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路历程》连载(十九)
作者:张坚
我的三叔父
我的三叔父张永昌(1910--1958),已经过世六十多年了,但他在我的脑海里有着深刻的印象,记得他中等身材,方型脸,面貌慈祥,是一个德厚勤劳,和蔼可亲的长辈。
他勇于担当和奉献。那时大家庭父辈胞兄弟四人,他为老二。解放前,国民政府的征丁拉夫多如牛毛,他挺身而出,为大家庭支丁支夫,多不胜数,从不让兄和弟支差。特别是1949年6月礼泉二次解放,他义不容辞勇敢地随着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奔赴战斗最前线,在炮火连天枪林弹雨中,冒着生命危险,抬着担架,抢救伤员。直到第二年西北全部解放了,他才胜利返回家乡,为解放大西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大家庭增光添彩。我记得他回家时,有政府发给的支前光荣证,还有解放军配送的口杯毛巾等纪念品。他还购回新疆的白葡萄干,分发给全家老小品尝。
他尊老爱幼,对父母非常尊敬孝顺,对兄弟善待有加,更爱大家庭的孩子们,他把侄儿侄女们像亲生一样看待,因而孩子们都很爱他。他从外地支差回来,总要给孩子们买点小礼物。他喜欢种瓜,瓜熟之际,娃娃们天天给瓜地里跑,他不嫌弃,给切西瓜,摘梨瓜吃。他年年夏收忙罢,挑着担担来回六十多里路,到北屯湾里高王,用小麦换回一担“袁胜功”的甜桃,供全家人享用。分家后,他做豆腐,经常给娃娃们吃热豆腐。我最爱给三叔父家跑,碰到豆腐做熟时,他就叫我取碗吃热豆腐。父母嫌我嘴贫阻止我,但我还是偷偷地去三叔父家。
他勤劳持家。分家后,三叔母早年离世,张仓兄年幼,他一个人支撑着小家庭的“天地”,精耕细作,种红芋、做豆腐、养猪等等。人家都有冬闲,而他终年忙碌不停。他用辛劳所得添建新房,购置家具,给我四哥娶妻成家。为了过上好日子,他甘当拉车的“牛”。
由于他经常在外支差,饱经风霜之苦,生活又不规律,患上了胃病,后蔓延成胃溃疡大出血,到49岁那年,被病魔夺取了他宝贵的生命。
三叔父,我们爱你,永远怀念你。
我的四叔父
我的四叔父张永德(1911--1974),精明干练,崇德重义,善言随和,辛劳负重,在农田里奋斗一生。在祖父辈分家后,四叔父家拥有农田80多亩,雇有长工,辛勤劳作,日子过得较为富裕。但在民国三十年(1941年)左右,兵荒马乱,突遭土匪绑票勒索,多年积蓄一举而空。为了解决生活困难,他先后卖掉部分土地,不再雇佣长工,只在“三夏”大忙时,雇请短工应急,日常农活都是自己负重操作,一人顶着几人干,辛苦万分。
四叔父、叔母共生育子女八人,他俩对儿女疼爱有加,惬心教养,付出全力,供他们上学读书,培养他们立身处世。儿女们谨遵父训,都有上进之心。长子我的二哥张瑞成为留邻乡最早的共青团员,当选为乡团支部书记,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当选为村党支部委员,长期担任生产队长,成为大队领导班子骨干之一。次子我的五哥张勤,光荣参军,成为首批志愿军,后转业甘肃玉门油矿工作多年。三子我的七弟张俭,高中毕业,成为中学一级数学名教。四叔父染病后期,拖着病体,给小儿我的十弟张谦择亲订婚,了确了心愿。他把全部心血倾注在儿女身上,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他对父母非常孝敬,生活上体贴入微,有病时精心服侍,言语上温和顺从。赶集上会时总要给老人买点好吃的,使老人安享晚年。此外,王堡姑母体弱多病,他经常看望,为其料理家务,并多次用马车请到自己家中,治病疗养,尽到了姐弟之情。
四叔父干净爱好,衣妆整洁,注重仪表。家庭室内屋外,常年清扫得灰尘无染,家俱、农具置放有序,䦆头、铁铣、锄头等农具,擦得明光发亮,使用起来利索省劲,我最爱用四叔家的农具,他常说:人快不如傢具“馋”。
他待人诚恳,助人为乐,亲邻有事,热情帮助。他善言论道,随和可亲,人们都爱和他聊天啦家常。他的亲邻关系,只有友好,没有是非。他的优良品德,受到人们的赞誉。
四叔父的美好形象,永远留在我们晚辈的脑海之中。

我的五叔父
我的五叔父张永福(1918--1983),刚强正直,心底善良,吃沉耐厚,勤奋俭朴,在他身上透满着庄稼汉特有的骨气。
他继承祖训,酷爱农业,把一生的血汗全部抛撒在黄土地上。他提耧、撒种子、钐麦、撂积、铡草入麦秸、给断了的绳打麦穗、赶大车等等,样样精通,是庄稼行的全把式。在大家庭的农活中,他是挑大梁负重任的,送军麦包子、交公粮、赴白水拉炭、给西兰公路拉石子等差事中,独当一面。有一次出差,冰天雪地,双脚冻得僵硬,雪水浸透鞋袜,袜子和脚冻结在一起,无法脱掉,苦不可忍。他为大家庭出了大力,流了大汗。
他做庄稼非常认真而执着。在大集体时,做活卖力实干,讲求工效和质量,反对那些耍奸溜滑混工分的人。他当饲养员,养的牲口比别人养的更健壮,攒的粪多。在家庭的小农经营中,他更加精细操作,一丝不苟,从不马虎。暴风雨冲倒了玉米禾苗,他一定要一株一株的扶起来。宝鸡峡引渭灌溉初期,泥沙含量非常大,灌后地面沉淀约二寸厚的红胶泥,他和家人就将这层红胶泥铲掉运走。生产队分给一块边远的三分长满崄草的荒地,他硬是深挖一遍,除掉崄草。他种的田禾总比别人的长得好,产量高,大家都佩服他。
