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路历程》连载(二十)
作者:张坚
我的老伴
我和老伴王玉英是1958年农历正月初二结婚的。至今六十多个年头,可算是金婚了。我们之所以喜结连理,是因为那时我在旧县乡(今骏马镇)工作,她是下南宁村姑娘,五七年夏季,经人介绍而相识,第二年就结合成家,相濡以沫,互伴终生。
她的娘家祖居长武县城南胡同。父亲王志俊为了避免国民政府的抓丁拉夫,苛捐杂税,在1938年携妻黄秀莲,担着担担沿西兰路而下,在兴平店张落脚,以绱鞋谋生,后在亲友的帮助下,落户于骏马镇下南宁村。土地改革时分得了土地,至此主要从事农作,兼顾绱鞋营生。农业合作化后,他多次想返回长武老家,但从大女儿婚嫁此地后,就打消了回长武老家的念头。
玉英是长女,姐弟五人,母亲早年患手足麻木症,她从五、六岁就帮父母亲看娃做饭,家务活什么都干,村里人都说玉英是个聪明能干的好孩子。因母亲的病,父亲不让她上学,她看到同她结伴玩耍的女孩背着书包都上学去了,她羡慕眼红极了,可唯有自己不能上学。直到她14岁,母亲的身体好了点,弟妹都长大了点,父母才批准她上学,直接插班三年级。由于她天资聪颖,不但能学懂,而且年年学绩优秀,多次得到老师的表扬。
到初中二年级,又考入西安气象学校,在校就读不到两年,命运不佳,时逢三年困难时期,国家紧缩建设规模,许多工厂、学校下马,该校也随之停办,同学们解散返乡。回乡后六十至八十年代,在土洞学校先后任幼儿教师、民办教师18年。
从气象学校返乡时,我们兄弟三人已分家立户,父母亲同我们过活,我在县上工作,两位大人年事已高,玉英成为家里的台柱子,诸多事情悉赖于她。那时我的工资低,每月只有三、四十元,人口多,负担重,她性急好强,一心想过好日子,尽着身子干,既要教书,又要做饭洗衣,喂猪喂羊养鸡,作务自留地。既要白天劳作,又在晚间纺线织布。为了这个过活,真是劳不可忍,苦不可当。
1981年,我家迁居建房,天天村里几十个人帮忙,她和三妹玉叶两人日夜操劳,好茶好饭,管待大家,忙而不停,一人顶着几人干。67到69年,我的父亲大病三年,卧床不起,她和母亲精心侍奉,直到病故,尽到了孝心。我家门户大,往来的亲友多,尤其是父亲有病期间来客更多,她从来不怕麻烦,管吃管喝,热情招待。对待妯娌乡邻,亲和包容,克己大方,人们都说她的心肠好。
82年,随着改革开放,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我家分得责任田13亩,我的工作忙,儿女们都在上学,她又在学校教书,这么大面积的责任田,种、管、收,基本上都由她来料理,“三夏”“三秋”大忙,我和儿女们放假回家,共同参战,日夜收割麦子,不请麦客。麦子抢收上场,白天打碾,晚上扬场。麦子打碾出来,她一个人一点一点背出背进,晾晒入仓。秋季玉米成熟,又是全家人日夜苦干,把玉米抢搬回家,种上麦子,我们都上班上学走了,剩下来的剥棒悬挂、脱粒晾晒,基本上她全包了。一年四季都在忙活。
86年,我们家开始养育果苗、栽果树,在院子里育苗,拉水在地里移栽。当年三伏天,头顶烈日,汗流夹背,嫁接果苗。第三年定植果苗,晚上还要看护。由幼园到成园、挂果很复杂而艰苦的一系列工序,她都亲手操作到底,负担实在太重,落了一身的病。
她在家里是这样超负荷的负担,同时,经常前去娘家看望父母,给父母拆洗被褥、缝补衣衫,父母有病时,她协助侍奉,经管吃喝起居,老母享年高寿93岁。
她非常重视儿女们的读书求学,给他们经常讲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道理,并用岳母刺字、匡衡凿壁借光读书、苏秦头悬梁锥刺股发奋读书,后来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故事,激发儿女们的读书上进。他效仿“孟母三迁”的典故,家里事情再多,农活再忙,自己再苦再累,尽量让孩子们不干或者少干,生怕影响了他们的学业,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假期复习功课,请过名师辅导,还带孩子去东刘村,请特级教师刘向德施教。功夫不负苦心人,苦尽甘来,四个儿女学习都很努力,全部考上了大学。现在他们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建设、人民事业尽职尽责,努力工作着。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孙辈们在祖辈及父母的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在校学习都很卖力,成绩优秀,外孙女段佩,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现在西安中兴通讯集团公司工作。孙女张乃梦,兰州大学保送读博士。外孙段力,考入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两个小孙子,天乐、多多后边紧跟,勤奋在学。
十多年来寓居县城,她看管孙子、操持家务,仍是劳而不倦。儿女、媳妇、女婿、里外孙子孙女都很孝顺,知恩图报,经常走动看望,嘘寒问暖。在外工作的,经常电话问安,假日携妻带子,回家探望。她虽然炊饮辛苦,但其乐融融,享得天伦之乐。
作者简介:
张 坚,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革委会生产组、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区划办、农村改革试验办等部门及建陵公社任职工作。当选过县党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届县委候补委员。在岗期间,贯以清正勤奋,忠党敬业,求真务实,不鹜虚声。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劳不息,建园务果,看书习文,《心路历程》留踪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