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路历程》连载(二十八)
作者:张坚
革命圣地延安之旅
在我退居二线工作的1997年5月下旬,县委农工部组团赴延安考察学习。之前我未曾去过革命圣地--延安,时常想往去延安,目睹其情其景。这次随团前往有说不出的高兴,心情非常激动。
5月23日早四点启程,驱车穿过泾阳、三原地境,天亮已到耀县,再过铜川、洛川,一路尽览山川秀美之风光。中午约11点到达黄陵县城,在一宾馆用过午餐后,即驱车直往黄帝陵脚下的陵园广场,由广场拾石台阶北上便是雄伟肃穆的黄帝陵。
到黄帝陵园内,我们环视了整个景区,这里柏林层峦叠嶂,郁郁葱葱,风景优美,清雅幽静。在大殿左侧,有数十座碑刻,其中有著名的毛泽东主席的祭文和国民党蒋介石的祭文,还有江泽民、李鹏等中央领导的题字,中立大碑“黄帝陵”三个大字,为郭沫若先生所题。陵前有五千年黄帝亲手栽植的参天古柏,苍劲雄伟,气势磅礴,这是华夏峥嵘岁月、悠久文明的精神象征。大殿内黄帝像前香烟缭绕,人群涌动,是一种非凡的场面。人们以崇敬的心情祭拜黄帝,意味着中华儿女、港澳台及海外侨胞继承始祖、团结统一、共建华夏文明的心愿。我们同样是一一给黄帝上香叩拜,以表敬仰之意。
这里将毛主席和蒋介石的祭文择录如下,以飨读者。
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致词曰: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
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民族扫墓之期,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追怀先民功烈,欲使来者知所绍述,以焕发我民族之精神,特派委员张继、顾祝同,驰抵陵寝,代表致祭于我开国始祖轩辕黄帝之陵前曰:
粤稽遐古,世属洪荒;天造草昧,民乏典章。维我黄帝,受命于天; 开国建极,临治黎元。始作制度,规距百工; 诸侯仰化,咸与宾从。置历纪时,造字纪事;宫室衣裳,文物大备。丑虏蚩尤,梗化作乱;爱诛不庭,华夷永判。仰维功业,广庇万方;佑启后昆,恢廓发扬。追承绩猷,群情罔懈;保我族类,先灵攸赖。怀思春露,祀典告成;陈斯俎豆,来格来歆!尚飨!
祭拜黄帝陵后,下午前往延安,途经宜君、富县、二十里铺,一路绕山川行,尽是林层覆盖,没有秃山,清爽宜人。到了延安,下榻延安军分区宾馆。第二天参观了党中央及其领导们的住地枣园、王家坪、杨家岭、凤凰山,看到了毛主席、周总理、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居住的窑洞,都非常简朴,没有什么装饰。毛主席住的窑洞里只有一张桌子、一张床、几条简陋的坐凳。窑洞外边有毛主席开垦的小园地,种有辣椒、南瓜、西红柿等蔬菜。这是毛主席在敌人围困封锁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的见证。
凤凰山下的延安大礼堂是党中央机关开会活动的主要场所。党的“七大”等几次重大会议都是在此召开的。大礼堂设备也很简陋,只是摆放着一排一排的木制条凳,室内写着巨幅标语:“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奋勇前进”。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党中央、毛主席运筹帷幄,指挥了民族解放和抗日战争,开展了整风和大生产运动,取得了革命战争的伟大胜利。毛主席的许多宏文巨作,都是在延安窑洞里写作成功的,它是指导革命战争胜利的理论基础。我们还瞻仰了革命烈士张思德的塑像,毛主席在追悼张思德大会上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名著。
当天,我们还登上了宝塔山,观览了延安宝塔。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代以后称嘉岭山,位于延安市城区中心,海拔1135.5米,山上宝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为八角形砖塔,它是中国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标志和象征。登上塔顶俯首遥望,全城风貌尽收眼底。
宝塔山有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镇守延安时题文石碑,有英勇善战的红军雕像,还有范公井、摘星楼、东岳庙、嘉岭书院、烽火台等古迹。明延安知府顾延寿有诗曰:“嘉岭叠叠倚晴空,景色都归西照中。塔影例分深树绿,花枝低映碧流红。幽僧栖迹烟霞坞,野鸟飞归锦绣丛”。塔低层两个拱门门额上分别刻有“高超碧落”“俯视红尘”字样。塔旁还有大钟一口,明崇祯年间铸造,击之声彻全城,党中央在延安时,曾以此钟报警。
宝塔山下还有历代书法家遗留下的摩崖刻字多处,以范仲淹题刻的 “嘉岭山”隶书最著名。
第二天参观完圣地延安,下午倒返南下,直奔宜川县城,晚上吃住在此。次日早,驱车前往黄河壶口。尽兴观览了举世闻名的黄河壶口大瀑布。黄河之水天上来,九曲回肠,排山倒海入东流。她是中国的大动脉、母亲河,又是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黄河壶口,位于宜川县城北约50公里,离黄河东岸的山西吉县46公里。秦晋两省各占壶口东西两岸。黄河从青海源头东流经甘肃、宁夏地境之后,在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受吕梁山脉阻挡,急转流入秦晋峡谷,在龙王庙处河道一下子由300米宽缩小为30米宽,河水成束,倾泻在50米深槽之中,形成茶壶注水,故名壶口。素有“天下第一壶”的说法。
我们下到黄河滩,站在槽石岸上观看,只见奔腾而来的水流一下子飞泻到石槽之中,巨浪四起,如万马奔腾之势,水花映照着阳光,如万条银练凌空飘舞,形成众多奇异的景观。其水浪逼来的凉气,使人深感寒冷。它怒吼着、震荡着、摇动了地壳,冲散了天上的乌云。目睹此情此景,怎么不使人浮想联翩,我仿佛看见了当年四万万炎黄子孙在黄河两岸,英勇奋战,保卫祖国的壮丽画卷。使人不由自主的吟唱着光未然(张光年)的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长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壶口瀑布,不愧是我国第二大瀑布,镶嵌在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上的一颗最为璀璨的明珠。20世纪末期香港举世有名的“飞人”柯守良驾驶汽车飞跃黄河壶口,更增添了壶口瀑布的色彩,展现出龙的传人炎黄子孙的风采和气概!
参观黄河壶口瀑布后,返回途中,还略览耀州药王山,临山建有药王寺庙,上下三幢大殿,雕塑有药王孙思邈像,还有不少雕刻石碑,天黑了,跑马似的一掠而过。买了一本孙思邈的《百病妙方》,返回礼泉。
作者简介:
张 坚,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革委会生产组、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区划办、农村改革试验办等部门及建陵公社任职工作。当选过县党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届县委候补委员。在岗期间,贯以清正勤奋,忠党敬业,求真务实,不鹜虚声。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劳不息,建园务果,看书习文,《心路历程》留踪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