,乘渔船出海打鱼,体验海上打渔的具体操作情景,不巧的是海上风大,在茫茫的大海中,鱼船摇摇晃晃,使人感到头晕目眩,体会到渔民打鱼的辛苦,还有风险存在。晚上,渔民们热情地用打来的战利品,烹饪成佳肴招待了我们,使我们深深的感动主人们的热情好客。
蓬莱仙阁坐落在蓬莱市西北海边的丹崖山上。始建于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它与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蓬莱阁由吕祖殿、三清殿、蓬莱阁、龙王宮、天后宫、弥陀寺及其附属建筑组成,规模宏大,布局巧妙,风格独具,浑然天成,建筑面积达1.89万平方米。仙阁深居山巅,面临大海,凌空而起。这里一年四季景色各异,就连一日之内也变幻无穷,时有著世的“海市蜃楼”的奇景出现,惟妙惟肖地绘成一幅人间想往的神仙世界。而且还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美丽动人的传说。所以素有“人间仙境”著称于世。
相传秦始皇东巡寻求长生不老药、汉武帝御驾访仙于此。历代文人墨客慕名而至,留下观海述景的题刻二百余石。唐李白、宋苏轼留下名诗,爱国将领冯玉祥题写的“碧海的心”四个道劲有力的鲜红大字最为显目。
我们登上山峰,犹如进入仙界,神山秀水尽收眼底。进入阁内略观盛况,灵感而生。走出阁外野视,只见云雾浮动,裹缠山腰,有天无地,山望山,水映山,天、山、水融为一体。云雾散去,海中映出的山景、楼阁清晰可见,非凡的景色,令人心醉神迷,是我印象中最佳的山海景区。
正如前人诗云:嵯峨丹阁倚丹崖,俯瞰瀛洲仙子家。万里夜看赐谷日,一帘晴卷海天霞。在这里,多说说泰山。
泰山是五岳之最,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人们常说,“泰山归来不看岳,五岳归来不看山。”泰山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举,五岳独尊之称。神话传说,中岳嵩山掌管土地山川,东岳泰山,掌管人民天下,西岳华山掌管金银飞禽,南岳衡山掌管江河野兽,北岳恒山掌管森林花草。五岳皆有管守之处,唯独泰山是掌管天下的山,故为神山,这就使泰山多了几分神秘和神奇!为历代皇帝和达官文人骚客登临祭拜天皇大帝之处。
泰山,我神往已久的旅游胜地。游泰山前,从书中领略了它的雄伟神奇。据说登泰山有6666级台阶通往山顶,沿途林荫夹道,石阶盘旋,峰峦竞秀,泉溪争流,尤其是泰山极顶看日出,奇景壮观更美妙。杨朔在《泰山极顶》中写道:“登泰山不看日出,恰似大戏没有戏眼,味道稍显淡寡。”
是日,阳光灿烂,风和气爽,万里长空不见云彩,心里暗暗感谢苍天的眷顾。我们一行人,驱车行至泰山脚下,兴致勃勃拾台级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岱宗坊,岱庙建于明朝,岱庙里有李斯小篆的残碑,笔迹挺秀细腻,乃一代书法名师。
从岱庙出来,山是一层深似一层,松是一叠奇似一叠。依次慢慢的出现万仙楼、斗姆宫、经石峪,其中王母庙的七真祠,供奉的七尊塑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面当中是吕洞宾,两旁是他的至交铁拐李和何仙姑,东西两侧是他的四个弟子,所以取名七真祠。这些塑像姿态神情鲜活,自然洒脱而富有生气。
徒步跋涉至半山腰的中天门,我们已是挥汗如雨,气喘吁吁。从此上山顶,有两种选择,其一是爬行而上,路经步云桥、五大夫松、望人松、十八盘、升仙坊至岱顶,也就到了南天门。这是泰山的精华所在,有孔子登临处,可以观看唐代在大观峰峭壁上雕刻的《纪泰山铭》,典雅的古建筑,一个接着一个,丰富多彩,历代名人的书法诗词目不胜睹,其中唐玄宗的墨迹可见。其二是乘缆车直达南天门,俯首目览这一段美丽景象。由于我们不胜舟车劳顿之苦,又被“高路入云端”的天梯所阻,就选择了后者。
缆车上到南天门,在这里看了一些景点,转而依着石阶一步一步艰难的慢慢登上泰山之巅--玉皇顶。这里有玉皇大帝的殿堂,还有几座菩萨的庙宇。古今人们在此祭天,旅游的人们聚在这里祭神祈福,览山观景。此时我想起了胡耀邦总书记在党的“十二大”所做的工作报告中,曾讲我们的改革开放,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就像登泰山一样,到了南天门,不能半途而废,必须一鼓作气登上玉皇顶才有美好的前景,这个比喻太现实了!
站在山顶,放眼四望,泰山整个全景尽览无余。遍山一座座一排排的松林,奇形怪状,苍劲挺拔,精神抖擞,是俨然守卫泰山的卫士,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排下了如此气势如虹的“兵阵”。都说黄山之松奇特,其实泰山的松也毫不逊色,这是大自然给人们的灵气和灵感。孔子云:“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有诗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我们则感叹泰山,真不愧是山中之王,是众山之中的奇男子和伟丈夫!
泰山观日出最壮观,最美妙,可惜我们没有实现,深感遗憾。

作者简介:
张 坚,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革委会生产组、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区划办、农村改革试验办等部门及建陵公社任职工作。当选过县党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届县委候补委员。在岗期间,贯以清正勤奋,忠党敬业,求真务实,不鹜虚声。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劳不息,建园务果,看书习文,《心路历程》留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