大家庭分家后,叔母离世早,他忍辱负重,既当爹又当娘,里外承担着一切。八弟张库高中毕业后,当了人民教师,成为中学一级化学名教。家中孙子多,他既作务农田又经管孙子,更加辛苦。在困难年月,他爬山涉水,从淳化、永寿用自行车驮回粮食,使全家人度过了难关。
他对子孙教育从严,慈爱有加。子孙有错,严加以训,学有长进,殷切鼓励。自己再苦再累,都要供他们读书深造。由于他的良苦用心,孙辈们个个都取得大学学历,事业有成,得到了回报。
五叔父心底良善,亲情深厚。沿村姑母家遇到困难,他倾力支助,给经管庄稼,度过了难关。东刘姑母家迁居,他躺下身子,住在那里几十天,帮助打墙盖房,建起新的家园。我家建新房,他拖着病体,协助匠人律顺木料,我劝他休息,他宁是坚持不停。他那样的坚强,使我深受感动。他耿直豪爽,又重义气。和人处事,说一不二,诚信至上。只要自己吃亏,不占别人便宜,人们都很信任他。
五叔父念书虽少,但智商颇高,知识广泛,他经常给我们讲历史说故事。他账算很清,买卖东西,别人笔算,他心算,还比别人算得快,算得准。他会建草棚房屋,特长打草铺。农业合作化初期,咸阳渭河南一些村子,常请他搭帮建造饲养室。
五叔父忍劳负重、坚忍不拔的精神,激励着我们晚辈不断进取,开创未来。
我的六叔父
我的六叔父张永禄(1921--1990),聪颖多才,厚德明理,勤劳心善,尊老爱幼。他同叔母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家园。
他尊从“耕读传家”崇德重教的祖训,苦读于私塾,有着良好的道德和文化素养。解放前,他在长安王曲国民党军队某后勤单位当过技工,后在烟霞三冢凹(后建村兴隆庄)小学任教多年。这个村的人,都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从山东逃难在此定居,住的都是地坑窑洞,没有校舍,他就在地坑窑里给娃娃们讲课施教,传播文化。1957年冬,我在兴安李大队整风整社时,和该村的人们谈起六叔父,都说他人品好、书教的好。后来祖父要他辞职管家务,那里的人们恋恋不舍,就由我大哥接替继任下来。
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开展扫盲运动。六叔父被群众推举为扫盲教师,扫盲教师是义务性的,没有任何报酬,他甘当重任。那时扫盲开办的是夜校,学员们学文化的热情极高,每晚参加学习的人,在学校大教室拥坐满堂。由于他精心的教,学员们认真的学,三年内使村里一百多人脱了盲,识了字。他为土洞人扫盲做出了无私的奉献,大家尊称他为先生。这也是他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在大家庭主持家务时,由于人口多,他精心运筹,兼顾各方,公平公正,做到有乐同享有苦同担,是一大家子人和睦相处,稳度时光。
大家庭分家后,祖父随他过活,他和叔母敬心侍奉老人,衣食从优,十分孝顺。他经常给祖母温水洗脚。祖父有病时,特别是后期,他亲侍药汤,衣不解带,日夜不离身边,使得老人家安度晚年,寿终正寝。我的四哥、八弟早离娘怀,他视如亲生,经管吃穿。他的这种美德,受到亲邻的好评。
他谆谆教诲,启发子孙们励志勤学,堂正做人。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子孙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积极上进,学业事业有成。尤其是十二弟张继荣成为县级领导干部,操劳于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
他心灵手巧,多才多艺。许多技术活路,一学自通。他既是务庄稼的能手,又是能工巧匠;既是盖房的匠人,又是做木活的木匠;既在生产队当过会计,管理财务,又会厨艺,在公共食堂管过大灶。给祖父做寿棺,其“福、寿”、“ 二十四孝”图案,是他亲自设计,由画师雕刻制作。村里人称他是多面手的“能人”。
六叔父的传统美德,优良作风,我们后辈应该秉承,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
张 坚,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革委会生产组、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区划办、农村改革试验办等部门及建陵公社任职工作。当选过县党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届县委候补委员。在岗期间,贯以清正勤奋,忠党敬业,求真务实,不鹜虚声。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劳不息,建园务果,看书习文,《心路历程》留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