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路历程》连载(十八)
作者:张坚
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张永育(1900--1969),忠诚善良,清正廉洁,宽仁厚德,尊老爱幼,热心公益事业。他自幼笃志博学,就读于村私塾,读过《四书》《五经》,精通珠算,爱看各类历史读物、小说。故而他的知识较为渊博,知书达理。
他经常给我们讲孔孟之道,讲做人要立志好学,勤劳节俭、诚实守信、和善待人、孝道为先的道理。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言行实践,使我们晚辈耳详目染,受到了优良传统的熏陶和启迪。
父亲生性善良,孝敬父母,笃爱弟妹。祖父年高,由他主持家务,兢兢业业,精打细算,细心管理,兼顾各方,生怕考虑不周,维护这个大家庭的团结。祖父秉性刚烈,常因一些事情大发脾气,他仅听教诲,只作解释,从不顶嘴辩护。
他是家里老大,把弟妹的事看的比自己的事还重要,几个弟妹婚娶婚嫁,他都是鼎力协助父母操办,弟妹遇到什么难事,他都出面尽力帮助解决,不让弟妹吃亏。沿村姑母,因姑父吸食大烟犯事外避,姑母被当人质关进牢狱,他多次上县找于法卿、康泰等上层人士说情,释放姑母。西刘姑母久病不癒,他到处求医诊治。姑母病逝,办完丧事后不久,他又多次去骏马坡底村,央媒说亲,给姑父续弦。
父亲乐善好施,助人为乐。村里人谁家遇到天灾人祸,尽管自家也不宽裕,还是尽力资助。每每遇到讨饭可怜的人,他总是多给一点。村里谁家有纠纷,谁家分家,谁家卖地买庄基,都常请他去调解、写分书、立契约,哪怕自己再忙,从不推辞。就此,母亲常埋怨他爱管闲事。
解放前,他当过多年保长、甲长,广交各方人士,主持公道,廉洁清正,急公好义,深孚众望。从来没有做过伤天害理、损伤民众的事情,从不贪污一分一文,而且有时还为村上或他人垫付粮款。为此,家里人经常埋怨他。人们说他是个好保长,又是贴赔保长。
解放后,1950年到1952年,他被群众推选为留邻乡农会主席、出县人民代表、民事调解员,他积极参政议政,投身支前、清匪、肃特、反霸、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工作。但他只是积极工作,无私奉献,从来不在大会上讲话。合作化后,他在农业社当过五年仓库保管员,管理细微,清澈如水,从来不拿一物一件、一粒粮食。分配过秤,公道公平,干部社员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在整风整社运动中,有爱占小便宜的人,给他贴大字报,画漫画,写着他经常说的一句话:“这秤还低吗?”,可见他办事是那样的公平公正。
到了晚年,他体弱多病,还坚持辛勤劳作,不愿休闲,直至卧病不起。真是勤劳一生、奉献一生。父亲的优良美德、做人处事的原则、勤劳奉献的精神,启发着我们后辈的长进,也受到远近乡邻的赞誉。
父亲的品德,父亲的教诲,我们永远铭记心中。

我的母亲
我的舅家在沿村吴家,母亲吴氏(1898--1984)。外爷是个聪明能干的人,有经济头脑,善于处人处事,德高望重。家庭广置农田,雇有长工,又在赵镇经营生意,是个比较富裕的大户。外婆段氏,娘家段家寨,贤惠慈善,吃斋信佛,苦乐兼有。所生两男三女,母亲为长女。大舅父吴建新,正直善良,勤劳纯朴,主持家务,经营农田。大妗母李氏,勤劳朴实,操持家务,奉献终生。二舅父吴建民,精明理智,清廉公正,厚德勤俭,解放前在千阳县田粮处任职,解放后当过乡文书、一区民政干事,分家后返乡农作,担任大队会计20多年,帐务清白整洁,严于律己,一尘不染,一分不拿,深得干部社员的信任,誉为好会计、好管家。二妗母刘德英,贤良淑德,勤劳节俭,心灵手巧,乐善好施,高寿百岁。两个舅父都很重视儿女读书上进,培养子女成才,子女们基本上都是有文化素养的人。其中表妹学华和淑贤是人民教师,表弟学让医科大学毕业,主任医师,曾任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20多年、后任市卫生局副局长等职,从医为民,敬业奉献。孙辈、重孙辈更加努力向上,大多数都是大学生,还有研究生。
二姨母出嫁尧都张家,姨父从农,生三男三女。儿孙们各谋其业,都在不断进取。其中姨弟张新行是人民教师,曾任赵镇教育组会计、完小校长等职。爱岗敬业,为教育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并且热爱公益事业,帮困扶贫,口碑良好,退休后被推选为尧张村老年协会会长。
三姨母出嫁堡里村,中年早逝。
母亲一生勤劳俭朴,慈祥和善,贤慧温淑。自进张家之门,作为长媳,又是主妇,上侍奉祖父母和曾祖父,下抚养儿女七人。两位叔母离世早,还要照料几个侄儿、侄女,万分辛苦,毫无怨言,为这个大家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和亲戚、邻里和睦相处,克己忍让,先人后己,没有是非。
那时家规很严,母亲进门后谨遵家规,恭敬伺奉祖父母和曾祖父,早晨奉茶问安,晚上铺床暖被。做每顿饭必先请示祖母,饭做好先端盘送到老人房间,双手捧碗敬上,自己站在门外听着,等后续饭、收盘,然后全家其他人才能就餐,最后自己用膳。稍有不慎就遭训斥。
民国35年(1946年),父辈弟兄四人分家,父亲这个家,十多口人,只有21亩地,日子十分紧迫。母亲日夜纺织,织成土布,父亲背到礼泉、店张卖钱,解决家中困难。儿女多,衣衫都是大的穿后小的穿,缝缝补补接着穿。有几个春节,我嫌衣服旧,大年初一都不愿出去同伙伴们玩耍,那时我年幼无知,不理解母亲的难处。有一年母亲在油灯下拆旧衣服,不慎剪刀刺伤眼睛,眼伤后视力大减,从此长期换上了眼病。她为儿女劳坏了筋骨,费尽了心血。
母亲非常节俭,一粒米、一把面、一寸布从不浪费。做饭多做汤的,很少吃干的,时常又是瓜菜代。剩饭一点也不抛弃,留下自己吃。做衣服一寸布也舍不得丢掉,留下做补丁用。她的记性很好,也很整洁,不管什么东西放的井井有序,记得清清楚楚,你要啥可以当即拿出。我们的衣物自己不管,用时一要就到,这给我们养成依赖母亲的坏习惯。
1963年,我们兄弟三个分家后,父母随我过活,母亲给我看管孩子,帮助家务,不辞劳苦。她还时刻牵挂着我的两位兄长家的日子,真是一个儿女一条心,父母连着儿女心!母亲的里外孙子一大伙,他对这些孙子们都非常疼爱,有点好吃的,自己舍不得吃,台下发给里外孙子们吃。
母亲于1984年春离开人世,享年87岁。母亲一生操持家务,养育子孙,功德无量。母亲养育之恩,“寸草春晖”,我们永世难忘!
亲爱的母亲,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作者简介:
张 坚,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革委会生产组、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区划办、农村改革试验办等部门及建陵公社任职工作。当选过县党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届县委候补委员。在岗期间,贯以清正勤奋,忠党敬业,求真务实,不鹜虚声。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劳不息,建园务果,看书习文,《心路历程》留踪迹。
